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流域史前文化與社會研討會紀要

來源: JustWorld 2023-08-05 05:59:1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6479 bytes)

黑龍江流域史前文化與社會研討會紀要(上)

發布時間:2023-07-20

2023年6月19—20日,黑龍江流域史前文化與社會研討會在黑龍江省饒河縣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考古學會、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邊疆考古專業委員會、饒河縣人民政府共同承辦。會議邀請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山大學、安徽大學、山東大學、山西大學、吉林大學、遼寧大學、黑龍江大學、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高校、文博單位的50餘位專家學者及20餘名博碩士研究生代表參會。

6月19日上午,會議開幕式在中共饒河縣委黨校舉行,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趙永軍主持開幕式,雙鴨山市委常委、饒河縣委書記薑宇峰,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蓋立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陳星燦在開幕式上分別致辭。

一、主旨發言

開幕式結束後,分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鄧聰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賈笑冰研究員、安徽大學曆史學院吳衛紅教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騫研究館員進行了主旨發言,由中國考古學會邊疆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魏堅教授主持。

1.《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問題、過程、動因與影響》

發言人:高星

高星研究員圍繞著“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期”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指出這是一個常被考古界提起但又鮮有深入研究的學術議題。為防止無謂的表層爭論,建議建立“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期”這個概念,以便在一個統一的話語體係中開展有效的討論,並將“過渡期”界定為新石器時代標誌性元素(磨製石器、陶器、農業)開始零散出現到穩定聚合、成型的時段,為距今20000-8000年間。在對過渡期進行界定的基礎上,又歸納了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過程、方式與表現形式,認為這一時期是一種自然、漸次的發展進步,不存在躍變,也不存在統一、單一的模式。不同元素可以在不同地區和時間出現;有的元素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同時也表現為工具多樣化、精細化、組合化,陶器的逐漸普及,從居址的複雜利用、改造到房屋建築、聚落的形成,農業的發明出現和表達象征性意念的作品逐漸增多等。而後分析了轉變的多種原因,包括現代人的演化和擴散、技術和認知發展,複雜和廣泛用火的影響,氣候波動、環境變化的刺激與影響等。高星研究員指出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是人類曆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對後續社會發展和文明演進具有深遠影響。因此在後續的工作中應在總結現狀的基礎上思考學科發展,打破舊石器考古與新石器考古之間的壁壘,做史前考古的整合,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向更久遠的曆史縱深推進。

2.《東北亞玉器是一個源頭嗎?》

發言人:鄧聰

鄧聰教授將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器放在了歐亞大陸大的背景之下,通過對比俄羅斯西伯利亞、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的史前玉石飾物,以宏觀的視角,討論東北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早段,是廣義玉器文化的源頭,而小南山遺址發現的9000年前軟玉文化,是中國真玉文化的源頭。鄧聰教授詳細介紹了阿爾泰丹尼索瓦洞穴遺址、馬爾他遺址等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考古材料,其中丹尼索瓦洞穴中出土的綠泥石手鐲,可能為玉石環狀飾物的源頭,為我們探尋玉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隨後對小南山遺址出土玉器的形製、技術等方麵進行了分析,認為從9000多年前在東北亞黑龍江中遊一帶所產生軟玉玦飾、匕形器及管代表東亞真玉文化產生,是玉文化的一次訊息革命,包括很豐富宇宙和宗教思想的象征性涵義。玉文化上橫空出世的創意,由軸心地區向外擴散的速度及強度,體現軟玉文化訊息革命本質強大而持續的影響力。出土玉器發現,為東亞大陸9000年前出現真玉文化訊息革命向周邊遠距離直接輻射的論證,提供了最重要的考察根據,小南山遺址考古的發現也將對東北亞地區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初期的考古產生震撼性的影響。

最後結合日本地區出土的玉器探討了東北亞地區的海上玉路傳播,指出日本北海道道東及本州北陸地區如共榮B遺址及桑野遺址等地,曾出現的玦飾、匕形飾、管狀飾、璧形飾玉器組合,是受到東北亞如以小南山代表的玉文化直接影響。而日本本州距今5000前後誕生的翡翠硬玉文化,也可能是間接由於東北亞軟玉文化的誘發而誕生。

