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一個小故事,挺沉重的。
上周三,我同事接到一個電話,是他父親的鄰居打來的。鄰居說,他父親生病了,已經叫了救護車送往醫院。星期四,同事懷著焦急與不安,驅車400公裏趕到醫院,見到父親時,情況似乎還算穩定。父親需要輸氧,醫生診斷為肺炎。同事和父親聊了一會兒,一切看起來還好。
然而,到了晚上,護士突然打來電話,說他父親的血氧水平很低,需要使用麵罩供氧,但父親不願意配合。同事急忙趕回醫院,耐心地勸說:“如果你想早點回家,就得好好用麵罩吸氧,讓病快點好起來。”父親聽從了建議,戴上了麵罩。那一夜,他守在父親身邊,希望情況能有所好轉。
星期五早上,醫生找到他,低聲帶來了沉重的消息。盡管已經拍了片、做了B超,也用盡了所有藥物,但未能奏效。醫生坦言,父親或許撐不過幾天了。他提出兩個選擇:一是繼續用藥,盡力維持到最後一刻;二是使用嗎啡,讓病人安詳地離開,不再承受痛苦。看著父親急促而困難的呼吸,同事猶豫再三,最終選擇了後者。到了周六,他父親平靜地走了,臉上沒有痛苦的表情。
這件事讓我感慨萬千。當一個人的身體失去自我恢複的能力時,任何藥物都變得無能為力。我們常說生病吃藥會好,但其實,並非藥物治愈了疾病,而是它激發了人體自身的免疫力,讓我們戰勝病痛。肺炎對大多數人而言,或許隻是暫時的挑戰,藥物可以助人康複。然而,對同事的父親來說,這場病卻成了生命的終點。生命有時如此脆弱,即使再多的努力,也無法挽回。
我們這些活著的人,該如何看待財富、住房、親情、爭執與健康?去看望這位同事時,大家一番問候、交談。隨行的同事看到他父親年輕時笑容燦爛的照片時,輕輕地說了一句:“你父親度過了一段完美的人生。”同事回答:“He did.” 聽到這句話,我心裏猛然一震——什麽才算是完美的一生?當我們在生活中遭遇不順、困境時,又該如何看待這一切?
或許,生命的意義從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我們是否在有限的時光裏,活出了自己的光亮。生與死的界限,從不取決於人的意誌,而是生命自有其歸途,宛如潮水無聲漲落,不可抗拒。
(圖片來自網絡,林子編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