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城市的早期曆史

來源: JustWorld 2023-07-28 19:47:0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2543 bytes)
哈爾濱——城市的早期曆史
編輯於 2022-09-06 

在哈爾濱的早期曆史上,曾生活過數十萬的俄國僑民。

1898年中東鐵路的修築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大批俄國僑民陸續來到哈爾濱定居,曾一度達到25萬之多,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他們的到來使哈爾濱迅速完成了由小漁村到現代大城市的過渡,無論經濟、文化,還是城市的建設都得以迅猛發展,哈爾濱“東方莫斯科”的美譽也由此而來。

 

一、哈爾濱這座城市的源起?

哈爾濱的誕生與鐵路密不可分

 

鑲嵌著“飛輪”標誌的中東鐵路路徽

 

中東鐵路路線圖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特使李鴻章赴俄祝賀沙皇加冕典禮,與沙俄簽訂了《中俄禦敵相互援助條約》(簡稱《中俄密約》),在這個《條約》中規定了有關東清鐵路的建設事宜。

1896年9月中俄雙方簽訂了《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

1897年8月,中東鐵路公司在中國小綏芬河右岸三岔口附近(現黑龍江省東寧縣境內)舉行了開工典禮。

1898年6月,為便於直接領導整個中東鐵路的建設工作,中東鐵路工程局由海參崴遷至哈爾濱田家燒鍋(現哈爾濱市香坊區)。首批俄國人來到哈爾濱,並確定它為中東鐵路的總埠。

鐵路修築工程從滿洲裏、綏芬河、哈爾濱三處同時開始。同年,中俄兩國簽訂了《中東鐵路公司續訂合同》,哈爾濱至旅順的南滿支線動工修建。中東鐵路主幹線與南滿支線交匯於哈爾濱,呈“丁”字形。

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全線通車營業。中東鐵路工程局改為中東鐵路管理局,第二年遷往秦家崗(現哈爾濱市南崗區)辦公,在現在的南崗區建立了、俱樂部、居住區、等等附屬設施,哈爾濱最早的大學也建立在南崗區;在現在的道理區建設了商服娛樂等等功能區。

哈爾濱火車站

從此,現在的哈爾濱地區便被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傅家店(1907年濱江廳同知何厚琦以“店”字意狹,改稱傅家甸,也就是現在的哈爾濱市道外區),原屬吉林省雙城廳,歸阿勒楚克副都統管轄,1905年設濱江關道,1907年成立濱江市。

這一部分歸屬中國管轄,但區域地名不叫哈爾濱,並且不是後來哈爾濱初期的城市主體。

另一部分即中東鐵路附屬地哈爾濱自治市。

哈爾濱自治市

中東鐵路的開工,眾多的俄國人紛紛來到了哈爾濱,從此開始了他們在哈爾濱的僑居生涯。來哈爾濱的人員中,一大批是俄國築路工程師、勘查專家、氣象專家以及大量的技術工人,並在沙俄政府鼓勵移民的政策下,俄國的商人、農民、工匠、革命者、流亡貴族和冒險家也接踵而至。到1903年末中東鐵路開始運營時,鐵路沿線附屬地內的俄國僑民人數達到了3萬人。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後,大批沙俄時代的舊貴族、企業主、銀行家,還有許多軍官和士兵、政府官員作為革命對象,受到蘇維埃政權的清算,他們攜帶家眷和傭人爭相避禍流亡我國東北。

另有許多律師、作家、藝員、醫師、工程師、教師及其家屬則是由於對布爾什維克黨的政策持有疑慮,對蘇維埃政權不理解而背井離鄉也走上流亡之路;1920年末開始,更有大批白俄上層人士和下級官兵紛紛逃往哈爾濱;與此同時,由於西伯利亞地區連年饑荒,大批形形色色的俄國難民也潮水般湧入哈爾濱,形成了哈爾濱俄僑數量的最高峰。

與中東鐵路修築人員和護路軍一同湧入哈爾濱的還有大批俄國猶太人,從19世紀末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流亡到哈爾濱的東歐和俄國猶太人多達2.5萬人,這使得哈爾濱一度成為猶太人在東亞最大的僑居城市。直到今天,在哈爾濱這座城市裏,人們仍然可以看到他們當年居住過的老房子,朝拜過的猶太教堂,經營過的商鋪、銀行、工廠,開設的學校、醫院、圖書館、報館和旅館。

 

二、哈爾濱市的名字是怎麽來的?

哈爾濱市這個名字來自俄語,或者說這個名字是俄國人給起的名字

哈爾濱地區在中東鐵路修築以前,按照舊誌中所記載的那樣,隻是“鬆花江畔三五漁人,舟子萃居一處,不過為蕭瑟寒村而已”,漁村且多散布於現今哈爾濱市區的近遠郊,至於城市規劃更無從談起。

最初,中東鐵路工程局擬將哈爾濱改稱“鬆花江市”。

1903年,在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後不久,中東鐵路管理局就在哈爾濱搞了一個“城市公共事業委員會”。鐵路局代表多羅貢采夫、別列申斯基、達聶爾、警察部長紮列姆巴、哈爾濱警察局長馬庫金及市民代表等參加了特別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會後,成立了“哈爾濱城市公共事業管理委員會”—一個初級的“自治”機構。

1905年,時值日俄戰後,俄國阿穆爾總督格羅捷科夫將軍根據俄國財政大臣的授意,在哈爾濱組織了一個以駐哈遠東軍隊後方總司令伊萬諾夫中將(繼其任者為康特拉多維奇中將)為主席的“哈爾濱實施自治問題審議委員會”,策劃哈爾濱及中東鐵路沿線各站的自治。

該委員會依據1902年俄國國內城市實施的自治規則,草擬了《哈爾濱自治章程草案》。

翌年7月10日和7月19日,俄國政府連續兩次召開了由財政部副大臣契斯恰科夫主持的、有財政部、外交部和中東鐵路公司代表參加的特別會議,討論這個章程草案。

同年10月,俄國財政部、陸軍部和外交部召開高級會談,再次審議該草案,並通過了旨在攫取中東鐵路沿線附屬地行政權的《中東鐵路界內民政處大綱》10條,1907年10月,俄國財政部顧問希鮑夫來哈爾濱,希鮑夫、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霍爾瓦特、副局長希爾科夫、駐哈俄國總領事留巴、地畝處長戈倫勃切夫斯基以及一些俄國商民代表多次舉行會議,逐條審議章程草案。

同年11月7日,希鮑夫和霍爾瓦特等組織了120餘人在商務俱樂部(原址在現兆麟公園內)開會通過了公議會章程草案。23日,中東鐵路公司也以第3602號議案予以通過。當天,霍爾瓦特便將其公布於世,並決定將埠頭區(現道裏區一部分)和新市街(現南崗區一部分)的一部分合7平方公裏的區域劃歸哈爾濱自治公議會管轄。

1908年3月,在地畝處長戈倫勃切夫斯基的組織下,舉行了公議會議員選舉,選出了40名議員,兩名候補議員,組成了自治市議事機關—公議會,推舉貝爾格為第一任會長,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執行機關—董事會。自此,哈爾濱市第一個城市管理機構成立了。

哈爾濱市政議員慶祝大會請帖


自1898年中東鐵路開工到1926年哈爾濱市政權收回,哈爾濱在俄國人統治下度過了28個春秋;自1908年成立到1926年垮台,哈爾濱俄公議會及董事會在哈實施管理十八年。建立起了一個獨立於中國行政主權之外的俄國人的“國中之國”。


所以,現在國內在哈爾濱建城曆史上的第一任市長,是從1926年11月1日算起,儲鎮是哈爾濱第一任市長,嚴格意義來說,儲鎮是中國政府收回哈爾濱主權後的第一任市長。

哈爾濱從1897年東清鐵路開始建設起,哈爾濱城市也開始了同步建設,而傅家店是依附於俄國建立哈爾濱區域,也就是說,當年傅家店的形成是因為修建東中鐵路,需要大批勞工,並且在哈爾濱建立時,也需要大批勞工,所以,在傅家店自發形成了聚居區域,清政府派出管理機構稱為濱江道,所以,哈爾濱這個名稱跟傅家店無關。

