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向你出櫃,請不要讓TA不要告訴別人!

來源: letmein08 2024-05-30 07:54:0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2544 bytes)

朋友20年前在美國留學時,向一位外國同學出櫃表達好感,對方是一位直男,聽完之後,外國同學說:雖然我不是同性戀,但是你一定不要感受到挫折而就此止步,你需要告訴更多的人,這樣才會因更多的人了解你們,而環境改善(大意)。

一次聚餐時,聽朋友講述這段經曆,我聽了很打動。

1

人為什麽要出櫃?要跟你分享TA人生中最隱秘的部分?

 

對於性少數來說,我們在乎你,不想與親人之間的愛被卡住,不想因為一個重要事實被包裹起來,而影響到親人或朋友間的溝通與互動。這個事實,大到不僅影響我們生命的質量,甚至影響我們生命的走向。

 

當父母和親人來關心我們的婚姻時,他們談論的婚姻是要去找一個異性,而我們想要找的是一個同性。這個事實,如果不被說出來,父母對我們的關心和自己想要的幸福之間,遠隔萬裏。

 

如果隻從自己的角度去關心別人,有時相當於一種騷擾。

 

很多性少數就是常年要忍受這樣的騷擾,沒有準備好出櫃時,要花很多的精力虛於委蛇,顧左右而言他。親人之間的關係成為負擔,而不是加油站。

 

想象一個場景,春節一家人團聚,大家圍坐在一起,所有人的目光都盯著你,你大姑介紹了一個人,讓你去相親,而你是一個同性戀,不敢說出真相,你需要耗費多少精力去應付這件事?也許整個春節,對你來說,都是一個災難化的場景。

 

很多性少數,往往是逃避多年之後,實在沒辦法了,才把這個影響關係變量的重要因素說出來。所以,出櫃的本質就是“疏”。

 

如果再不疏,親子關係可能就要崩塌了,如果再不疏,友情就更表麵了。出櫃,是疏通與親人之間愛的阻塞點,出櫃是去汙劑,清除因信息不透明造成的各種誤解,出櫃是把關係從表麵推到深度的助推劑,看見一個清澈透明的你。

 

2

 

我聽過無數的出櫃故事,其結果歸納起來就兩種,一種是疏,一種是堵。

 

能做到“疏”的就是開頭提到的外國友人的回答,鼓勵你千萬不要害怕,要繼續說。我為這種回應感動,是因為他能深刻體會到,性少數出櫃有多麽的艱難,要經曆多少忐忑,而且,極有可能因為收到的負麵回應,又嚇得縮回到櫃子裏,以後再也不敢說了,所以需要被鼓勵。而且這個回應的格局之大,還關注到社會運動層麵,當你們告訴了更多人之後,環境就改善了。這是洋魯迅啊,“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成了路。”

 

但是很遺憾,我聽到的絕大多數出櫃故事是“堵”,特別是在國內。

 

聽完別人掏心掏肺,憋在心裏幾十年,淚流滿麵才敢說出來的故事,給出的回應卻是,“這事千萬不要再跟別人講!” 或者“為了你父母的身體,我幫你瞞著。” 給你堵住了。

 

這類回應,都存在一個判斷:你這事是不好的,是丟人的,我內心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我叫你不要到處說。這句話,可能沒有明說出來,卻如此明顯地彌漫在空氣中,彌漫在每字裏行間。

 

這樣的回應沒有共情,更像是恐嚇。但是又披著朋友間關心的外衣,我為了你父母的身體健康,讓你瞞著,我為了你的事業高升,讓你瞞著。我是為了你好呢!

 

他們都不曾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麽那個向你出櫃的人,隻有瞞著真相,才能取悅別人?才能事業高升,才能父母身體健康?

 

同性戀出櫃是自我認同與自我接納。性傾向是我的一部分,我要與它和諧共存才能完整。而出櫃被堵,則傳遞一個信息,你不需要展現完整的你,我們隻想看到我們想看到的部分。所以,同性戀隻配做半個人嗎?

 

3

 

性少數出櫃不是一種顯擺,而是一種內在需要。

 

沒有人想要一直戴著麵具生活,那讓人壓抑,而且影響身心健康。出櫃,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種尋求支持的表現,如果再不說,TA可能就扛不住了。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威廉姆斯研究中心Ilan教授提出了性少數壓力模型。他的研究表明,汙名、偏見和歧視創造了一個敵對和壓力的社會環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該模型描述了壓力過程,包括偏見事件的經曆、對拒絕的預期、隱藏和隱瞞、內化的同性戀恐懼症以及改善的應對過程等。這個模型能解釋為什麽LGBT人群患抑鬱症的比例、自殺率、物質濫用和患癌症的比例都高於非酷兒人群。

 

這不是你認為的輕描淡寫的說不說都行的問題,這是身心健康問題。

 

對性少數來說,出櫃是一種消解自身難以消化的壓力,是一種尋求幫助,是通過重要的人認可,來強化自身認同,形成小的舒適環境,才有能力抵抗社會的偏見。一個身處係統性的偏見和拒絕的環境下,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

 

如果你得到別人的信任,被人當成出櫃對象,你的表達,你的態度,都需要謹慎。

 

你可以與當事人一起探討出櫃的範圍,但切忌,不要為對方做審查,要知道對方決定說出來,一定是經曆過很久的權衡利弊,對方需要的是鼓勵和接納,不是恐嚇和誇大風險,事實上,想象中的風險,大部分不會發生。

 

不讓別人出櫃,其實是一種恐同行為。美國軍方曾有“不問不說政策”,不允許軍人說自己是LGBT,而俄羅斯最近通過的恐同法案,則對公民講性少數內容進行高額罰款,這些臭名昭著的行為,都是逼著性少數不要出櫃。

 

如果你真的想幫助對方,請不要讓出櫃這件事到你為止,而是成為接力者,當然不是去講別人的隱私,而是在你的生活中,去普及性少數知識,去談論性少數話題,讓更多人的了解這個人群,消除歧視。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說說你是如何意識到自己喜歡同性的?什麽年齡?什麽征兆? -靈動的雙子- 給 靈動的雙子 發送悄悄話 靈動的雙子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30/2024 postreply 16:48:1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