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沒來了,正巧碰到星壇這次有趣的主題活動,想起一段往事。遇到的不一定算名人,不過應該是個有故事的人,講出來大家聽聽。
十幾年前我在馬裏蘭州一個研究所工作。有一天一個遠在佛州的師妹過來玩,說是除了看我們一家,還要拜訪一位老先生。我好奇她在當地還有其他熟人,她說在國內上大學是受這位老先生家族創立的基金資助,而後就一直聯係。並且說這位老先生和我當時工作的研究所淵源頗深,人也好客,故邀我一家同去,於是欣然前往。
一見之下,這位老先生及其夫人果真好客,也極健談。萍水相逢,和我們說起在國內大學資助的很多學生後來在世界各地學有所成,翻看每逢年節的書信往來,如數家珍。後又說起他自己及長子都曾在我當時所在的研究所做醫生多年,更是相得。於是又有好幾次做客及感恩節晚餐,直到我離開馬裏蘭才聯係減少,但至今仍通書信。
後來熟悉了,才知道老先生的家底和曲折經曆。老先生的父母都是共產黨最初留蘇的一批學生,30年代曾任上海局高層,是早期的領導人之一。後來在顧順章叛變事件中被捕,脫離共產黨加入國民黨,稱為“叛徒”。其中老先生的父親後又參加國軍入緬作戰成為少將,後退台灣,擔任民國外交部的司長。晚年定居美國經商,並在中國大陸高校及其家鄉創立數個基金,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
這些經曆大部分是我在得知老先生父母的姓名後搜尋得知的,老先生自己並未多說。關於其父母流傳的資料有兩點頗有感觸:其一,因為曾經變節,主流的敘事基本負麵,其中還有老先生的母親在70年代回國被某先前同儕義正辭嚴駁斥的橋段。但是完全沒有看到他們創立基金資助大陸優秀貧困學生的詳細情況。目前這些基金的申請每年老先生及其夫人還在用心親自審核。官方敘事的標簽有時候真的會掩蓋很多東西。其二,據說老先生的父母當年為王明的擁躉,但也是他們的變節導致中共與蘇聯聯係中斷,才有後來中央蘇區這一支的興起,以至於後來在延安整風中王明的失敗。這個蝴蝶效應不知各方當事人作何感想。
想起來如果沒有偶遇曆史中的人,曆史對於我們也隻不過是幾行鉛字而已,很多好故事就湮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