所以,哈爾濱這個詞語來自俄語Харбин的漢語音譯。也就是說哈爾濱是先有俄語讀法名稱,後有漢語讀法名稱。

實際東北也不少地名名稱翻譯,由於曆史原因,也一般也尊重俄方習慣,延循舊譯。例如:哈爾濱Харбин、齊齊哈爾Цицигар、滿洲裏Маньчжурия。

 

三、傅家甸的前世今生

傅家甸,也稱馬場甸子,這裏曾經是鬆花江畔的一片沼澤地。隨著大自然的變遷,鬆花江江道逐漸北移,沼澤演變成肥沃的泥土。

東清鐵路從1897年8月舉行開工儀式,次年正式破土動工,隨著鐵路的動工修建,大量中國勞工聚集到哈爾濱,他們就居住在當年哈爾濱旁邊的傅家甸,當時,傅家店沒有被劃人中東鐵路的附屬地。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的遷入,傅家甸成了氣候。傅振基家開了第一家店,為往來的車馬提供糧草、食宿,做著修車、掛馬掌的營生。之後,其他人家陸續開了燒鍋、藥鋪、網場、客棧、線香鋪、打尖店等,統稱傅家店。於是傅家店就在此誕生和發展起來。

 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全線正式通車。傅家店作為哈爾濱的近鄰,無數的中外商賈跑來做買賣,尋求發跡之道。大批窮苦百姓擁來幹“老博代”(俄語苦力的意思),糊口謀生。很快在傅家店周圍形成了一個華人勞工居住區,各色商業店鋪應運而生。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已顯現出傅家店地域商業中心的跡象。

1905年10月31日,清政府批準在傅家店設立濱江關道;1907年,吉林將軍達桂以哈爾濱附屬地俄人屢向傅家店侵展,華洋雜處,交涉日繁,商民日眾,無以為治,奏設廳治為由,設立“濱江廳同知”。同年末,濱江廳知事何厚琦以傅家店的“店”字含義狹小,遂改“傅家店”為“傅家甸”。從此,傅家甸就代替了傅家店成為行政區劃的名稱。

   1913年1月8日,濱江廳改為濱江縣。傅家甸商業繁興,人口日稠,傅家甸一隅已不夠用,1916年4月,時任濱江廳知事的張曾渠稟準上峰,將傅家甸以東相鄰的地方(舊時稱為四家子)辟為新市場(後改為新市街)。

  隨後,“濱江公園’、“薈芳裏”“大舞台”、“濱安市場”、“華樂舞台”、“新世界飯店”等一大批旅遊、商鋪和工廠相繼落成。幾年的工夫,昔日的傅家甸已變成了樓閣連綿、商肆林立、車馬絡繹、行人塞途的鬧市了。

  與此同時,各種行政設施也移到了新市街(現為道外靖宇街),新市街成了傅家甸行政、司法、軍事、文化教育的中心。

  1929年5月,建立濱江市,劃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橋為濱江市轄區。1932年日軍侵占哈爾濱,第二年,將濱江市、鬆浦市並入哈市,同時分設東、西傅家區。

  1956年東、西傅家區合並改稱道外區,全區設三個鄉鎮和14個街道辦事處,其中江南城區街道辦事處12個,江北郊區街道辦事處2個。

   傅家甸從一開始,就是小手工業者聚集之地,雖沒有大氣象,但最具人間煙火的氣息。直到如今,哈爾濱的道外區,仍是大店小店,遍地開花;商貿物流,休閑旅遊等無所不有。

類似過去北京的天橋地區。

按照哈爾濱老話,道外的地獄,道裏是人間,南崗是天堂

道外(傅家店)生活的絕大多數是中國苦力,貧苦人群,道裏是哈爾濱上層社會商業、交際、娛樂等等活動的地區,南崗是哈爾濱上層社會工作、居住、文化教育區域。

 

傅家甸街景

 

傅家甸生活聚居區

 

傅家甸

 

傅家甸新市街街景

 

傅家甸街景

 

傅家甸街景

 

四、哈爾濱的建築文化和藝術

城市中總有些記憶是生動和難以磨滅的。

城市的發展和延續總是會帶走或留下些東西,哈爾濱這座城市留給我們太多炫目的想象和眾多精美完整的曆史建築。

這些想象和曆史建築構成了哈爾濱都市文化的基礎。

流連於哈爾濱的大街小巷,時常會令人產生恍如隔世的錯覺,城市上空那道由圓穹頂、帳篷頂、尖塔樓和金瓦重簷組成的天際線,仿佛還在重溫著那場曆史盛宴;那些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韃靼式的和黃瓦朱垣的建築們,還裹著巴洛克風格、日式風格、土耳其風格和中華巴洛克風格的外衣,似乎還在娓娓訴說著那段輝煌的過去。

隨著中東鐵路的興建,大批俄國鐵路工程技術人員、護衛隊及其家屬來到哈爾濱,從山東、直隸(今河北省)等地闖關東的百姓也來到這裏謀生。這使哈爾濱的人口數量驟然增長。沙俄在建設中東鐵路的同時,也對哈爾濱進行了一些規劃和建設。到20世紀初,哈爾濱已經形成了由今天的南崗區、香坊區、道裏區、道外區組成的基本城市格局。

大批俄僑的湧入,使哈爾濱充滿了異國風情,古典文藝複興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浪漫主義、折衷主義、新藝術運動等各個流派的建築風格各異,給哈爾濱帶來了“東方小巴黎”的美譽。

哈爾濱素有建築藝術博物館之稱,這裏集中展現了各種建築風格,類型豐富,多姿多彩。許多建築呈現了仿古典主義(如索斯金故居,現土木建築學會)、 文藝複興式(如梅耶洛維奇大樓,現哈爾濱少年宮)、中世紀寨堡式(如馬忠駿公館,現和平賓館一號樓)、仿巴洛克式(如鬆浦洋行,現教育書店)、 新藝術運動(如馬迭爾賓館)、裝飾藝術運動(如新哈爾濱旅館,現國際飯店)、折中主義(如鐵路俱樂部,現哈爾濱鐵路文化宮)等各種風格的傾向與特征,有拜占庭式(如索非亞教堂,現建築藝術館)、哥特式(如原聖尼古拉大教堂)、俄羅斯式(如遊艇俱樂部,現江上俱樂部)、猶太式(猶太新會堂)、日本式(如哈爾濱弘報館,現黑龍江日報社)、美國式(如原南崗區美國式住宅)、中國傳統式(如濱江關道衙門、文廟建築群)、前蘇聯社會主義民族式(如哈爾濱工業大學主樓)的典型樣式,並且還出現了為哈爾濱所獨有的中華巴洛克式(如道外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建築。

哈爾濱曾經有位建築師被譽為“碑塔之王”的巴吉赤,曾在哈爾濱生活30餘載,參與設計和建造了哈爾濱許多地標性建築。

巴吉赤,1909年出生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個軍人家庭。1923年隨母親逃亡到哈爾濱。1926年考入中俄工業學校(現在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後參與了馬迭爾賓館和新哈爾濱旅館的設計工作。

蘇聯紅軍進入東北後,由於急需土木工程的專業人才,巴吉赤的白俄身份並未被追究,他擔任了哈爾濱、長春、沈陽等地的蘇聯紅軍紀念碑的設計和監工工作。1947年,他參加了東北抗日烈士紀念塔設計競賽並獲一等獎。

1951年,出任哈爾濱市建築工程設計院首席設計師,先後獨立設計或主持設計了東北農學院、東北林學院、防洪紀念塔和哈爾濱青年宮等一批精品建築。

1958年,巴吉赤全家移居澳大利亞。晚年創作了大批以哈爾濱為題材的水粉畫作品,多次獲獎。2002年巴吉赤去世,享年93歲。

巴吉赤在建築領域造詣很深,在當時俄僑中極有聲望。他的建築設計既傳統古典,繼承曆史,又開拓創新,走在時代的前列。

哈工大建築學院教授劉大平:小時候就經常聽父親說起巴吉赤的名字。巴吉赤的許多建築設計中都有俄羅斯元素,很有特色。由他設計的東北農學院教學樓曾被稱為蘇聯社會主義民族建築風格。整棟建築平麵呈飛機前視圖形,中央高聳的塔樓平麵為圓形,底層向前伸出較長的矩形門廊,塔身上疊有兩層漸次收分的圓形平麵小塔樓。塔樓頂部有旗杆徽標,建築造型語言簡練統一,方與圓對比強烈,個性鮮明。

