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幾句古詩詞中用“萱”或“萱草”來代指母親或寄托思母之情的例子:
1. 唐·孟郊《遊子詩》選段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母倚門望,不見萱草花。
這首詩直接將“萱草”作為母親的象征,表達遊子對母親的思念。
2. 清·王韜《寄萱堂》
每逢佳節倍思親,夢繞萱堂念苦辛。
“萱堂”是對母親居所的尊稱,表達對母親的思念與敬愛。
3. 宋·蘇軾《和子由歲晚書事》
憶得萱堂舊日情,繡床香暖睡初醒。
這裏“萱堂”即母親,蘇軾回憶起母親在世時的溫情歲月。
4. 《禮記·內則》(儒家經典)
母曰萱堂,父曰嚴君。
古禮中已有“萱堂”代母、“嚴君”代父之說,是尊稱。
這些詩句不僅體現了“萱”代指母親的傳統,也承載了濃濃的孝道文化與思親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