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好!荀子勸學有一段話也可以借鑒: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譯文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麵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讚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