哈爾濱俄僑書信博物館館長李良評價巴吉赤,稱他為“新一代傑出的建築師”,他既保留了俄羅斯傳統建築的精髓,又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精華,他的建築設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20世紀初,哈爾濱開始了城市建設和文化發展的進程,一大批技藝精湛的俄羅斯僑民、猶太音樂家也在那時湧入了哈爾濱,他們將異彩紛呈的異域文化帶入了哈爾濱。受俄羅斯文化影響,哈爾濱的商業、教育、建築、工業等各方麵不同程度地烙印著俄羅斯風情,尤其是俄羅斯的音樂與建築文化更是對哈爾濱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亦為哈爾濱贏來了“音樂之城”和“東方莫斯科”的美譽。

在特殊的曆史背景下,造就了哈爾濱獨有的城市風格。可以說,在哈爾濱的城史上,鐫刻著“俄僑”的文化印記。

 

聖索菲亞教堂(1996年11月,聖索菲亞教堂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歐洲各國有許多以“索菲亞”命名的教堂。因“索菲亞”在英文中意為“神靈的智慧”,以此命名教堂表明信奉智慧之神。在眾多的索菲亞教堂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受君士坦丁堡教堂的影響,以索菲亞命名的教堂基本上都是拜占庭風格的建築。哈爾濱的這座聖索菲亞教堂也不例外。

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前身為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祈禱所,規模不大。該師撤離哈爾濱後,將教堂捐贈給當地的俄羅斯東正教徒。1907年由俄國大茶商伊·費·契斯佳科夫出資6萬盧布,並親自督建,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結構教堂。1912年11月,聖索菲亞教堂再次重建為磚石結構,並由俄國海參崴和堪察加區大主教葉甫謝尼和在哈的東正教大司祭佩卡爾斯基主持舉行了祝聖儀式。1923年9月27日,聖索菲亞教堂第三次重建,由教區會議主席、索菲亞教堂籌建委員會主席、主教兼修道院院長米哈依·非洛高支主持奠基儀式,曆時九年,於1932年12月25日落成。建成後的聖索菲亞教堂深受拜占庭式建築風格影響,富麗堂皇,典雅超俗,宏偉壯觀。教堂通高53.25米,建築麵積721平方米,可容納2000人,成為遠東最大的東正教堂。全市東正教的一些重大的宗教活動大多在此舉行。

聖索菲亞教堂由俄國著名建築工程師M.M.奧斯科爾克夫設計,全部用紅磚砌成,共用紅磚200萬塊,耗資18.4萬大洋。

教堂平麵形狀是一個東西走向的十字架。教堂底座是由花崗岩砌成的,約有一人高,整個教堂就建在它的上邊。教堂分為四層,總高度為53.35米。正門頂部為鍾樓,七座在俄羅斯鑄造的銅樂鍾恰好是七個不同的音調,由訓練有素的敲鍾人手腳並用,敲打出抑揚頓挫的悅耳鍾聲。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現位於革新街與士課街交叉口處,現為天主教堂)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的前身是日俄戰爭期間俄軍在吉林公主嶺建的一所同名隨軍教堂。這支沙俄軍隊調至哈爾濱懶漢屯駐防後,教堂也隨著遷建在了那裏。後來,又遷到俄國人命名的“阿列克謝耶夫卡村”(今香坊區內)。1912年再遷建到馬家溝,也就是現址,不過剛開始時建的是一所木結構教堂。直到1930年10月12日,教堂采用斯米爾諾夫的設計方案開始籌建磚混結構的新教堂,1931年5月開工,1935年10月6日竣工。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是典型的俄羅斯東正教堂風格的建築。教堂內共有祭壇3個,圓屋頂由4根柱子支撐,圓柱上方有4幅給門徒講述教義的聖像,其中2根柱子為中央和兩側的分界線,中央為聖所。教堂的外觀高大獨特,形體複雜,牆麵線角豐富,紅白相間,鍾樓為帳篷頂式,而主入口上邊穹頂則采用俄羅斯傳統的洋蔥頭式,整個外觀富有變化,不同風格交融又十分和諧,構成了一個生動活潑的組合。這所教堂初建時占地麵積5773平方米,建築麵積502.51平方米,能容納上千人活動。教堂內有聖像畫家薩得羅基尼所繪的聖畫,聖母像尤為精致。

 

中東鐵路俱樂部,1911年12月建成

附記

黑龍江省曆史博物館

黑龍江省曆史博物館是一座曆史悠久的俄僑建築,是一座古典歐洲巴洛克式的建築。始建於1906年,建築頂部有帶有法國古典主義風格的長方形底扁形和半圓穹頂,使整個建築錯落有致造型優雅。紅色的穹頂,土黃色的牆麵間以白色的線腳裝飾,國家一級保護建築。

黑龍江省曆史博物館原是莫斯科商場,建成後成為哈爾濱市最早的商場之一。1923年,為慶祝中東鐵路修築25周年,一些俄國人舉辦了一個大型紀念展覽會,同時組織了東省文物研究會,附設了一個博物館,廣泛搜集、陳列東北地區的自然標本和民族、民俗文物。該會設有地方出版物部,專門收集、保存哈爾濱出版的俄文、其他外文報刊和大量報紙。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後,該機構先後稱為東省特別區科學研究院、北滿特別區科學研究院、北滿科學研究院;1937年改為大陸科學院哈爾濱分院博物館;1945年起由蘇聯政府代管,改稱哈爾濱地方誌博物館;1946年4月又改名哈爾濱工業大學常設運輸經濟陳列館,歸中長鐵路管理局領導;1950年再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研究所;1951年改稱鬆江省科學博物館;1954年鬆花江與黑龍江省合並,最後定名為黑龍江省博物館。

黑龍江省博物館

 

黑龍江省博物館

 

黑龍江省博物館

 

五、哈爾濱的僑民教育文化

隨著中東鐵路的興建,使哈爾濱的人口數量驟然增長,文化事業也得到了發展,出現了報刊雜誌、電影院等。俄國人非常重視教育,在哈爾濱興建了一批中小學和中等專科學校,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教育體係。成為當時世界上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中西合璧的文化使哈爾濱這座移民城市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俄國人的文化教育普及率相對較高。自1898年修築中東鐵路始至二三十年代,俄僑在哈爾濱形成了一套從小學、中學、職業學校直至高等院校完整的教育體係,同時也創製了一套從教材、學製、經費到最終目的的教育管理體係,使俄僑的絕大部分子女都能接受良好而又係統的正規教育。

據1929年《教育月報》載,當時哈爾濱有公、私立中小學達100所,其中中學、職業教育學校46所,小學和幼稚園54所。除中國東華中學、廣益中學、普育中學(現三中址)等中小學校外,還有俄僑、蘇僑及各國僑民開辦的中小學,如普希金中學、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學、猶太塔木德—托拉小學、猶太中學、烏克蘭小學、美國基督教青年會中學、美國英文商務學校、法國聖方濟會學校、波蘭辛凱維奇中學、德國興登堡中學、英國商務學校、日本花園小學、富士女子高等學校、第一齒科、第二齒科、中俄工業學校(哈工大前身)。等等。各學校行多種學製,操不同語言,用自選教材,聘勝任教師,在這樣一種多樣化的文化共生的教育氛圍下,培養了一批批不拘一格的人才。

中東鐵路學校普育學校成立於1923年10月3日,是由中東鐵路公司的督辦王景春(即王兆熙)倡導創辦。成立之初隻有小學部和幼兒園,稍後設立初中部,稱普育中學。

哈爾濱普希金中學

 

 

