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洛陽盆地,“最早中國”的誕生地

來源: JustWorld 2023-08-11 20:00:3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9573 bytes)

許宏:洛陽盆地,“最早中國”的誕生地

公元前3000年左右,東亞大陸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出現了若幹社會複雜化程度較高的、可以被稱為“邦國”的政治實體。這種“萬邦”林立的狀況持續了1000多年,直到公元前1800年前後,出現以二裏頭文化為先導的中原王朝文明。幾乎同一時期,地球的另一端,中美洲地區進入“形成時代初期”,代表複雜社會組織的“酋邦”誕生,為其“母親文明”——奧爾梅克文明在墨西哥灣沿岸盛裝登場奠定基礎。

許宏教授,“文明初興的東亞與中美洲”講座現場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揭示了不同地域驚人相似的文明初興圖景,讓我們領略到全球文明史誕生和發展的共性和特性。這其中,東亞與中美洲的相似之處,無疑令我們著迷,特別是當三星堆與瑪雅相遇。

不久前,三聯書店聯合瞭望智庫,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兩位考古學家許宏、李新偉,就“文明初興的東亞與中美洲”主題展開交流。兩位專家都認為,文明有各自的土壤,找文明的共性很重要,但是找特殊性更重要。

作為第一位踏上中美洲考古的中國考古學家,李新偉在瑪雅城邦科潘遺址進行多年發掘,他認為,中美洲地區的文明特征,是走了一條薩滿式宗教發展道路。整個文明的發展、國家的構建都依托於宗教,並且孤懸海外,沒有受到其他文明的影響,直到16世紀被西班牙殖民者中斷。而對於中華文明來說,商朝以前走的路,跟中美洲地區文明是非常相似的。我們的文明和國家構建在很大程度上也依靠了宗教。不過,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保持自己特性的同時,又不斷吸收新的因素,更新自己,造就了我們今天的文明。

作為二裏頭考古隊第三任隊長的許宏認為,古代中國是早熟的文明。自周朝開始,我們就開始反省宗教,開始偏於理性和人本,這也是很多學者強調的,商周之變是巨大的宗教變革。此後,中華文明更是接受了四方衝擊的洗禮,也得到了東西南北文化因素的融合,最終達到了文明的新高度。

今天,我們分享許宏的一篇文章。他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介紹二裏頭文化為何成為中國最早的核心文化,及其在同時期的世界文明中的特殊地位,並進一步闡明,“文化雜交”下的衝突、磨合、陣痛之於文明的意義。

*文章節選自《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穿越曆史》(三聯書店2020年7月出版)

1 何為“中國”

“中國”是從哪裏誕生的?如果在大街上做一次隨機采訪,答案也許是五花八門的。如果要我給出一個答案,我認為中國誕生於二裏頭所處的洛陽盆地。

許宏在二裏頭遺址考古現場

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到現在已經遺失得太多了,從人生理念、教育製度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麵麵,我們都已經不是“古代中國”的了,更不可能是“早期中國”的。但是,我們的骨血裏麵仍然留下了深深淺淺的印記,就好比大年三十回家過年,無論路上怎樣艱難,大家一定都得回去,這就是一種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

那麽,到底何為“中國”呢?我們應該如何定義呢?

要追根溯源,首先可以來說說“國”。“國”是社會複雜化之後的政治實體。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最初的“國”經常被用來指稱國都,國都及周邊的那塊土地都叫“國”“,國人”和“野人”是相對應的,鄭玄注《論語》有“國外為野人”之說,可見“國”與“野”的分界。

最初的國特別多,《左傳》中說,“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武王伐紂時有三千諸侯,等到西周時期就隻剩下八百了;然後到戰國七雄,秦漢一統,基本上是這樣一個社會組織由多變少,最後一體化的過程。

“中國”這個概念出現得比較晚,傳世文獻最早提到“中國”的有《尚書》《詩經》等,基本上都是戰國時期成書的。在出土文物中,“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何尊是1963年在陝西寶雞出土的,它的銘文上就出現了“中域(國)”這兩個字,那句話寫作“宅茲中國”。也就是要在洛陽這個被認為是“中國”的地方建立東都。顯然,周人也感覺,他們發家起事的關中還是稍偏了一點,位於中原腹地的洛陽一帶才是天下之中,比較便於統治人民。

