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民|遊壽與嘎仙洞太平真君四年祝文-鮮卑祖居地嘎仙洞發現經過

來源: JustWorld 2023-08-16 18:57:5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0331 bytes)

王立民|遊壽與嘎仙洞太平真君四年祝文 

文/王立民

北方,這是一片令許多史學家、考古學家神往的地方。水草豐足的草原哺育了彪悍的遊牧民族,而這些民族又屢屢南遷,統一中原,與中原漢民通婚、融合,建立強盛的國家。

嘎仙洞太平真君四年祝文拓本(選自殷憲先生著《北魏平城書跡》)

遊壽師研究上古史,同時對北魏史、北魏文學史更是傾注著熱心,因為她寫魏碑、看墓誌,此中對正史的補充不可低估。正是這種對於北魏史精深的研究,促使著她想要捕捉到北魏祖先拓跋鮮卑族的發祥地,先生說:“我來到黑龍江後,首先要實現的考古目標,就是要弄清各族的原始。”

嘎仙洞,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阿裏河鎮西北十公裏大興安嶺頂巔。作為一個天然的山洞,或許它隻帶給人們一種威嚴的神奇。但在山洞石壁上刊刻著十九行二百零一個古茂雄渾的魏書,卻揭開了一個拓跋鮮卑民族神秘的起源,一條多少學人未能確定的山脈位置——嘎仙洞所在地:大鮮卑山。

居住在大鮮卑山的拓跋鮮卑由山林而逐草原大澤,世代演化,強壯的體魄以鐵騎長矛征服了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

米文平先生當年在這張照片背麵寫的注釋為:1980年7月30日午後四時,王成(呼盟文化站)拍攝。嘎仙洞內發現北魏石刻祝文,

米文平先生當年在這張照片背麵寫的注釋為:1980年7月30日午後四時,王成(呼盟文化站)拍攝。嘎仙洞內發現北魏石刻祝文,現場共九人:彭紹普(旗文化科)、曹永年(內蒙師大)、米文平、孟昭慶、孟廣耀(蒙古史研究所)、莫日根(司機)、張一均(供銷社股長)、陳鳳山(呼盟文物站)。人物排序由右至左。照片由王國棟先生提供。

北魏真君四年(443),北方難水旁的臣國烏洛侯國派使臣到北魏京城平城進貢。《魏書·禮誌》記載:“魏先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洛侯國西北,自後南遷,其地隔遠。真君中,烏洛侯國遣使朝獻,雲石廟如故,民常祈請,有神驗焉。”

烏洛侯國的使臣說:我們烏洛侯國的西北部有北魏先祖居住的石廟,周圍的人民經常在石廟祈請老祖宗保佑風調雨順、人畜興盛。而且據說這些祭祈都很靈驗。

或許是為了證明自己與鮮卑族的血脈相連,或許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或許是讓先祖的神靈庇佑國家的昌盛,北魏皇帝拓跋燾命謁者仆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率人長途跋涉來到北方的大山中,在祖先居住的山洞前進行祭祀,又在山洞石壁上刻下祝文,以記錄此事。

1983年,遊壽先生(左二)、王大安先生(右五)、於連英老師(右三)、米文平先生(右二)等在嘎仙洞影像

歲月悠悠,北魏先祖石廟究竟在哪裏?

中外考古學家為此進行過大量的考證,正如王國棟先生在《大鮮卑山,大鮮卑山》一文中說的那樣:“如以北魏京都平城(大同)為基點,往北四千裏去尋找,把各家之說排列起來,恰好成為一條以四千裏為半徑的弧線。弧線的西端在貝加爾湖,中間是呼倫湖、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東端是嫩江。由西到東,相差何止數千裏之遙?茫茫大地,哪裏是石室的真正所在呢?”

此中,隻有遊壽先生的推斷被後來的考古發現證明是正確的。

在遊壽先生的提示之下,原呼倫貝爾盟文物站站長米文平發現了這一千古之謎。

1983年夏探訪嘎仙洞時,在嘎仙洞下樺樹林中用餐。遊壽(右二)、王大安(左二)、於君葆(左一)