20世紀初,山東、河北、遼寧等地的一些居民為了謀求生計來到哈爾濱。其中,山東人來得最多,同鄉會成立得也最早,闖關東來哈爾濱的山東人被當地人稱為魯人,故他們的同鄉會取名‘魯人同鄉會’(後改名‘山東旅哈同鄉會’),首任會長張萬川。‘魯人同鄉會’十分關注子女教育問題,張萬川等人提議建立學校,1912年8月15日,哈埠山東商紳集資創辦的‘山東旅哈學校’(又稱‘魯人旅哈學校’,是哈一中前身)開始招生,11月1日開學,張萬川任學校董事長。校址在道裏區買賣街雙合盛廠房內。”百餘年來,在不同曆史時期,學校經曆了多次更名,1916年,學校更名為私立旅哈國民兩等小學校;1917年,更名為私立廣義學校,後又改名為私立廣益學校;1919年,學校被市政廳收為公立,改稱公立廣益中學,增設初中班;1927年,東省特區下令,區內所有中學按序號命名,哈爾濱公立廣益中學更名為東省特區第一中學校;後又改名北滿特區第一中學校、濱江省立第一中學校、哈爾濱市第二國民高等學校、鬆江省第一中學校、哈爾濱特別市第一中學校,直至1949年,更名為哈爾濱市第一中學校,沿用至今。

 

高等教育的發展

1、哈爾濱工業大學

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由於舊俄勢力與俄國的蘇維埃政權處於敵對狀態,中東鐵路無法從俄國國內得到工程技術人員的輸送與補充。加之頻繁發生罷工運動,中東鐵路管理局因此開除了大批罷工工人,致使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嚴重短缺。在中東鐵路附屬地生活的俄僑子女也無法回到俄國進入大學深造。為培養工程技術人員,並滿足俄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中東鐵路管理局醞釀成立中俄工業學校,這所學校就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前身。

20世紀20年代校舍

 

1920年首批建築科中國學生王守先的畢業證書

 

20世紀20年代哈工大電氣機械係學生

 

20世紀20年代學生在車間實習

 

校長攝羅闊夫(前左四)與鐵路建築係兩個班的學生於1926年合影

 

1920年5月,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開始籌建。8月,中東鐵路的中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和地方的官商士紳成立了學校籌建協會。9月9日,籌建協會推選著名大地測量專家和道路交通工程師阿·阿·攝羅闊夫為首任校長。學校首次招收本科學生103人,其中包括7名中國學生,此外還有17名預科生。1920年10月17日,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正式開學,設有鐵路建築和電氣機械工程兩個科,采用俄語授課,學製四年。

1939年公司街與花園街(現聯發街)一側的老校舍

 

1922年,學校更名為“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校”,學製改為五年,原有的兩個科分別改為鐵路建築係和機電工程係。畢業生必須經過考試委員會答辯合格,才能授予工程師稱號。由於學校治學嚴謹,要求嚴格,早期畢業生數量雖少,但在進入中東鐵路工作後,大都表現優異。  

1928年,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校改由“中華民國”東省特區領導,更名為“東省特區工業大學校”,東北政府國民教育部部長劉哲成為學校第一任中國校長。在科係設置上,鐵路建築係改為建築工程係。同年,東省特區工業大學校將法政學院和商學院並入,正式定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中蘇共管。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擔任校理事會主席。  

 

東北淪陷後,中東鐵路蘇聯一方產權出售給日本,學校取消俄語教學,改用日語授課。1936年,偽滿洲國文教部將學校改名為“哈爾濱高等工業學校”,科係設置未變,學製四年。

1938年,學校再次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從此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2、中東鐵路商務學校

中東鐵路商務學校是哈爾濱曆史上最早的專業性學校,1906年3月11日,中東鐵路商務學校男校建成開學,同年10月1日,女校開課。學校所需經費全部由鐵路局撥付。

鐵路商務學校招生不隻針對俄國人,還有大批中國學生。史料記載,晚清末年,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與中東鐵路局局長霍爾瓦特商定,將遼寧籍男子20名、女子10名送入哈爾濱的鐵路商務學校留學,學製8年,專修商業經濟。這些學生中出現了一批風雲人物,比如先後擔任東省特別區教育局局長和教育廳廳長的李紹庚、張國忱,有“中國辛德勒”之稱的偽滿駐德外交官王替夫、張學良秘書鄒尚友、國民黨進步人士張衝等。

3、哈爾濱第一所大學

哈爾濱第一所大學是哈爾濱法政大學。俄國內戰中,高爾察克潰敗後,其治下鄂木斯克理工學院、鄂木斯克農學院的老師們湧至哈爾濱,這些教師正好也需要一份工作。大學的建立便成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1920年3月1日,在博羅佐夫的幫助下,哈爾濱法政大學前身——哈爾濱高等經濟法律專門學校(簡稱經法校)成立,經法校有一套完整的現代教育體係。經法校還設立了預科。

1922年7月1日,經法校正式更名為中俄哈爾濱法政大學。《黑龍江史誌》記載,法大辦學按亞曆山大三世1884年頒布的《大學章程》開展。最初隻有法律係和東方法律係,1923年後,教學內容中加入了中國法律課程。中國與蘇聯恢複關係後,法大還加設了蘇聯的法律課程。法大教師隊伍也由一批著名的學者、專家組成,他們大多畢業於歐洲著名學府,其中有16位教授、2位副教授、5位編外副教授。

1924年,《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簽訂,蘇聯勢力進入中東鐵路局,蘇聯掌控下的鐵路局加大了對學校的投資。這一時期,法大領導層發生變動,係主任換為著名法學家梁讚諾夫斯基;法大建立了校圖書館、出版社,增設經濟類學科;法大學術刊物《法政大學院季刊》於1925年開始出版;1929年,法大圖書館藏書量達4000餘冊;學生數量也翻了一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拖欠學費,法大也允許他們正常上課。

這期間,法大的教師們還經常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參加各種考察、會議、論文答辯,並與加利福尼亞大學、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芝加哥大學、布拉格法政大學等世界級名校建立了校際聯係。法大還曾聘任中國教員,著名思想家侯外廬先生就曾在1930年以後在哈爾濱法政大學任教授,講授經濟思想史。法大教師們或在其他學校兼職任教,或在中東鐵路供職,或在新聞界活躍,或在金融業工作。黑龍江省文史館館員、前《黑龍江商學院校報》副主編何宏先生曾回憶,其父何維安先生曾於法政大學學習,當時的法大同學有著名翻譯家金人、原北大副校長鄒魯風。

1929年3月1日,根據東省特別區長官公署107號令,中俄哈爾濱法政大學改為公立,校名改為東省特別區法政大學,1920年設的預科班改組為特區法大漢文部,原哈爾濱法政大學則成為特區法大俄文部。學校管理層也發生變化,俄僑不再擔任學校的最高領導人,東省特別區教育廳長張國忱任特區法大校長。

1936年3月1日,1925年成立的私立哈爾濱師範學院並入哈爾濱法政大學。師範學院於1937年元旦停辦。1937年6月1日,哈爾濱法政大學關閉停辦。

上個世紀初的這組建築誕生過中東鐵路商務學校、哈爾濱法政大學、哈爾濱第一高等音樂學校(1921年在這裏創辦)、哈爾濱紅十字醫院(1911年12月在此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建築組群劃歸給了哈工大,現為哈工大附中南崗校區

 

六、哈爾濱近代多元的移民文化及交流曆史

個性生存、文化共生的曆史文化現象造就了哈爾濱近代多元的移民文化。

哈爾濱曆史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或代表某一時期、或代表某一地域、或代表某一領域的文化,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足以概括哈爾濱近代城市的特質文化。哈爾濱近代城市的特質文化應該是中西文化交融。而這種中西文化的交融集中地表現在哈爾濱是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陸路窗口、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到西方去的重要驛站。

 