何尊及其銘文

【何尊銘文:唯王初壅,宅於成周。複稟武王豐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解釋:周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今河南洛陽)營建都城,適逢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內容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說,餘入住到天下的中心,由此統治民眾。周王賞賜何貝三十朋,何因此做尊,以作紀念。】

何尊上的“中國”相當於中土,也就是世界中心的意思。這肯定是一種文化本位主義的概念,任何一個國家,哪怕版圖再小,大概都會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來看待。在這之前,商朝人自稱的“大邑商”“中商”,都有我是最大而居天下之中的意思。“國”之前加了“中”這個定語,就具有了排他性和唯一性。實際上,這個“中國”基本上是“中央之城”和“中央之邦”的概念。

為西周王朝所青睞,被認為是“天下之中”而營建東都的洛陽盆地,在長達2000餘年的時間裏,先後有十餘個王朝建都於此。三代之後,又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朝代在此營建都邑,但這個盆地適於農耕和居住的中心地帶僅有1300多平方公裏,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二裏頭遺址就是洛陽盆地這一“最早中國”區域內的、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它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

二裏頭遺址位置圖

二裏頭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就是二裏頭文化,它的時代大約是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

2 由“多元邦國”到“一體王朝”

再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麽“中國”誕生於二裏頭文化所處的洛陽盆地?想要更為清晰地解答它,需要我們把視野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麵放得更遠。

我們首先從時間的角度,穿越曆史來到“中國”前的中國,回顧一下由“多元邦國”到“一體王朝”的過程,看看二裏頭文化在這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在二裏頭文化誕生的約公元前1800年之前,一個相當長的時間範圍內,是所謂的“中國”前的中國。中國版圖所在的東亞大陸,跟現在歐洲的麵積差不多,政治實體的態勢也跟現在的歐洲差不多,那是一個沒有一元政治中心的區域,眾多集團各自獨立發展。

我個人認為,最初的東亞大陸就是“滿天星鬥”的狀態,這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眾多部族或古國並存且相互競爭的階段,還沒有出現跨越廣大地域的強勢核心文化,所以天下形勢可以用“滿天星鬥”來形容。這個時代,有人稱為“邦國時代”,有人稱為“古國時代”。這一邦國或古國時代,與王國時代(夏商周三代王朝)和後來的帝國時代(秦漢以至明清),構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的三個大的階段。

這三個大的階段有兩個大的節點。第一個節點,就像2018年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發布會所披露的那樣,“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遊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指的就是“滿天星鬥”的“邦國”或“古國時代”。而“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這指的就是二裏頭文化,也就是中國最早的核心文化。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長江、黃河與西遼河考古學文化年表

從“滿天星鬥”到“月明星稀”,二裏頭都邑和以其為代表的廣域王權國家產生了。當然其他“星鬥”也不是沒有了,而是暗淡無光了。

在這之前,則可以說是前中國時代。比如良渚就是前中國時代東亞大陸上最亮的一顆巨星,屬於早期國家和文明形態。但與其說它是後來某個大的文明的先聲或序曲,不如說它走完了其生命史的全過程,也或多或少對後世中原王朝文明產生了影響。其他的文化,比如陶寺、石峁等,都是前中國時代並存共立的邦國。正是從二裏頭開始,一個排他的、體量龐大的、向四周強勢輻射的廣域王權國家才屹立於東亞大陸。

隨著二裏頭都邑與二裏頭文化的崛起,華夏文明由“多元的邦國”時期進入了“一體的王朝”時期。

當然,這並不是說“滿天星鬥”般的多中心狀況就此宣告終結,二裏頭文化所處的時代也呈現出多元的文化態勢,但是它的社會與文化發達程度,以及前所未有的強勢輻射態勢,使其當之無愧地成為這一時代的標誌性文化。二裏頭時代的二裏頭都邑,就是當時的“中央之邦”;二裏頭文化所處的洛陽盆地乃至中原地區,就是“最早的中國”。

二裏頭遺址的綠鬆石龍

以二裏頭遺址和二裏頭文化為代表的“最早的中國”這一文明實體,顯現出東亞大陸人類發展史上史無前例的兩大特質。這兩大特質,可以用一點一麵來概括。一點,是指它都邑中心的龐大化與複雜化,堪稱“華夏第一王都”;一麵,是指它的大範圍文化輻射,形成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強勢核心文化。

3 以二裏頭為先導的中國文明

從時間的維度,縱向闡釋二裏頭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中的開創性和強勢輻射態勢後,再從空間的維度,橫向介紹以二裏頭文化為先導的中國文明在同時期的世界文明中的特殊地位。

