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虎《氣候變化與人類擴散和文明演化:聚焦歐亞大陸》

來源: JustWorld 2023-08-15 19:06:5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092 bytes)

會議精彩發言摘錄——陳發虎《氣候變化與人類擴散和文明演化:聚焦歐亞大陸》

 

發布於 2022-04-27 04:31

Hello,還記得我們之前報道的“2022遺產與氣候 國際古跡遺址日學術研討會”麽?這是到目前為止國內關於遺產保護與氣候變化這一議題最高水平的研討之一。很多小夥伴由於種種原因,沒能看到會議直播,所以,為了彌補大家的遺憾,從今天起,我們將為大家帶來會上的精彩發言。第一篇,陳發虎:《氣候變化與人類擴散和文明演化:聚焦歐亞大陸》。

各位同仁、各位線上的朋友,大家好。

我主要是做氣候變化的。今天分享的題目是氣候變化與人類擴散和文明演化,主要聚焦於歐亞大陸。

所有的人來自自然。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取決於幾個要素。第一個是取決於景觀,第二個取決於氣候的狀態,及其提供給我們的資源。長期以來,人通過和自然的相互作用逐步發展。2018年發布的一篇文章指出,我們的能源來自太陽,太陽會孕育生物多樣性,提供給我們豐富或者不豐富的生物資源,還會在自然過程中導致病原體。這些都會製約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農業社會之前,氣候變化通常會通過生物多樣性、生產力和環境的問題,對世界人口的分布和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地理科學是研究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一門學科。地理科學下麵又分為綜合地理學、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信息地理學。其中的自然地理學以研究自然環境為主線,關注人的生存環境,包括我們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和生態環境。在自然地理下麵,有個學科叫“人類生存環境學科”,研究過去人和環境相互作用,包括人在不同區域裏麵怎樣適應環境,怎樣改造環境,怎樣和環境和諧發展。

所有人和社會的發展,都要回答最早從猿變成人的過程。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相碰,碰出了青藏高原。在此之前的亞洲是以猿為主線的,但是在非洲猿和猴差不多。但是碰撞之後,亞洲地區的猿到了東南亞小島上去,非洲壯大了猿的世界,我們古人是從猿演化過來的。為什麽產生演化呢?實際上是氣候發生了格局性的變化。前麵是高原碰撞導致的氣候變化格局,導致猿和猴分布的差異。後麵是非洲大陸的撕裂,撕裂過程中造成一係列的變化。在非洲的西部仍然是熱帶雨林,非洲的東部逐步變成森林草原的環境。所以,在那個世界,若幹隻猿就試圖站起來行走,這就是我們慢慢直立的過程。

這個裏麵也涉及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現生的人群,無論是什麽地方的人,都屬同一個物種。除了南極之外,所有地方都有常住人口。但是在過去不一樣,像美洲3萬年前沒有人,澳洲6萬年前沒有人,高緯地區大約4萬年前沒有人。人是怎麽來的呢?其中一個假說是,在某一個進化過程中,非洲發生了災難,災難之後在當地生存的猿便多次試圖從非洲走出,前前後後七次。根據最近模擬的結果,在海平麵變化的狀況下,沿著非洲穿過現在的紅海,逃到阿拉伯半島上。現在在阿拉伯半島很多幹涸的湖裏麵還能找到相關遺存。這也是氣候的反複變化與人類的演化相互作用的體現。如圖所示,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歐洲人口的繼續增加,都和氣候形成非常密切的關係

世界所有的農業文明的興衰非常有意思,包括瑪雅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印度河穀文化等,都和氣候有密切關聯。西羅馬帝國為什麽滅亡?蒙古帝國為什麽興起?包括良渚文化的發展與氣候有沒有關係?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這些都是和氣候發生大變化的情況有關聯的。我和學生曾做過關於中國朝代更迭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研究,可以看出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是非常幹的時期,持續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期,正好是朝代的末期。這樣的氣候變化導致農業歉收,政府管理恰恰在這個階段也出現很大問題,於是出現農民起義,最終發生朝代更迭。在1934年時,李四光先生就論述過中華文明800年周期的發現,後來發現這個周期是與氣候變化有關係的。

世界的幾大古文明——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印度河文明等,都誕生在相對幹旱的地方。但隻要有充足的水源,農業就可以發展起來。中華文明主要是以北方為主線,也不是在環境最好的地方,恰恰是在環境差的地方。中華文明與其他的文明區別是我們沒有大隔離,北麵還有以遊牧為主、南麵以農業為主的文化,這幾股人始終在相互作用,大家都在進步。

 

瑪雅文明巔峰時人口能有800到1200萬,大約從公元250年到900年期間。但是瑪雅文明在某一個時期快速衰退了,原因也是氣候變化。由於湖泊幹旱,水位降低,降水下降了45%-54%,農業歉收,導致戰爭爆發,隨後遺址廢棄,文明消失。我們的良渚文化是長江下遊一個非常耀眼和突出的區域文明,修建有很完善的防洪係統。但新的研究發現,這一地區後來出現過幹旱環境,防洪係統就出現了問題,以致極端幹旱後再次出現極端洪澇事件時,良渚古人無法應對。大的氣候事件最終可能導致了它的消亡。