3.《在“延續與突破”中考察小南山的曆史地位》

發言人:賈笑冰

賈笑冰研究員首先探討了中國思想史形成與發展的三個節點,即:顓頊絕地天通、周公製禮作樂、諸子百家思想,認為這三個節點串聯在中國思想史的延續和突破中。最後一次春戰之交的哲學突破,即軸心突破,其突破的對象即為形成於製禮作樂的中國禮樂製度;而禮樂製度則源於之前的祭祀禮儀,完成了祭祀禮儀階段“宗教-社會向度”向“社會-政治向度”的改變,是延續中的突破;更早的“絕地天通”則是完成了由“巫術”向“巫教”的轉變,形成了祭祀禮儀製度,形成了影響中國數千年的玉禮器製度。而後賈笑冰研究員結合考古發現論證了考古學中所見的“絕地天通”,即紅山文化“天、地、人”三界神靈的祭司禮儀體係、以玉禮器、玉禮製顯示社會地位與等級身份等核心內容,是中國古代禮製形成的重要源頭。最後通過將紅山文化與東北亞地區文化進行對比,發現紅山中期完成的“絕地天通”是繼承了包括小南山在內的東北亞地區大文化傳統基礎上的宗教改革和製度創造,亦是延續中的突破,因此小南山的玉文化、石構建築等理念在“延續與突破”中具有重要意義,最終匯入了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之中。

4.《執玉江南望東北——玉藝南漸與兩地社會變遷》

發言人:吳衛紅

吳衛紅教授認為中國最早的玉器,八九千年前出現在東北地區,隨後遞次擴展至東北亞及江南。為探究玉器的傳播,吳教授以玉玦玦口的特殊切割方式及偏孔特殊形態、石鑽的普遍出現為切入點,對南北兩地玉器進行了細致的比對和分析,認為小南山玉器中玉玦從側向切口的特點,製作上具有不合常態力學的難度,這種特殊的切割方式在興隆窪文化和東北亞有所延續,並在千餘年之後的長江下遊馬家浜文化、淩家灘文化等文化中有較多發現;同時石鑽雖屬最簡單的工具類型,其時空分布特點,也顯現出工藝技術上可能的頑強傳承力。而後通過對東北地區和長江下遊地區工藝利用方向的對比,發現在距今五六千年時,長江下遊的江南、沿江地區農業、手工業得到了巨大發展,生業形態出現了較大變化,社會變遷劇烈,工藝相近的玉、石器製作得到快速進步,適應了社會變化朝向“禮”與實用兩方麵發展,促進了長江下遊的崛起。而同一時期的東北地區生業變化卻並不明顯,雖然紅山文化凸顯了玉器的重要性,但主要局限於“禮”的範圍,社會發展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長江下遊社會高度發達之後,東北的影響明顯減弱,而反之長江下遊對東北的影響也並不強烈,“鉞出燕山”的現象,或是對東北地區的弱反饋。具有淵源關係的兩地由於在社會發展趨向上出現了不同,也從此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5.《饒河小南山遺址史前考古新收獲》

發言人:李有騫

李有騫研究館員詳細介紹了小南山遺址的概況及2015年以來考古的主要收獲。小南山遺址位於黑龍江省饒河縣烏蘇裏江左岸。2015年以來,總計發掘麵積2700平方米,大體屬於新石器時代初期、早期和晚期的文化遺存是此輪發掘的最主要收獲。新石器時代初期遺存,年代為距今17000-13000年,並以15000-13500測年結果最為集中,以細石核、細石葉、兩麵尖狀器、锛狀器、鑽器等為代表,包括以石片、斷塊為主的石製品總計40000餘件,總體與烏蘇裏江對岸和黑龍江下遊發現的奧西波夫卡文化麵貌接近。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年代為距今9200-8600年,以三處墓地為代表,墓地以封土積石墓為主要特點,隨葬大量石器、少量玉器和陶器,石器以石葉石鏃數量最多。玉器總計發現140餘件,類型包括玦、環、璧形飾、珠、管、斧以及各種墜飾。陶器多為素麵,部分飾戳印紋和附加堆紋等,與黑龍江下遊的亞米赫塔文化有相似之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年代為距今4600年左右,發現兩座房址,陶器以罐類為主,表麵有以篦點紋為底再施劃線的紋飾,與黑龍江下遊的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相似。小南山遺址的考古發掘對烏蘇裏江和黑龍江下遊地區新石器文化的年代框架、文化譜係等基本問題,以及舊新石器文化過渡、陶器起源、玉器起源等重大學術問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撰稿: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黑龍江流域史前文化與社會研討會紀要(下)

發布時間:2023-07-21

二、專題研討

6月19日下午,由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陳勝前教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喬梁研究員、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明研究館員、樊聖英研究館員、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偉研究館員、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張雪微博士、黑龍江大學曆史文化旅遊學院王樂文教授、遼寧大學曆史學院王闖講師、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孫倩倩館員等9位學者發言並進行討論,由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社江研究員和中國考古學會邊疆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叢德新研究員主持。