按考古學家格林·丹尼爾教授的觀點,北非埃及文明、西亞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南亞印度河文明、東亞中國文明、美洲中美洲文明和安第斯文明,是全球範圍內的六大原生文明發祥地。有西方學者認為,上述六大文明又可歸納為三個大的文明係統,也就是以西亞為中心的近東文明、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明,以及美洲文明。

由於西亞兩河流域周圍並沒有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所以那裏以種植小麥為主的旱地農業體係形成後,很快就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到了緯度相近、地形和氣候條件相似的尼羅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這三個地區在農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分別產生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文明。其中,埃及文明受地理條件的限製,始終以尼羅河及其鄰近的沙漠邊緣區為中心,相對孤立;印度河文明(也就是哈拉帕文明)僅僅延續了1000年左右即告消亡。因此,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中國文明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兩大文明係統。

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內的展品“鑲嵌綠鬆石獸麵紋銅牌飾”,攝於2019年10月19日。圖源:李安 | 新華社

就社會複雜化和文明興起的時間而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了文字、作為權力中心的城市,以及複雜的社會結構乃至國家等大多數後世文明所具備的特征。受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影響的印度河文明大約興起於公元前2700年或者稍晚。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黃河和長江流域已經出現了若幹社會複雜化程度較高的、可以被稱為“邦國”的政治實體,比如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良渚文化等。這種“萬邦”林立的狀況持續了1000多年,直到公元前1800年前後,才出現了相當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蘇美爾早王朝、埃及文明的早王朝和印度河文明的哈拉帕文明那樣較大規模的王權國家——以二裏頭文化為先導的中原王朝文明,這是可以和以上幾個文明相提並論的。

這個中原王朝文明出現較晚,它以青銅冶鑄這一當時的高科技產業為基礎,在誕生前後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的影響。源自西亞中亞的小麥栽培技術、黃牛和綿羊等家畜飼養技術以及青銅冶煉技術逐步融入中華文明之中,並改造生發出嶄新的麵貌。

讀世界文明史,常常會感覺良渚文明與埃及文明非常相似:單一的經濟,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極少的對外交往,內部封閉而高度發達的祭祀政治。有學者認為,埃及文明的悲劇就在於它的純潔性,正是這種純潔性使得埃及文明很早就喪失了發展的動力,正是因為缺乏“文化雜交”,它才成為了文明進化道路上的“木乃伊”。

從這一點上看,二裏頭文明頗像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文明,接受四方衝擊的洗禮,在血與火中涅槃升華;同時也得四方之賜,東西南北文化因素的融合,成就了它的高度發展和政治上的成熟(這個政治指的是處理共同體內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隻有具備了這種“雜交”之利,經曆衝突,接受磨合,不斷陣痛,才能夠達到文明的新高度。

解讀早期中國(全四冊)許宏 著

“解讀早期中國”(全四冊)包含了考古作家許宏的四部公眾考古學作品,分別是《最早的中國:二裏頭文明的崛起》《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和《東亞青銅潮: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四本書從不同的側麵和視角,對距今三千多年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文明大變局進行了講述。《最早的中國》講述了作為考古隊長的許宏,對二裏頭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展現了東亞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的文明麵貌,讓我們看到史書中記載的“夏商之際”,中原文明的發達和影響力;《何以中國》聚焦中國文明史上重要轉折點——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講述在所謂夏王朝的前夕,中原大地發生的一係列變革;《大都無城》用動態觀察的方式,對中國古都從“大都無城”到“無邑不城”的變化,進行了解析;《東亞青銅潮》梳理了中國從原始銅的發現到商周青銅器大繁榮的過程。

 

本函收錄的四本書,都有單行本,此次成套,旨在對“解讀早期中國”這個重要的寫作理念和話題的總結、紀念。

所有跟帖: 

4.2ka事件,天氣變冷,古埃及文明衰退,兩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滅亡。良渚文化在此之前早已消失。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1/2023 postreply 20:13:16

但陝西甘肅青海地區適合人類生存,商朝崛起,周朝緊隨其後。中國朝代交替之時均伴隨天氣惡化,朝代消失的主因是天氣。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1/2023 postreply 20:15:45

這個推薦大家看一眼,裏麵有綠鬆石,太美了! -燕然山- 給 燕然山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4/2023 postreply 09:40:4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