米文平先生在《大興安嶺鮮卑石室是怎樣發現的?》一文《緣起》一節開篇寫道:“那是一九七九年二月,在黑龍江省考古學術討論會上,哈爾濱師範大學七旬高齡的老教授遊壽同誌,熱情地向我了解呼倫貝爾的情況。談話間,她問我,呼倫貝爾大興安嶺一帶,發沒發現石室?這個石室是《北史》上提到的。我覺得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曆史上隻是一些遊牧部落在那裏活動,怎麽能有石室呢?當時我毫不猶豫地回答說,這一帶據我了解不會有石室。”當時,遊壽先生並不認識米文平,隻是因為這次會議在討論鮮卑族考古問題時,米文平提出:在內蒙(包含嫩江流域)許多地方出現墓葬,和別處不同,可能是鮮卑族留下的。遊先生回憶說:“我靜聽了他的發言,想到拓跋魏太平真君四年的祝文,可能就在這一帶。我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近二十年中,每遇到嫩江來的從事考古工作的人,都問他們看到過拓跋魏舊居石室沒有?”“在那次會議後,我單獨約米文平同誌一談,問在嫩江有無看到石室的建築,如果找到這石室,鮮卑族祖居就可以定論。”

1983年,遊壽先生《題大興安嶺北魏摩崖祝文》

遊壽先生怕自己的福建口音別人聽不懂,又在筆記本上寫下“石室”兩字,扯下來讓米文平看。

王國棟記載:“拿著紙條,米文平一時還摸不著頭腦,問:什麽石室?遊壽說:‘祖廟!就是《魏書》裏那個拓跋鮮卑的祖廟啊。’米文平搖搖頭:沒有。如果有石祖廟我應該知道。大興安嶺過去的遊獵、遊牧民族並不定居,哪來的石室呢?……哈爾濱會議結束,米文平回到海拉爾。一次,整理材料時無意中從筆記本裏又翻出遊壽教授的那張紙條,石室二字龍飛鳳舞,又引起他的沉思。”

初涉考古界,米文平對鮮卑史也僅僅是初涉而已。就是因為有了這個偶然的機遇,使他向“千古之謎”靠近了一步。

米文平以石室可能是山洞的大膽猜測,開始對已知的山洞進行排查,但一無所獲。

1997年,王立民先生在鄂倫春自治旗阿裏河鎮博物館見到的《鮮卑舊居石室——嘎仙洞簡介》

《鮮卑舊居石室——嘎仙洞簡介》內文

王國棟說:“正當他的石洞猜想陷入山窮水盡疑無路之際,一個意外的消息又使他振奮起來。呼盟文化局副局長白桂蘭到最邊遠的鄂倫春旗去檢查工作,淳樸的鄂旗人非常熱情,曾請白局長走遊了一個大山洞。

這個山洞本地人叫嘎仙洞。嘎仙據講是鄂倫春語,意為村屯,也有說是滿語嘎姍之轉。

路上,陪同前去的本地同誌繪聲繪色地向局長講了一段嘎仙洞的神話傳說。傳說這兒有一位叫嘎仙的鄂倫春英雄,力大無比,在山洞裏曾與惡魔滿蓋決鬥,終於戰勝了滿蓋,從此這裏的人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聽了故事,白局長興致勃勃在洞裏觀賞一番。真山真水,野趣十足。回到海拉爾後,上班在辦公室裏為大家講嘎仙洞的見聞。正巧米文平在場,他打聽了石洞的規模,馬上聯想到鮮卑石室,於是脫口而出:“洞裏還有字!”大家一笑,誰也沒在意,事情就過去了。

2003年,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

米文平卻記在心裏。八月末,他與程道宏,王永祥兩人乘十五個小時的火車來到阿裏河。到鎮上與鄂旗文化科聯係之後,又找了一鄂溫克人做向導,於九月一日早乘汽車直奔十公裏外的嘎仙洞。”

經過對嘎仙洞的一探、二探、三探,到1980年7月30日午後3時30分第四次探查嘎仙洞。米文平在石壁上發現了文字……

這一次踏查除了助手王成、陳鳳山外,還有內蒙蒙古史研究所的孟廣耀、內蒙師範大學曆史係的曹永年,及彭紹普、司機莫日根與張一均,還有孟廣耀七歲的兒子孟昭慶。

遊壽在《大興安嶺嘎仙洞發現鮮卑洞穴摩崖十年記略》中說:“拓跋魏太平真君四年鮮卑族在大興安嶺的祝文,已發現十年。從1980年至1983年,關於嘎仙洞的發現問題,先後發表的論文計五十三篇。有許多同誌,約我把發現嘎仙洞祝文的原始經過談一談。我已看過了許多同誌的論文,都是在發現鮮卑族坐標有了著落之後寫的。因之許多同誌問我:何以敢於肯定在嫩江流域去找呢?”