1.《究竟什麽是舊新石器時代過渡》

發言人:陳勝前

陳勝前教授對究竟什麽是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問題進行了理論探索,並從石器的角度探討了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考古學。陳教授認為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不僅包括農業起源,也包括非農業的適應變遷。過去數十年來有關這個問題已有不少重要的考古發現,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研究。不過,受製於研究範式的約束,有關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機製與過程的探討相對欠缺。從進化與生態的視角來看,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就是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早期狩獵采集者如何解決文化適應挑戰的問題。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狩獵采集者的流動性,石器技術是流動性變化的反映。基於已有的考古發現,中國舊新石器時代過渡至少有三種模式,即狩獵采集、漁獵和農業。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超越從外在因素解釋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更關注社會內部機製,同時還需要考慮當前研究所忽視的邊緣地區適應、狩獵采集者與農業群體的互動等問題。今後要拓展研究範式,深化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問題的研究。

2.《穿越四千年的邂逅——俄羅斯特羅伊茨基墓地出土雙聯玉環的臆測》

發言人:喬梁

俄羅斯結雅河流域的特洛伊茨基墓地是著名的靺鞨考古遺存,自上世紀60—70年代發掘以來,墓地的發現與研究在東北亞中世紀考古中具有重要的影響。特洛伊茲基墓地中曾出土過一件由金屬環連綴的雙聯玉環耳飾,由於特洛伊茨基墓地埋葬的人群比較流行以金屬環連綴玉環作為耳飾,所以這件特殊的雙聯玉環並沒有引起研究者應有的重視。俄羅斯《特羅伊茨基墓地發掘報告》封麵圖版中的雙聯玉環同中國東北地區發現較多的雙聯玉環存在著諸多的共性。通過細致的觀察分析以及對比研究,基本確認這件被靺鞨族人作為耳飾佩戴的雙聯玉環實際上應當是新石器時代的作品,反映的是一種文化製品穿越了近4000年的再現,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值得研究者的關注。雙聯玉環的應用是中國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偏晚階段一種超越考古學文化集團的文化現象,並且曾經影響到黃河、長江流域。特洛伊茨基墓地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其他相關發現也表明了這一文化現象的空間分布較此前的認知又有所擴展,同時近年的考古發現表明黑龍江流域很可能是東北亞史前玉器早期發展的源頭之一。小南山遺址的相關發現已大致可將以玉為飾的文化傳統追溯到距今9000年左右,並且在包括東西伯利亞在內的俄羅斯遠東廣大地區,史前玉器的表現也十分突出,其中在濱海地區出土的雙聯玉環應當有可能同中國一側的發現屬於同一係統,而且當地還曾發現過骨製的雙聯環飾,反映了東北亞地區史前玉器文化的聯係或影響。

3.《刃緣玉璧溯源》

發言人:郭明

郭明研究館員以牛河梁遺址出土玉璧為依托,對遼西地區的玉器文化,特別是其中的刃緣玉壁進行了溯源與探究。遼西地區的玉器傳統可以追溯至興隆窪文化,到了紅山文化時期,不僅玉器種類明顯增多,製作工藝也更加多樣。玉璧是紅山文化中體量最大的一類玉器,功能上近於禮器,其形製方圓不一,內孔也有方圓兩種,圓形多不規則,但皆以刃緣為主要特征,具備成熟的加工方式。從圓的加工工藝來看,紅山文化中采取了鑽孔後通過琢製或磨製擴孔的技術,這種不規則圓形的製作方法不同於興隆窪文化中已經相對成熟的管鑽技術,而可能另有源頭。通過對牛河梁遺址周圍調查工作中未發現玉器作坊類遺址,推測是否當時存在玉器成品輸入的交換體係。刃緣玉璧在北方地區出現時間較早,雖然紅山文化時璧的器形已經明顯增大、使用方式和功能也已發生變化,但其基本形製和技術特征應是承自較早已經出現在東北地區的刃緣玉璧,小南山文化可能為其主要的源頭。