1、哈爾濱思想文化

最有代表性的是各樣中外政治、社會組織並存,多種古今意識形態共生。且不說中國的儒家、道家思想,宗社黨、同盟會、國民黨、gong chan黨組織和思想的鬥爭,以及山東同鄉會、直隸同鄉會、三江閩粵會館等組織的民間地域色彩,俄國的君主立憲派、社會民主黨、社會革命黨、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工兵蘇維埃、目標轉換派、俄國法西斯黨、東亞哥薩克同盟、歐亞主義、共濟會等組織均在哈爾濱短期存在,並創辦了各自的機關報(刊),如《俄羅斯之聲》、《霞光》、《僑民之聲》、《戈比》、《新邊區》、《論壇》、《喉舌》、《我們的道路》等,其思潮在哈爾濱均產生過重要影響;此外猶太的複國主義組織、錫安山工人黨、精神中心黨、崩得派、貝塔組織,美國基督教青年會,日本的鬆花會、黑龍會等也都曾經活躍在這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人群中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反響。

東北地區早期產業工人的出現、無產階級隊伍的形成始於中東鐵路的建設。早在1905年哈爾濱就已有了俄國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革命黨,1907年哈爾濱中俄工人就隆重地紀念了“五一”國際勞動節。這比傳統的說法1920年在上海最早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早了13年!而且,俄國十月革命直接波及了哈爾濱。1917年,列寧就曾致電哈爾濱工兵蘇維埃,命其奪權。

2、中國的第一家電影院是在哈爾濱創辦的 。

據載,早在1905年12月25日,潘捷列依蒙·瓦西裏耶維奇·科勃采夫便在哈爾濱中國大街與石頭道街(現中央大街與西十二道街)交角處開辦了在中國的第一家電影院——“科勃采夫法國電影院” 。這一史實比傳統的說法“西班牙商人雷瑪斯1908年在上海虹口海寧路與乍浦路口搭建的虹口大戲院為中國第一家電影院”早了3 年。而且1906年哈爾濱又辦起了“節克坦斯 ” “伊留季昂 ” “進步 ”三家電影院 。1908年,在南崗新買賣街(後稱義州界、奮鬥路,現果戈裏大街)上開辦了著名的“奧連特電影院”。該“奧連特”在哈爾濱電影院排行中應該行列第五,而它也與號稱全國第一的上海虹口大戲院卻是同齡 。

3、中國西洋音樂教育始於哈爾濱。

早在1921年哈爾濱第一音樂學校已經創辦,1925年又開辦了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1927年再辦哈爾濱音樂訓練班。此後,1929年還創辦了哈爾濱音樂專科學校,1947年設立哈爾濱蘇聯高等音樂學校。每所音樂學校都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其中很多人是畢業於彼得堡、莫斯科、基輔、柏林、巴黎、萊比錫音樂學院的傑出的音樂家,如:特拉赫金別爾格、戈爾施格林娜、格裏施德京、迪龍、鮑斯特列姆、雅斯特列姆、吉斯金特、恰普裏克等。

一大批藝術家從哈爾濱走向世界更使這座音樂城譽滿全球。在巴黎、紐約、柏林、悉尼、東京、莫斯科、新加坡曾活躍著很多哈爾濱籍藝術家。美國著名影星尤裏·勃裏涅爾、被美國媒體譽為“偉大的鋼琴家”的科茲洛夫、東京新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音樂學院教授希費爾布拉特、德意誌室內樂創始人赫爾穆特·斯特恩、白俄羅斯功勳演員Б·И·拉伊斯基、澳大利亞的波果金兄弟等都是“哈爾濱人”。

當時的哈爾濱在國際音樂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譽為“音樂之城”,這與俄僑音樂家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4、中國最早的芭蕾舞學校建在哈爾濱。

上個世紀20年代初,芭蕾舞便較早地傳入哈爾濱。早在1921年,莫斯科皇家芭蕾舞大劇院的演員尼基弗爾·伊萬諾維奇·菲奧克季斯托夫便率隊來哈演出。1922年皇家大劇院著名芭蕾舞演員伊麗莎白·瓦西裏耶芙娜·科維亞特科夫斯卡婭就在哈創辦了芭蕾舞學校。1930年9月1日,哈爾濱А. Н.安德列耶娃芭蕾舞學校開辦,培養了尼娜·克熱芙尼科娃等一批批芭蕾舞人才。學校也因此遐邇聞名。 30年代上海的芭蕾舞明星演員很多是來自哈爾濱的。哈爾濱芭蕾舞曾巡回京津滬、日本、印度、朝鮮、新加坡、菲律賓等國演出,享有盛譽。

5、西洋美術教育也是較早經哈爾濱傳入中國的。

“荷花藝術學校”開辦於1921年,所設專業有素描和色彩畫、聲樂、話劇、芭蕾、鋼琴、小提琴和樂理。不同時期該校還開設過雕塑、朗誦、啞劇和藝術史等專業。在該校任教的教師大多是從事藝術教育多年並頗有影響的藝術家。米哈伊爾·基奇金是畢業於斯特羅加諾夫美術學校和莫斯科繪畫雕塑建築藝術學校的高才生,才華橫溢的肖像畫家,在此教授素描和色彩畫;雕塑課教師阿·卡緬斯基是米·基奇金在莫斯科繪畫雕塑建築藝術學校的校友,後來又到法國巴黎從師於著名雕塑家羅丹深造過的天才雕塑家;音樂專業的各門課程主要由卡·拉紮列娃及其丈夫勃·拉紮列夫負責。卡·拉紮列娃是聞名於世的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藝術博物館的創始人巴·米·特列季亞科夫的外孫女、俄羅斯著名鋼琴家和指揮家齊洛季的女兒。藝術史教師是阿·阿·別爾納達齊和瓦·米·阿納斯塔耶夫;話劇課教師是演員吉·伊·卡紮科娃,造型藝術和雕塑課教師是著名教育家阿·霍洛季洛夫。荷花藝術學校曾是相當有影響的哈爾濱藝術家、特別是美術家的苗圃。它培養的大批人才(包括中國學生)後來活躍於世界各地。

6、藝術大師們的弟子曾活躍在哈爾濱。

聞名於世的小提琴家教育家利奧波德·奧爾、自成體係的戲劇表演家和戲劇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偉大的油畫家列賓和傑出的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的弟子們曾僑居哈爾濱,為西洋藝術傳入中國做出過傑出的貢獻。

小提琴教育家利奧波德·奧爾大師的五個高徒亞沙·海菲茨、米沙·埃爾曼、葉甫列姆·津巴利斯特、尼古拉·希費爾布拉特、弗拉基米爾·特拉赫金貝爾格都與哈爾濱結下過不解之緣。希費爾布拉特,早年曾任格魯吉亞國立歌劇院首席小提琴、德國梅克倫堡弦樂四重奏組成員,1920年來哈,成為哈爾濱著名的弦樂四重奏組的第一小提琴,又在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擔任小提琴教師。後來成名的小提琴家波戈金、希多羅夫都是他的學生。1925年希費爾布拉特東渡日本,受聘於東京樂團首席提琴、東京音樂學院教授。特拉赫金貝爾格畢業於基輔音樂學院,又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從師奧爾深造,俄國十月革命後來到哈爾濱,加盟第一音樂學校,擔任藝術委員會主席。由他擔任第一小提琴的哈爾濱弦樂四重奏組曾聞名遐邇。30年代,他是哈爾濱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和指揮,40年代末,出任哈爾濱蘇聯音樂學校校長,50年代移居澳大利亞,60年代逝於悉尼。他在哈爾濱生活工作30餘年,培養的學生數以百計,其中很多人後來蜚聲樂壇:“神童”托裏亞·卡緬斯基30年代在美國一舉成名,赫爾穆特·斯特恩成為德國愛樂樂團首席提琴。他還為新中國培養了傅庚辰、秋裏、楊牧雲等一批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學生葉卡捷琳娜·伊萬諾芙娜·勃莉涅爾作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好學生,曾在莫斯科藝術劇院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台演出過,直接聆聽和參與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的實踐。1935年來到哈爾濱後,她在商務俱樂部(現哈爾濱科學宮)創辦了哈爾濱話劇藝術學校,以其全部身心和才智,全部知識和經驗,孜孜不倦地培養了一批批青年話劇藝術家。當時的地方報刊曾不無驕傲地說,葉·伊·勃莉涅爾正在哈爾濱創造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分院。如今我們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她是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人!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畫家列賓的弟子阿列克賽·尼古拉耶維奇·克列緬季耶夫曾在列賓工作室工作,得到大師言傳身教,受益匪淺,當過沃木斯克藝術學校校長,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師範大學任過教。1931年來哈,創辦畫室,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美術人才。 我國著名作家、翻譯家、畫家、《世界文學》主編高莽當年也是他的學生。

