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感受是:它不是教你具體怎麽賺錢,而是試圖從思維方式上,幫你建立起“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的對比,讓你意識到為什麽有的人越努力越貧窮,有的人卻越來越富。
書中最核心的觀點,是“資產與負債”的定義。窮人拚命工作掙錢,用工資還貸款,買車買房,而富人則用錢買能不斷生錢的資產,讓錢為自己工作。這套邏輯其實很簡單,但對於絕大多數從小接受“好好讀書、找份安穩工作”的我們來說,卻是一種思維上的顛覆。
書裏“窮爸爸”和“富爸爸”的角色設定雖然有些理想化甚至標簽化,但正是這種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更容易看清自己現有的認知盲區。我曾經以為,隻要努力攢錢,生活自然會好起來。讀完這本書才意識到,如果不改變思維和金錢的使用方式,再多的錢也可能會被“生活”吞噬殆盡。
當然,書裏也有理想化和誇大的成分,比如它幾乎沒有提到普通人積累原始資本的困難,也沒講太多實際的投資技巧,更多像是一種“思維喚醒”。它更適合當作財務自由的第一課,激發思考,而不是直接操作的說明書。
真實地說,《窮爸爸富爸爸》並不會教你變富,但它會讓你開始去想:“我是不是也可以換一種方式看待金錢?”對於從未接受過財商教育的人來說,它的價值就在於“破局”——打破我們固有的“窮人思維”,鼓勵我們把視野從工資單,轉向資產負債表。
這本書我不會反複讀,但它像一塊敲醒腦袋的磚,足以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賺錢方式和人生路徑。在這個從“讀書改變命運”到“資產決定命運”的時代,它提供了一種必須麵對的新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