九 我
手執幹戈,- -“我”左為“手”,右為“戈”,直指字形本身
尋己何方。 - - “尋己”雙關,既指尋找自我,又扣“我”字本義。
戈刃向內,- - 喻指自我博弈(“我”中含戈),哲學上呼應人與自我的鬥爭。
終見本心。- -本即我,“心”點睛,揭示謎底為認知自我的終點。
十 想
樹眼北相望,- - “樹眼” = 「木」+「目」= 「相」(“想”的上半部),“北相望”雙關,既指南北遙望
的思念,也指“相”字在“想”中居北(上方)。
心舟南下渡。-- “心舟” = 「心」(“想”的下半部),“南下渡”喻思緒向南漂泊,呼應“心”字在“想” 中居南(下方)。
思深不見影,- - “思”與“想”同義替換,“不見影”形容思念無形,暗合“想”字雖有心相卻無實體的抽
象特質。
惟與心月駐。- -收束全詩,明確“心”是“想”的核心,以“月”的意象升華思念的永恒性,最終揭曉謎
底。“心月”:直指“想”字底部的「心」,同時將“心”喻為明月,象征思念澄明皎潔。“駐”:既表示“停留”(思念長存心間),也暗喻“想”字結構中心字的穩定性。
整體意境:當深沉的思緒(思深不見影)無處寄托時,唯有心中的明月(心月)永恒相伴,點明“想”字是思緒的歸宿。
十一 有
半輪明月懸空,- -字形拆解:這句描述的是“有”字的下半部分“月”。 為什麽是“半輪”?因為“有”
字中的“月”右下角是開口的,並不像完整的“月亮”那樣封閉,仿佛一輪圓月被遮住了一 半。 “懸空”一詞非常精準,它指出這個“月”處於字的下半部分,仿佛懸在底部,同時 也為第二句的“天”做了鋪墊。 意境營造:畫麵感極強,勾勒出一幅殘月當空的靜謐夜景。
左手遮天何求。-- - 字形拆解:這句描述的是“有”字的上半部分“????”(讀作 zuǒ,古文字中表示
“手”,左手)。 - “左手”直接點明這是一個“手”的變形。 “遮天”形容這隻“手”位於字的最上方,蓋住了下麵的“天”(即第一句的“月”所代表的“天空”)。“天”在這裏是比喻,代指字的下半部分。 “何求”是一個巧妙的雙關:既是在問“這隻手想要求取什麽?”,也暗指“有”字的本義——擁有、求得。- 意境營造:賦予字形動態和力量感,仿佛一隻巨手向天索取,充滿了野心和欲望。
豈是虛無飄渺,- - 此句從字形轉向字義。“有”代表“存在”,與“無”相對。詩句用反問語氣強調:
“有”絕不是虛無縹緲的(它代表切實的存在),從而否定“無”,肯定“有”。為最後一句的總結做鋪墊。
萬象盡歸其中。--點明謎底:“萬象”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盡歸其中”意思是全部能被“有”字容納。
這不僅指“有”的字義(“存在”涵蓋萬物),也暗含其字形——上半部的“手”試圖掌控,下半部的“月”象征包容,字形字義在此統一。升華主題:將“有”提升到哲學高度,成為理解萬物的基點。
十二 個
竹葉瀟瀟落人間,--「個」字象形竹葉飄落之姿(竹字頭為“?”,常簡作“個”狀),「人間」點其世
俗存在
擎天一豎立中原。--直指「個」字主筆豎畫(丨),「擎天」「立中原」賦其孤高撐世之態。
莫道形單身影隻, - -「形單影隻」雙關,既狀「個」字孤立字形,又反襯其獨立精神。
獨立千霄自在仙。- - 「萬木」呼應竹之品類,「自在仙」終揭謎底——「個」乃竹之符號,亦喻超
然個體。
十三 家
寶蓋低垂攏盡世間暖,
豕歸簷下方為天下安。
莫羨朱門廣廈千重影,
一盞暖燈照此生歸宿。
此字易猜。
寶蓋”指漢字部首“宀”(mián),象征屋頂。這是“家”字的頭頂部分。
“低垂”和“攏”字生動地描繪了屋頂向下覆蓋、庇護的姿態。“攏盡世間暖”賦予了字形溫度和精神內涵。家的第一個功能,就是為家人遮風避雨,匯聚溫暖。它不僅是物理上的溫暖,更是心理上的安全感。
“豕”(shǐ)是古字中的“豬”,這是“家”字的下半部分。在古人看來,屋簷下有豬(代表牲畜和財富)標誌著定居和生活的開始。“簷下”再次點明“宀”和“豕”的上下位置關係。這句闡述了家的第二個功能:提供物質保障,帶來安寧。“豕歸”代表衣食豐足,“天下安”則從小家的安寧升華到國家的穩定,體現了“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傳統文化觀念。
第三句沒有直接拆字,而是進行價值觀的引導。“朱門”指古代豪門的紅漆大門,“廣廈千重”形容豪宅深院。不必去羨慕那些豪門大戶的奢華。這是對前兩句的升華。它強調,家的價值不在於物質的奢華(朱門廣廈),而在於其內在的溫暖(世間暖)與安寧(天下安)。真正的家,無關貧富。
“一盞暖燈”:是家最經典的意象,代表等待、溫暖、指引和希望。無論夜多深,總有一盞燈為你而亮。“此生歸宿”:直接揭示了“家”的終極意義——它是人生命的起點和終點,是靈魂的最終歸屬。“照”字:巧妙連接了具象的“燈”和抽象的“歸宿”,意味著家照亮了人生的意義。
十四 !