當年哈爾濱荷花藝術學校的雕塑課教師阿·卡緬斯基曾是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的學生,1920年來哈後在荷花藝術學校培養了很多學生。

7、文學創作

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以前,哈爾濱俄僑作家的文學創作生活就較為活躍。俄僑中的一些文學愛好者從這裏走上創作之路,逐漸成為較著名的詩人、作家。當時在哈爾濱活動卓有成效的是一個名叫“青年丘拉耶夫卡”的文學團體,成立於1926年,名稱源於一位西伯利亞作家的長篇小說《丘拉耶夫兄弟》中主人公的姓名。丘拉耶夫卡團體每周活動兩次,內容是報告會或文學晚會。此外,該團體還經常舉辦詩歌比賽,以此來激勵其成員的創作活動,其成員的作品多發表在當時的俄文雜誌《邊界》上。為了鼓勵青年人發表作品,1932年7月該組織創辦了自己的刊物《丘拉耶夫卡報》,使許多人由此走上了作家和詩人的創作之路。在丘拉耶夫卡存在於哈爾濱期間,大量的詩作在這裏出版發表。隨著偽滿洲國的成立及大批俄僑詩人、作家的離去,哈爾濱俄僑文學的創作活動相對冷落,丘拉耶夫卡亦不得不於1935年春解散。

8、新聞出版

作為輿論喉舌的哈爾濱俄僑新聞出版物,是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築在這裏出現並不斷發展的。哈爾濱俄僑的新聞出版物基本上是以俄文為主,形式有報紙、雜誌、著作等多種,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宗教、科技等多領域,1901年—1926年哈爾濱市俄國僑民出版的刊物有:報紙102種、雜誌141種,全部報刊為243種。比較著名的是《新生活報》、《邊界》。

9、休閑娛樂文化

俄僑的生活體現的是東正教的習俗、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在哈爾濱舉辦盛大的洗禮祭、體育活動、賽馬會、選美活動等等,都形成了當時哈爾濱獨特的文化風景。

較為典型的是節慶習俗 。文化是人類對環境形成的反映係統。由於當時哈爾濱華洋雜處,曾設有19個國家的21個領事館(或代表部),有30幾個國家或民族的僑民數十萬人僑居這裏,節慶日繁多。人們除過自己的民族節日外,有時還不分國別、民族地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有時還參加盂蘭節、聖誕節、複活節、逾越節、古爾邦節等活動,特別是每年逢1月19日東正教主顯節時,數萬人聚在江上,鑿冰洗禮,虔誠祈福,成了哈爾濱一大盛事,一大文化節日。如今哈爾濱的冬泳應該就是當年俄僑冬季洗禮的傳承。這就是文化的認同。

鬆花江南岸休閑區域的舢板

 

現在的鬆花江南岸的斯大林公園

10、哈爾濱宗教文化

在全國城市中可能要數哈爾濱教堂的種類齊全,數量較多。據20世紀30年代中期統計,哈爾濱教堂、庵觀寺廟多達128座。其中最多的是東正教堂,多達19座(1922年俄國東正教哈爾濱教區成立,30年代初鐵路附屬地共有教堂46座,1939年哈爾濱成了俄國東正教遠東總教區牧首所在地)。此外還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天理教、日本神教等,而且各類宗教的各種教派,如:基督教的浸信派、路德派、自立派、莫洛幹派,東正教的正教派、古老信徒派,猶太教的正統派、哈西德派,佛教的臨濟派、曹洞派、真言宗等都有各自的教堂、會堂、寺廟、庵觀。這樣教種教派繁多、教堂寺廟林立、諸神諸主共處的現象反映了哈爾濱曆史宗教文化的共生性。

11、城市規劃建設文化

1898年哈爾濱成為中東鐵路中心樞紐後,隨著鐵路的修築亦開始對城市建設進行規劃設計。1900年,中東鐵路工程局派А·К·列夫捷耶夫為首任工程師,對新市街進行規劃設計。最初的城市規劃者按其首都莫斯科的規劃模式,巧妙地運用城市本身所具有的以及後來人為的區域分隔特點,作為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依據地勢北臨鬆花江、南靠馬家溝河的天然環境布置街道,利用濱洲、濱綏、哈大三條穿越城市的鐵道線進行區域分隔。

中國傳統城市的街道布局是以“坊裏製”為主,即多數街道都呈現出“井”字形布置,四四方方的極為規矩。但在當時的哈爾濱中東鐵路附屬地界內(即今道裏、南崗等地)的許多街路則呈放射形,即以廣場或中心建築為點,向四麵八方輻射,形成幾何形街路。街路名稱的來源和演變除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外,也常為文化的接觸變遷所左右。

綜觀受俄僑文化影響的哈爾濱街路名稱,可以分為:以俄國名人或僑民間有“威望”人員的名字命名的街路,一俄國地名或其他國家名稱命名的街路,以行業或居住者身份而命名的街路,以自然景觀特征而命名的街路。

12、俄語及飲食文化

俄羅斯人對哈爾濱來說是外來民族,廣大俄羅斯中下層民眾同中國人友好相處,互相影響。過去的哈爾濱人都能講幾句盡管發音不準,但也能揣摩懂的“俄語”,精通俄語的也大有人在。哈爾濱中國居民中常用的外來語至今仍然使用著,如大麵包——列巴,梭形麵包——賽依克,秋林腸——裏道斯,俄國白酒——伏特加,水龍頭——葛蘭,水桶——維特羅,外套——夾克,女人——瑪達姆,好——哈拉少,不好——涅哈拉少等等。

在飲食文化上,西餐是隨著俄僑駐足哈爾濱的。繼1905年中東鐵路俱樂部西餐廳開辦以後,無數的西餐舞廳、西餐風味店、咖啡館、冷餐店、酒吧等帶有西方飲食傳統的店鋪,在俄僑的操持下蜂擁而起,其最興盛時西餐廳達百餘家,僅中央大街兩側即有三十餘家。西餐飲食業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哈爾濱地區人們的飲食結構與內容。

哈爾濱不僅是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陸路窗口,也曾是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介紹到西方去的重要驛站。很多中外有識之士及1908年創辦的“俄國東方學者協會”曾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清末民初就有一批生活在哈爾濱俄國漢學家、中國翻譯家將中國古籍經典譯成俄文,係統地向俄國(蘇聯)和世界介紹了中國的孔子和儒學、老子和道教、喇嘛教、中國象棋、中國民族樂器和聊齋故事。如:著名俄國東方學家 П.В.什庫爾金在《道教概述》(長達60餘頁,3—4萬字)中不僅詳盡地介紹了道教的曆史、老子的生平,詮釋了《道德經》的內容,而且插附中國畫多幅,生動地向俄(蘇)及西方讀者介紹了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李鐵拐、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何仙姑八仙過海的曆史故事。

早在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3月,紀鳳台就在哈爾濱埠頭區創辦了“仙女大戲院”,陸續上演《魚腸劍》、《遺翠花》等中國傳統劇目,向鐵路附屬地的俄國人介紹中國京劇藝術。這或許是中國國粹最早經哈爾濱介紹給外國人。1913年俄國東方學者協會還邀請傅家甸的京劇演員在鐵路俱樂部為俄國的觀眾演出了《空城計》、《三娘教子》等中國京劇劇目。著名漢學家格拉德基在演出前,向觀眾作了題為《中國戲劇的產生、曆史發展和現狀》的報告,還把戲文譯成俄文,發給觀眾。當時在東省鐵路交涉代辦處做翻譯官的朱輿忱先生也傾注心血翻譯了《空城計》、《烏龍院》等京劇劇目,發表於《亞細亞時報》。1926年2月14日,應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邀請,哈爾濱新樂戲園全班在筱桂花等名角率領下,赴蘇聯布拉戈維申斯克演出了《孟薑女》等名劇。

