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回過河北農村老家吃過餄餎麵。
說餄餎麵,必須要說餃子。在極為貧困的中國北方農村,用白麵和有肉的餡做出來的餃子可以說是最奢侈的食物,平時很難吃到,相當於龍蝦和牛排吧,但是在一年一度的春節,再窮,也要把餃子吃個夠。我進入爺爺奶奶家裏的破房子以後,最印象深刻最驚訝的是到處都放著餃子,已經包好的餃子整齊地擺放在一個一個的直徑大約半米多的大型盤子上,廚房裏,桌子上,甚至屋裏的櫃子頂上,都放著那些大盤子,辛勞了一年,一定要吃飽吃過癮。大家也許早就沒印象在中國的日子曾經有多艱難,但是我知道我老家所在的農村生產隊每天工分滿分十分是四角錢,當時豬肉好像是每斤一元二角。壯勞力三天的工資買一斤肉。
餃子我也愛吃,但是,不太可能連續吃好幾頓,我的父親離開農村後在城市謀了個職位,普通飲食已經不再是大問題,我的父親跟爺爺奶奶說,我吃夠了,能不能給我做頓餄餎。我還記得爺爺奶奶困惑的表情,這是過年啊,這是吃頂級食物的時候,你怎麽會要吃那些平時吃的東西呢?我的父親跟他們解釋說,離家不少年,難以忘卻的是早年在家裏的許多往事,仍然記著以前吃過的食物,仍然記著兄弟幾個在飯桌上爭搶新出鍋的餄餎麵的場麵。爺爺奶奶聽完後,確認不是父親舍不得吃細糧的餃子,而是真的要吃粗糧麵條,於是說我明天就給你做。我也非常好奇這什麽“餄餎”究竟是什麽。
第二天,我睡醒後走出屋外,奶奶已經開始忙碌。她先把廚房的灶台準備好,然後準備輔料,看上去與做打鹵麵差不多。然後,她開始合麵,好像確實不是全白的,而是摻雜了其他麵粉。奶奶一邊幹活,一邊問我吃飽了沒有穿暖和了沒有凍著沒有出去玩是不是安全。我感覺我老爸是貧困農村跳出去的金鳳凰,金鳳凰的傻兒子好像也有特殊待遇,格外受到寵愛。麵和好了,奶奶邁著小腳開始擦拭屋外的那個機器,準備製作餄餎。那個裝置大概是這樣,室外的一個灶台,底下是一個大鍋,裝滿水燒開,大鍋上方是一個像按壓用的一個操縱杆。說是機器,其實是全手動。
製作時,把和好的麵團放進上方的一個狹小空間裏,狹小空間的底部有個有許多細小孔洞的篩子,然後人工按壓長手柄,於是麵團受力後經過細小的孔洞是變成了長長的麵條掉進鍋裏。略微煮一會,麵條就熟了,撈出來後,加上事先準備好的鹵,就可以吃了。我品嚐後,確實感到非常好吃。新鮮製作的餄餎麵不但有不同於普通白麵的香味,而且口感很好,非常筋道。當時在城市裏,已經有了切麵,由機器加工的麵條,這個餄餎麵確實不一樣,更硬一點,剛出鍋就加上湯汁馬上吃,麵條不會變軟,而且很燙,效果非常好。我吃得開心,我覺得我的父親更開心。
我在美國沒見到這種麵條的做法,我去年回國時在北京也沒見過這種食物。但是,兒時的記憶一直美好,這種食物仍然給我保留了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