4.《馬鞍橋山遺址的發現與收獲》

發言人:樊聖英

馬鞍橋山遺址是遼寧省內目前已發掘的麵積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址,包含有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早、中期遺存,絕對年代為距今7700~5500年,遺址年代延續較長,跨度較大。樊聖英研究館員的發言從學術目標、遺址概況、遺存發掘和初步認識這幾個方麵展開,首先簡要介紹了馬鞍橋山遺址的地理概況和曆年發掘情況,然後對遺址內生活區遺存和祭祀活動區遺存的形製、出土遺物、功能等進行了分析說明。居住址區發現有房址、灰坑、灰溝、壕溝,其中根據H30出土的遺物特征,確認該遺址存在早於紅山文化的興隆窪文化遺存,為遼寧省內首次發掘的該類型遺址,對於進一步探討紅山文化的來源問題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北部祭祀活動區發現有燎祭遺跡、祭祀坑、大型土台、祭壇遺跡。在祭祀坑內除了有陶、石器祭祀品外,還發現有鹿科動物骨骼和貝類等,其中在一個大型祭祀坑中發現了整套的農業工具,包括石耜(犁)、石刀、石磨盤、石磨棒、一件塗有紅色顏料的石耜。最後對馬鞍橋山遺址聚落布局與功能分區進行了總結分析,該遺址的紅山文化居住址整體保存非常完好,經過精心規劃布局,是一處兼具生活與祭祀等功能於一體的聚落址,祭祀活動區存在三個不同的使用階段,是首次在紅山文化聚落址內發現祭祀性遺跡,以往隻集中於牛河梁遺址等高等級祭祀遺存發掘,填補了缺少低等級祭祀遺存的空白,為紅山文化社會等級分層和區域內聚落分化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5.《洪河遺址與昂昂溪文化》

發言人:張偉

張偉研究館員詳細介紹了洪河遺址新石器時代昂昂溪文化的考古收獲。洪河遺址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杜爾門沁達斡爾族鄉洪河村南,2013-2021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六次學術性考古發掘,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發掘總麵積約5500平方米,包含了新石器、青銅、隋唐、遼金、明清等多個時期的遺存。其中清理新石器時代環壕3條(發現5條)、房址42座、墓葬14座。洪河遺址昂昂溪文化挖建5條“連珠式”環壕,存在大規模獵頭的暴力行動,表明昂昂溪文化私有製產生、生產力比較發達,社會組織比較完備,與周鄰聚落的衝突比較激烈。洪河遺址的發現表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昂昂溪文化已經進入了一定高度的複雜化社會階段,縮小了嫩江流域與中華文明核心區社會發展進程的時間差。同時“連珠式”環壕聚落的發現、大型房址的揭露,加上農耕經濟因素的確立,表明昂昂溪文化居民是漁獵兼營農業,過著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洪河遺址的發掘,揭示了洪河遺址作為昂昂溪文化中心聚落的形態,厘清了昂昂溪文化的內涵、性質與年代,明確了昂昂溪文化的生業方式,弄清了昂昂溪文化與周鄰文化的聯係,為探索黑龍江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新材料,開啟了黑龍江流域文明起源研究的新探索。同時以洪河遺址為代表的嫩江流域漁獵與農耕兼營的文明是中華文明滿天星鬥中的一顆明星,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多樣性,實證了黑龍江流域文明對中華文明形成作出的貢獻,改寫了黑龍江流域的文明史。

6.《中國東北地區後套木嘎遺址骨柄石刃刀粘合劑分析》

發言人:王春雪 張雪微

張雪微博士首先對後套木嘎遺址及出土的骨柄石刃刀進行了介紹,並指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複合工具出現和發展的背景下,粘合劑成為早期人類社會使用最廣泛的材料之一。考古遺址中的粘合劑多以某種動物或植物等有機材料製成,在埋藏過程中容易腐爛,為成分鑒定帶來了一定困難。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後套木嘎遺址出土了一些保存情況較好的骨柄石刃刀,通過提取骨柄凹槽處的粘合劑樣品,並進行了FTIR以及蛋白質組學分析,以確定蛋白質成分和確切來源。雙質子化胰蛋白酶肽的串聯質譜鑒定結果與已知馬和羊的膠原蛋白標記物最為匹配,表明該粘合劑是由馬和羊的骨膠製成的動物膠。後套木嘎遺址粘合劑的分析揭示出了馬和羊在遺址內的不同用途,其不僅提供肉、奶、皮、糞便等,還提供生產粘合劑的用途,並且後套木嘎遺址發現的動物膠是在中國發現最早的動物膠證據之一,揭示了約5600年前的粘合劑發展,比以前認為的早了兩千年。