七、哈爾濱僑民商業文化的發展

哈爾濱俄僑工商業是與中東鐵路的修築結伴共生的,1903年中東鐵路的通車,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便利了哈爾濱工商業的發展,使哈爾濱成為中東鐵路的樞紐,溝通歐亞大陸的橋梁和東北亞的商品集散地。僅在短短的十來年時間裏,哈爾濱俄僑便擁有了涉及工業、商業、金融等上千家殷實的工商企業。

1、工業

哈爾濱的俄僑工業,除了少數是規模較大、直接服務於中東鐵路的企業(如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中東鐵路哈爾濱製材廠等)由國家資本開辦外,其餘均為圍繞生產與生活和外貿出口的加工企業,如製粉、榨油、釀酒、林礦、服裝裁製、卷煙及一些生活必需品的生產企業。例如,哈爾濱啤酒廠、哈爾濱卷煙廠等等。

2、商業

1898年8月24日俄國人魯西阿爾開辦的商鋪(後改稱布朗士商鋪)在香坊開業,揭開了俄僑在哈爾濱商業活動的序幕。在官方的鼓勵下,大批的俄國商人、投機牟利者紛紛來到哈爾濱,到1930年蘇俄在哈開辦的商店總數為1336家。根據商業企業的規模和從事活動的性質,俄僑的商業活動可分為進出口商業、零售商業和商會組織。例如,遍布東北主要城市的秋林公司。

1834年,伊萬·雅闊列維奇·秋林出生在俄國伊爾庫茨克的商人家庭,是家中第七個兒子。

1854年,伊萬在旅行中到達石勒喀河。此地為黑龍江北源,冰凍期長達四、五個月,清末時期,此地為中俄界河,居住者多為哥薩克人。

伊萬在了解當地人的生活需求後,返回伊爾庫茨克;將食鹽、藥品、肥皂等運至石勒喀河地區銷售。他很受當地哥薩克人歡迎,也不斷往返獲利。

1867年,伊萬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創建了伊·雅·秋林公司,後改組為資本集團。

該公司在伯力、海參崴等城市開設百貨商店,並開辦了肥皂廠、油漆廠、火柴廠、葡萄酒廠、農機廠等企業,不斷擴大公司的經營規模。

1884年,以經營中俄邊境貿易為主的伊·雅·秋林分公司,在哈巴羅夫斯克成立。

1898年哈爾濱建城,秋林公司跟隨鐵路工程局來到哈爾濱,策劃商業經營事宜。

1900年5月,秋林洋行在香坊的一處街邊草房內開業。

1902年,秋林洋行又搬至秦家崗的臨時磚房;所售商品多來自海參崴。

1904年,秋林洋行開始在(南崗)大直街興建二層營業樓,該建築為巴羅克風格、帶有地下室及取暖、上下水等設備。

1908年,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南崗秋林投入使用。

當時,本地居民還在使用油燈照明;而秋林則自建電廠,使用電燈照明。

秋林大樓使用的各種辦公用具,均來自海參崴秋林公司;這些辦公設備有徽標及代號,製造工藝十分考究。

商店內的俄國店員著統一的店服,管理者著西裝。店內牆麵有古典主義(豎三段)特征,和諧統一、韻律感強。

日俄戰爭結束後,歐美各國商人紛至遝來,

一時間,新開辦的電影院、銀行、學校等不斷出現。

秋林洋行即與歐美客商訂貨,又創立前店後廠式品牌;突出經營高檔商品,如在櫥窗展示英國毛料、法國香水、美國食品等。

三十年代之前,秋林大樓曾經三次改擴建;建成長逾一百七十米的臨街大型商場。

日本侵占哈爾濱後,經常以各種理由破壞公司的經營;公司被迫靠銀行貸款維係。

1937年,公司抵債給匯豐銀行,成為英商秋林股份公司。

日本投降後,蘇聯重組了秋林公司。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蘇方將秋林公司有償移交中方,國營秋林總公司成立。

總公司管轄南崗、道裏百貨店及工廠,直管沈陽、大連等地的分公司。

秋林公司男裝區

秋林公司燈具區

秋林公司女鞋區

秋林公司鍾表區

秋林公司衣帽區

秋林公司女裝區

秋林公司男鞋區

秋林公司器材區

秋林公司餐具區

阿紮多夫斯基糖果廠,俄文“Д.И.Азадовскаго”,日文“アサトレスキー”,舊譯“阿雜道夫四吉”、“阿雜道夫司基”,由俄僑Д.И.阿紮多夫斯基1924年在哈爾濱開辦,當時俄僑開辦的工廠、商號多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阿紮多夫斯基糖果廠生產銷售各式糖果和糕點,廠址在南崗果戈裏大街馬家溝以南(1925改名為國課街,建國以後1958年改為奮鬥路,2003年又恢複最初的名稱——果戈裏大街)與比利時街(現比樂街)轉角處,是一棟歐式平房,安裝有電話,號碼“2473”。

這是現在的果戈裏大街與比樂街交叉口處,留存的唯一一座哈爾濱早期建築物(建於1921年)的圖片,阿紮多夫斯基糖果廠原址建築物早已經不存在了。

 

阿紮多夫斯基糖果廠開設有糖食咖啡店,地址在南崗新商務街(1925年前街名,1925年後改名義州街,現果戈裏大街馬家溝北段)68號,位於秋林洋行對麵的孔士洋行小樓內(該建築物現在已經不存在了),除了銷售自產糖果、糕點外,還提供西餐簡餐、咖啡等。

 

 

1930年代,阿紮多夫斯基糖果廠的送貨馬車從大安街行駛到中央大街上

 

1933年阿紮多夫斯基糖果廠廣告

 

阿紮多夫斯基糖果廠糖紙

阿紮多夫斯基糖果廠糖紙

 

很多人以為哈爾濱秋林公司是哈爾濱生產香腸的第一家企業,

實際不是這樣的,

哈爾濱的第一家製造香腸的企業創建於1901年。

由於1898年中東鐵路的修建,外國人大量進入哈爾濱,肉製品極為短缺,

這種現象被從海參崴來哈爾濱尋覓發財機會的俄籍波蘭人特洛穆義西耶尼科夫看準,認為是個絕好的發財之道。

於是,他從海參崴招來十幾名製作歐式肉食品的中國技師和工人,

同時向中東鐵路工程局申請在秦家崗(今南崗)坡上建一座帶有門市的俄式板夾泥房,麵積約有200平方米,並購置一些灌腸機器。

1901年以"前店後廠"的形式開始營業,取名為"戛斯特洛諾穆灌腸工廠"。

開業後,由於產品質量好,又是獨家經營,當時產品供不應求,特別是軍隊需要量大,這個廠就晝夜加班生產來滿足市場的需要,一年就獲利近10萬盧布。

另外由於秦家崗發展較快,鐵路局辦公大樓竣工,大批官員和技術人員搬遷到秦家崗。尼古拉大教堂建成後,不僅神職人員居住此地,廣大信徒也擁向這裏,秋林公司也從香坊搬遷到這裏,建起營業大樓,秦家崗成了中東鐵路的政治、經濟中心。

1918年哈爾濱成了協約國幹涉軍的轉運站,許多幹涉軍駐紮哈爾濱等待開往蘇俄,這使灌腸廠銷售額直線上升,促使這個廠迅速發展,到20年代就在原地建起磚造二樓,400平方米,店容店貌煥然一新,仍為前店後廠。

前店為帶酒櫃的大商店,經營範圍擴大一倍,除銷售本廠生產的歐式肉製品外,還經營各種麵包、世界名酒、香煙、飲料、罐頭、乳製品、醃漬製品以及其它食雜商品等。廠店從業人員增加到40多人(工廠30多人,酒店10多人),全廠除經理、會計外全部任用中國人,又由海參崴高新聘來高級灌腸技師傅書義,肉製品日產量也提高到500公斤。

