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節,要吃湯圓,而我吃湯圓喜歡搭配米酒(有些地方也叫酒釀、醪糟等)。小時候在長江邊長大,當地有種小吃叫糊米酒,就是在米酒裏加入小小的糯米團或小湯圓,口感甜滑。那時物質不豐富,家裏也不寬裕,偶爾能在小吃店吃上一碗甘甜的糊米酒,對小時候的我是超級美味。有關糊米酒的記憶貫穿了整個童年和少年,後麵的幾十年都念念不忘。
自己做的米酒,配上湯圓,過元宵!
但去國離鄉,物流不暢通時,很難買到米酒,想吃時隻有自己嚐試著做。釀了十幾年米酒,試過很多法子,有成功有失敗,成品不理想時,甚至在網上和人探討米酒菌何時喜氧何時厭氧的問題。經過多次實踐,終於找到最簡單的方法,分享一下,希望對喜歡米酒的朋友有用。
首先,用過不少酒曲比如上海酒曲丸等,發現這種安琪的甜酒曲最好用,做出的米酒甜香。安琪的甜酒曲在本地的華人超市一般可以買到,我每次回國時也網購十幾包帶回來:
做米酒一般用糯米,沒有糯米時,我用日本園米也做過。比較起來,糯米和米做出的米酒味道倒是沒有太大差別,就是米做出的米酒粒會感覺太軟太散。我一般用高壓鍋把糯米煮熟,不用提前浸泡,注意水不能放多,像下圖的量即可,這樣煮出的糯米粒比較幹是一顆顆的,米酒味道最好:
把一壺水燒開,用開水燙做米酒的容器、勺子等,不能有任何油星。把開水放涼,糯米煮好後也放涼,把酒曲放在涼水中,一起灑在糯米上,攪拌均勻。注意一定要等所有糯米和開水都降到室溫才放酒曲,因為酒曲的合適溫度就是三十多度,一旦溫度超過了酒曲就會被殺死。曾有過一兩次,糯米飯表麵涼了,沒想到裏麵還是熱的,我等不及就撒了酒曲,結果兩天後發現白辛苦一場。水量大概是能使米粒一顆顆的都沾上水,但容器底部沒有多餘的水:
在糯米飯中間挖一個洞,我一般喜歡挖大點。曾和人在網上討論為何傳統上要挖個洞,是為了好看嗎,經過網友們從生物學、化學、物理等角度集思廣益,猜測是為了米酒釀到中途時有足夠的氧氣:
把盒子用蓋子或保鮮膜密封好。用保鮮膜的方便之處在於可以觀察到糯米飯中間的洞出水沒有,如果出水就表明米酒快釀好了。我一次會做幾大盒米酒,做好後放在冰箱裏一個月沒問題,越放越甜:
做米酒的最適合溫度是攝氏三十度出頭,高了低了都不行。我曾經冬天把米酒盒子包好放在暖氣出風口,但一次也沒有成功,估計溫度不夠。也用酸奶機做過多次米酒,酸奶機的溫度接近40度,有時成功,有時溫度高了米酒長毛或變酸。後來發現烤箱裏把燈打開,再把米酒盒子用毯子包好放進去,這個溫度最合適,放置一天半到兩天後米酒就做好了,試過多次,米酒全部成功:
自己做米酒,實現了米酒自由,想吃就吃。
送上一碗米酒蛋花湯圓,祝大家元宵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