據《魏書·列傳》記載,勿吉等以下各族有個烏洛侯,他向太平真君說:“國家先帝舊居,且有神靈。”又本傳:“小水皆注難。”嫩、難同音,必在嫩江。

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拓片局部

王立民雙勾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拓本局部

米文平同誌很熱心,隨即在大興安嶺考察,發現有大洞穴,是鄂倫春人狩獵遊憩之所。1980年經三次上山考察,最後在太陽將西斜時的反照中,發現壁上有個“四”字,於是同行同誌把壁上的封苔揭開,文字出現了。

遊壽先生推斷的基本思路是這樣的:烏洛侯國使臣在太平真君四年來朝時,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北魏)先帝舊墟(石室);而烏洛侯國的地理位置是:國西北有完水,東北流合難水,其地小水皆注於難,東入於海(《魏書·烏洛侯傳》)。而古代難與嫩同音,“小水皆注於難”的“難水”必是嫩江,所以,鮮卑石室必在嫩江流域。由於遊壽先生年事已高,在高校任教又有別於田野考古學家,所以心情很急切,近二十年來,每遇到嫩江來的從事考古工作的人,都問他們看到拓跋魏舊居石室沒有,米文平同誌即是談到內蒙(包含嫩江流域)的墓葬考古問題,才引起遊師注意的。隻因為這個思路長期在遊先生的頭腦中徘徊,故而有了遊壽與米文平的談話,有了遊壽手書石室二字,有了米文平先生的熱心和艱辛、偶然和必然,有了嫩江流域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側的嘎仙洞,嘎仙洞裏的祝文又證明了此即為鮮卑祖居石室。這最後的一點的證實,又反過來證明了遊壽先生的思路是建立在上古史、北魏史和文字學上的科學的推論。

這種充分利用曆史文獻資料與文物考古調查結合,是遊壽先生的一大優長,尤其是對史書的精讀。

本期圖文選自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遊壽傳》第六章第一節,原標題為“嘎仙洞——揭開千古之謎”,文字使用時略有改動。除嘎仙洞太平真君四年祝文整拓本圖片外,均由《遊壽傳》作者王立民先生提供並授權使用,在此表示感謝!

《遊壽傳》書影

開本:16

編著:王立民

責編:徐永進

封麵攝影:戴兵

出版發行: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王立民先生近影

作者簡介:

王立民,1957年生於哈爾濱,山東蓬萊人。黑龍江省畫院院士、一級美術師、中國作協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黑龍江省美協理事。曾任黑龍江省書協副主席、黑龍江省作協副主席、黑龍江省文聯副主席、黑龍江省文化廳副廳長、黑龍江省委辦公廳副主任,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著有《文心雕蟲》《王立民印稿》《王立民書畫集》,合著《近現代書法史》《大學書法教程》等。主編《遊壽書法集》《北魏嘎仙洞西壁摩崖刻石》。

金石契主編張振國(棠村)簡介:

張振國:河北正定人,字定庵,號棠村,法名圓振,齋號觀雲精舍。雅好金石書畫,近年來主要從事金石學的傳播與研究。師從海上童衍方先生。原為人民日報社《人民文摘》雜誌藝術部主任,《非常藝術》雜誌主編,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高研班導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香港國際青年藝術家協會藝術顧問,金石契微信公眾平台聯合創始人。2016年元月舉辦《淨土石華——秋碧堂藏古代佛教石刻拓片展》;2017年3月舉辦《淨心守誌——張振國丁酉青州書法展》。2017年8月於濰坊舉辦《淨心守誌——張振國書法金石題跋展》。2021年5月於北京宋莊北藝塘美術館舉辦《一見永見——吳立忠、楊皓、張新、張振國書法展》,2021年6月於沈陽舉辦《頌黨弘藝 翰墨緣深——王薦、張振國書法藝術展》,2021年10月於北京硯山畫館舉辦《楮墨風華——張振國拓片題跋展》。現居北京。

金石契執行主編馬龍簡介:

馬龍:河南洛陽人,2004年結業於長春師範大學書法係,當代書畫篆刻家,評論家、撰稿人。馬龍現為《非常藝術》雜誌、《金石契》雜誌執行主編,金石契微信公眾平台聯合創始人。馬龍有20萬字美術理論及美術評論散見於各專業類刊物。現居北京。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