中華文明的演化過程也非常有意思,異常的氣候變化狀態導致人們必須有效組織起來應對這種變化,也便在這樣的高度組織化過程中奠定了大一統的格局。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很多積極有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元素。北麵是大漠,西邊是高山,東邊是海,南邊是雨林隔開了,在這樣一個區域中,躲是躲不開的,因此中華文明從頭到尾都是積極應對自然變化,這是中華文明的集體記憶。

在中華文明演化過程中,有非常大的地理障礙,南邊是青藏高原,北邊是大漠。所以當我們觀察到二裏頭出現了來自外部文明的小麥,就需要討論這是如何傳播而來的。實際上,我們所說的亞洲可以理解為兩個亞洲,東邊的是季風亞洲,水汽來自印度洋、太平洋;西麵的水汽則是受西風影響,來自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兩邊的降水來源不一樣,氣候變化也不一樣。西麵的西風模態裏,從一萬兩千年前起逐步越來越濕潤。所以,如果你在伊犁河穀區,可以看到那麽好的草場隻要挖下去就是黃土,它是蓋了層草帽子。但是,東邊的正好相反,是又戴了一個黃帽子,陝西的黃土下一層黑,上麵是黃的,說明它的模式和西邊不一樣。而這裏在大約7000年前左右環境是既溫暖又濕潤的格局,這樣的氣候變化會影響到文化傳播的模式。

例如麥作農業、羊、青銅器在兩河流域發展,東方是粟作農業的發展。從10000年到6000年前,西邊的文化沿著綠洲通道傳播至天山西麵。而後來交流路線發生了變化,沿著北麵的叫歐亞草原帶,迅速傳播到了山東一帶,而更西麵的地區卻更晚才出現小麥。為什麽沒有走綠洲通道,而走到草原通道?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約在5800年到5200年前,綠洲通道出現了超級幹旱,人類和文化無法從這裏交流。這篇文章發表後影響非常大,被媒體廣泛流傳,也進一步證實了氣候變化對東西方交流產生的重大影響。

氣候變化對文明的影響也有各種模式。通過對古遺址的考察,我們發現幹旱時期文明更能夠得到好的發展。幹旱時期盆地偏幹燥,山地偏濕潤。在相對溫暖的情況下,蒸發的水汽到了山上,產生更多降水,山上的植被生長更好。下沉的氣流到了盆地處,使得盆地相對幹燥,但是盆地也相對暖和,更有利於人的聚落發展。當時我們看到吐穀渾遺留下來那麽多的東西,現在看上去那麽的荒涼,為什麽那麽荒涼還能發展起來?就是因為特殊的地理單元格局形成的。

整體的歐亞大陸大的變化過程中,麥作農業在距今一萬年前,在兩河流域——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一帶發展起來,牛和羊都是那個區域最早馴化並傳播開來,馬是從今天烏克蘭一帶傳過來的。回顧這一傳播過程,先是距今8000到6000年經過綠洲通道;再是距今5000年沿著草原通道,繞開了幹旱區域。在歐亞大陸一體化過程中,先是麥作農業向歐洲和中亞傳播,我們的稻作和粟作也向西麵傳播,快到距今4500年前時,兩邊完全打通,證據便是兩邊的食品已經相一致。中亞和歐洲人民幸福地吃上我們的糜子、穀子能做稀飯,我們也吃上了大麥、小麥,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青藏高原非常有意思。在5200年前青海的河穀裏麵,我們發現了從西邊傳來的大麥、小麥。遺址裏麵經常既有糜子、穀子,又有大麥、小麥。這些作物是什麽時候進入青藏高原呢?因為糜子、穀子都需要相對溫暖的環境,青藏高原太冷種不上去,隻有大麥能種上去,裸大麥就是青稞。我們發現,3600年前出現了人口的大規模的遷移,當時這一部分人從陝西、甘肅到青海,然後沿著高原的東邊一直向大陸東南亞流動。這也是我們今天理解漢藏是一個語係的重要證據之一。這個結果來源於2015年發表的文章,科學家認為藏族就是從中國北方起源的民族,藏族與漢族是同源的,大家一個是向東,一個向西,向西的5000多年前進入青海河穀,3600年上到高原,上麵放羊和種地,非常幸福地生活在青藏高原上。

我們在開展一個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國際聯盟,開展絲綢之路科技、人和環境互動相關的研究。歡迎大家今後參加我們的學術交流。

我原來是蘭州大學的,也在做遺址的保護。我們正在號召在蘭州大學成立一個教育部的重點實驗室,把環境考古和古遺址保護成立一個重點實驗室。我們以湖泊和古遺址為主線做了兩部分工作。在古遺址方麵,采用特殊手段揭示人的生計模式;通過湖泊的研究,探討自然氣候變化。歡迎同行有機會加入青藏高原所團隊,共同開展研究,探討生存環境變化及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模式。

所有跟帖: 

這篇是考古文,喜歡考古的同學們可以進來欣賞:) -燕然山- 給 燕然山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6/2023 postreply 06:59:3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