7.《撫遠亮子油庫遺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初步認識》

發言人:王樂文 楊琳

王樂文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亮子油庫遺址的地理位置和工作概況,而後主要對遺址內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進行了分析。亮子油庫遺址位於黑龍江省撫遠市撫遠鎮亮子村西北約1.5公裏處蛇山的西坡上,南臨濃江河,2016-2018年進行了三次發掘。遺址大致可分為八期,第一至五期為新石器時代遺存,從早到晚分別屬於亮子一期文化(文化麵貌與俄羅斯境內的奧西波夫卡文化相似,根據亮子油庫房址出土陶器食物殘渣的碳十四測年數據,校正後為距今13266-13200 年);亮子二期文化(俄羅斯稱馬林斯克文化);亮子三期文化(文化麵貌與俄羅斯境內的孔東文化近同);亮子四期文化(文化麵貌與俄羅斯境內的馬雷舍沃文化近同)和亮子五期文化(文化麵貌與俄羅斯境內的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近似),其中,以亮子一期文化和四期文化為主體。發現了新石器時期成排分布的圓角長方形或近方形地穴式房址,房內立柱較細,未見室內灶,房址分布密集、疊壓打破關係複雜,可能是長期反複建築、使用的結果。出土遺物主要為陶器、石器和動物遺存:陶器皆為生活用具,流行戳印紋;石製品主要為石葉、細石核、石葉石鏃、兩麵器、锛、斧、鑿等,製作精細,不乏水晶、瑪瑙、石英等優質原料;動物遺存以魚骨數量最多,反映了當時以漁撈為主的生業方式。該遺址內涵豐富,層位複雜,對於建立黑龍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的考古學文化編年序列,了解黑龍江流域古代居民生業經濟十分重要。

8.《查海遺址鏟形石器研究》

發言人:王闖 張星德

鏟形石器是查海遺址最具代表性的工具種類,對其深入研究對認識查海石器及聚落經濟形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王闖以查海遺址出土的鏟形石器為例,詳細闡述了石器“生命軌跡分析”方法的運用,揭示出此類工具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過程及發展階段,並對其中蘊含的人類行為和社會信息進行了解讀。在此基礎上,通過類型學、微痕觀察及實驗考古等方法和手段,對鏟形石器的功能進行了區分和推定。最後,結合植物考古、動物考古方麵的成果,認為查海遺址存在原始農業,並且已經步入到鋤耕農業的初始階段,可能實行短期耕作的輪歇製,人們過著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

9.《從東北亞陶器起源論中國的“陶器時代”》

發言人:孫倩倩

陶器起源研究是舊新過渡研究的重要方麵之一,陶器這一技術的應用代表了晚更新世晚期人群在麵對環境變化所選擇的適應方式之一。孫倩倩以趙家徐姚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入手,闡釋趙家徐姚遺址背後人群的舊新過渡模式以及對東北亞陶器起源的認識。

中國是世界上出土陶器年代最早的地區,在舊新過渡階段的遺址中,出土早期陶器的遺址數量十分豐富,中國在東北亞陶器起源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東北地區地處東北亞核心位置,生態環境複雜多樣,在陶器起源及舊新過渡研究中擁有巨大的潛力。

在舊新過渡階段,以陶器代表的技術選擇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展演化路徑。在陶器起源階段,陶器與漁獵社會的耦合度更高;在其發展、繁盛階段,農業文明是其綻放光彩的社會基礎。

陶器是史前考古學研究的核心要素。陶器的普遍使用是作為劃分新石器時代開端的重要標誌之一。在新石器考古研究中,陶器是最基本的研究單位,陶器分析是類型學、考古學文化、區係類型等理論研究的最主要內容,是文化曆史考古學劃分年代的最主要依據。

目前國內史前研究的時段劃分是在西方考古學興起背景下,是西方語境下文化輸入的概念體係。隨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應討論是否重建中國史前考古的劃分體係,完善考古學基礎概念,建設中文語境下的命名體係。陶器作為最能代表中國史前文化特征及考古學研究特色的器物,“陶器時代”應有一席之地。

三、閉幕式

專題研討結束後舉行了閉幕式。閉幕式由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有騫研究館員主持,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趙輝教授就本次會議做了學術總結,他指出黑龍江流域麵積很大,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東北文化圈是一塊大約280萬平方公裏的範圍,史前與華北地區雖然是不同的文化區,但交流越來越密切,並且持續時間很長,是不斷融合的過程,也是中國曆史發展的過程。應該以此為契機,更深入的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曆史進程。饒河縣委副書記、縣長付殿軍致閉幕詞。

四、學術考察

6月20日,各與會學者實地考察了小南山遺址,在饒河博物館觀摩了小南山遺址出土文物,並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至此,為期兩天的黑龍江流域史前文化與社會研討會圓滿結束。(撰稿: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所有跟帖: 

玉器起源,隨東亞人擴散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5/2023 postreply 10:04:04

你這轉的是論文,太長了。 -燕然山- 給 燕然山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5/2023 postreply 11:05:5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