驚雷起,- -“驚雷”比喻感歎號發聲時的突然、強烈和震撼力,如同雷鳴般引人注目。“起”字對應
感歎號的豎直筆畫(丨),形容筆勢如雷霆劈空而下,充滿爆發力。
戛然而止,- -“戛然”擬聲,形容聲音驟然停止(如《禮記·曲禮》“戛然而止”),對應感歎號下麵
的點(. ),表示情感的緊急收束。同時也描摹了豎筆(丨)寫到末端時突然停頓的筆法。
萬語凝一點,- -“萬語”代表千言萬語、複雜情感;“凝一點”指所有情緒最終濃縮為感歎號右下角的
一個點。這句揭示感歎號的核心功能:將強烈情感(驚喜、憤怒、感歎)高度凝練,聚焦於一點。
懸筆盡顯完結。- - “懸筆”:形容豎筆(丨)末端懸空蓄勢的筆鋒,仿佛筆雖停但意未盡。“盡顯完
結”:感歎號用於句子結尾,表示情感宣泄的完成,但“懸筆”又暗示餘波未平(如餘音繞梁)。矛盾張力:感歎號是“完結”的標誌,但其本身蘊含的強烈情感又打破“完結”,留下持續衝擊力。
大家看出此次謎麵有何端倪了嗎?
正如雨女所言“台灣有個叫潘美辰的唱過一首歌。好像叫這個名字。”,此文的謎底正是“我想有個家!”。我大約在1990至1991年間第一次聽到《我想有個家》。那時我和許多人一樣,都知道這是潘美辰演唱的,但卻不知道這首歌原來也由她親自作詞作曲——更沒想到,她比當時的我還要年輕。
那時我獨自在外,正值青春,荷爾蒙旺盛,心中裝滿了對外麵世界的憧憬與迷茫……(省去一萬字)。而這首歌旋律簡單、情感真摯,非常容易跟唱,也極其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後來我才了解到,潘美辰創作這首歌的靈感源於她早年的經曆。她16歲就離家北上求學,在台北半工半讀,曾經半年搬了三次家,吃過整整幾天泡麵,病了累了都隻能自己扛。正是這些孤獨而艱難的時刻,讓她深深理解到“家”意味著什麽。她把所有這些真實的體驗融進了創作,才寫出這首渴望歸屬感歌。
《我想有個家》之所以能夠穿越時代、打動一代又一代人,正是因為它用最樸素的語言和旋律,觸碰到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唱著孤獨,卻帶來慰藉;它訴說缺失,反而喚起了人對溫暖的向往。不管你在哪裏、經曆著什麽,這首歌總能讓你想起——“家”的意義。
正如66的山梁說的“你有竹子也有窩了吧”,如今我當然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家,日子踏實也溫暖。但我更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要躺平,能更早實現“我想有個家”的願望,不再需要經曆那麽多的漂泊與等待。
言盡於此,來欣賞歌曲吧。適逢星壇綜藝會17期,也算應景。
最早的版本
1991年央視春晚
本期獲獎者名單:
全部猜對:疏影笑寒,雨女,66的山梁。
部分猜對:雲霞姐姐
以上獲獎的網友注意了,請在本貼後的留言中,說明自己想要梅老師墨寶的細節,包括,文字,字體,橫寫豎寫,左到右還是右到左,繁體簡體,以及要不要裝裱。細節可以省略,至少說明要寫什麽字。謝謝啦!
感謝梅老無私奉獻,和雲兒的策劃支持。大家周四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