到了20年代以後,哈爾濱逐漸出現一批大大小小的灌腸廠、鋪,其中秋林公司灌腸廠競爭力最強。

戛斯特洛諾穆灌腸工廠為了提高競爭能力,始終保持歐式傳統配方,以優質取勝,以服務周到見長。

這個廠有了名氣,俄國在哈爾濱的上層人物,中東鐵路局局長霍爾瓦特,白俄臨時政府的首腦人物等都派人常來廠裏購買各種歐式產品,就連沙俄財政大臣維特來哈爾濱視察中東鐵路時所吃的肉製品,均由此廠供應。

各種大型宴會都離不開這個廠的烤奶豬、餡雞、餡鴨、餡鵝等產品,各時期駐哈領事人員也是這裏的常客。

從此這個廠不僅譽滿哈爾濱,而且馳名國外。

  1940年,由於特洛穆義西耶尼科夫患腦膜炎不能工作,由大掌櫃孫文山、二掌櫃孫顯廷等以偽幣4萬元把這廠兌過來,並改變過去專為外國人服務的狹隘經營方向,麵向中外顧客敞開服務,日產量上升到1000多公斤

1944年被迫停業,

1945年日本投降後,戛斯特洛諾穆灌腸工廠立即重整旗鼓。股東們一致意見,商號應改為中國店名,於是取義在鬆花江之濱,把商號改為"鬆江號灌腸工廠",並召回全廠老職工,把廠房、機器修整一新,又添置一些新機器設備,到1945年全廠職工70多人,日產量高達3至4噸。

主要品種有:馬斯果斯(特製幹腸)、茶依那(茶腸)、格拉布斯(哈爾濱腸)、力道斯(紅腸)、意大連斯(鬆江腸)、烏克蘭斯(環形腸)、老巴克(火腿)、安特果斯(外脊卷肉)、格吉得克(裏脊卷肉)、古列金克(王花卷肉)等

此外還有熏魚、烤奶豬和烤山兔等高檔風味、野味製品。

這以後又易名為"蘇聯僑民會灌腸廠"、"中國食品公司哈爾濱公司灌腸工廠"、"哈爾濱灌腸工廠","奮鬥肉製品加工廠",直到1981年恢複"哈爾濱灌腸工廠"廠名,

可惜今天的商譽廣度遠不如秋林裏道斯了。

 

3、金融業

在中東鐵路修建的過程中,俄國為了適應投資的需要, 開始在哈爾濱開設銀行,在這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華俄道勝銀行和第一、二借款銀行,它們控製著當時哈爾濱的金融業。

華俄道勝銀行 (哈爾濱火車站附近,現為哈爾濱市南崗區紅軍街77號現省政府參事室、省文史研究館這棟樓)

華俄道勝銀行 於1895年12月由聖彼得堡國際銀行出麵與法國的巴黎霍丁格爾銀行、巴黎荷蘭銀行、裏昂信托銀行、國家貼現銀行等四家法國銀行共同出資600萬盧布,在俄國注冊成立華俄道勝銀行。

叫“華俄”,其實最初中國並沒有股份,隻是到了1896年才誘迫清政府代表許景澄與華俄道勝銀行簽訂《中俄合辦銀行合同》,強拉清政府入股。清政府沒錢,就從“四厘借款”中撥出500萬兩庫銀作為投資。華俄銀行當時注冊600萬盧布,中國入股500萬兩白銀,按當時的兌換比價約合700萬盧布,超過華俄道勝銀行的注冊資本,況且那600萬盧布還是俄、法的五家銀行的錢,不管怎麽算,大清國都應當是第一大股東。但銀行董事會中卻沒有一名中國人。

1898年中東鐵路開工之初,華俄道勝銀行就在哈爾濱田家燒鍋設立了分行;1902年在南崗興建了銀行大樓,而後,又在道裏設立了分行。

總部設在北京的華俄道勝銀行在中國境內享有“中國諸稅之收納;代理與地方金庫有關係之事務;經中國政府認可有鑄幣權;代理中國政府募集公債及償還本息事務;中國鐵道及交通事務之布設及其讓與取得事項”等特權,它在中國設有多家分行和代理處,其中哈爾濱分行是該行在中國境內最主要的分行。

華俄道勝銀行哈爾濱分行初期共有職員82名,行長布牙洛夫司吉、副行長漂得洛夫,均係俄國人。此外除經理呂泰、翻譯於元昌及24名更夫雜役係中國人外,其餘54人都是俄國人。由此可見華俄道勝銀行隻是名義上的合夥,實質上一切均由俄國人把持,中國人毫無權力。哈爾濱分行開業以後,首先為中東鐵路建設提供資金。為了取信於華人,還以條銀代發築路工人的工資。

1903年以後,隨著中東鐵路的竣工通車,哈爾濱成為北滿物資集散地和內外貿易中心,糧米油酒的加工製造業也迅速發展起來。華俄道勝銀行哈爾濱分行的業務由此不斷擴大,開始辦理存款、放款、匯兌、押匯、進出口結匯,而最為重要的就是代理俄國國家銀行在哈發行紙幣——羌帖。

羌帖

 

羌帖是我國東北民間對沙俄紙幣盧布的一種俗稱,它早在1894年就流通於東北,但數量不大。

以後,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築,開始大量流入,特別是1903年鐵路的通車及哈爾濱的地方行政權被俄國人操縱,羌帖更是無所不至。交捐納稅、鐵路運費、商店標價等無一不以羌帖為本位。截止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以前,哈爾濱一帶流通的俄幣羌帖已達4000萬盧布,當時1盧布約合2元銀元。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沙皇敕令紙幣盧布停止兌現,從此羌帖一蹶不振。據統計,到1918年1月,1盧布隻值大洋8分,而到1921年1月,1盧布也就隻值大洋3厘8毫,幾近廢紙。

 

參考文獻:

1、哈爾濱市城市規劃局:凝固的樂章—哈爾濱保護建築縱覽,一、二卷,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2、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誌編篡辦公室:哈爾濱史誌遠東報摘編 1-12輯。哈爾濱,1983-1984。[J]

3、東省特別區教育廳:教育月報,第一卷第一期,哈爾濱,中華書局,1929。[J]

4、Г.В.Мелихов. Белый Харбин Середина 20-х.Русский путь.Москва.2003. [M]

5、Русское искусство в Манчжурской империи.Харбин.1942. [C]

6、Обьединение инженеров окончивших Харбинский поли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Политехник, № 10 Юбилейный сборник1969—1979. сидней.1979. [J]

7、Центр по изучению России и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в Торонтско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е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Ольги Бакич. Россияне в Азии. № 2-7. 1995-2000.[J]

8、Кочубей О.И.,Печерица В.Ф. Исход и Возвращение ...(Русская эмиграция в Китае в 20-40 –е годы). Владивосток. 1998.[M]

9、Общество Русских Ориеталистов. Вестник Азии. № 53. Харбин. 1926.[J]

所有跟帖: 

至1992年中以建交前,無人知曉猶太人在哈爾濱早期建設中的作用。現在,外僑在哈爾濱人數仍然不清。可以看一看相關數字,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9/2023 postreply 05:32:03

窺視一二。1898年和1930年間,在哈爾濱建造了若幹個墓地,即七國聯合墓地、猶太墓地、俄國東正教墓地、朝鮮墓地、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9/2023 postreply 05:33:50

日本墓地、俄國貧民墓地和俄國老墓地。外僑墓地以前位於現在的文化公園,1958年遷移到了哈爾濱遠郊現在的皇山公墓,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9/2023 postreply 05:34:15

僅有猶太墓地、俄國東正教墓地的少量墓遷移了,其餘墓或消毀了或深埋了。“自1903年5月28日第一個猶太人人葬,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9/2023 postreply 05:35:55

至1958年3月5日最後一個猶太人人葬的55年裏,猶太墓地累計建墳3173座,其中男性死者1923人,女性1250人。”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9/2023 postreply 05:36:47

"東正教墓地共埋葬俄東正教徒44226人。"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9/2023 postreply 05:37:42

你轉帖的文章自己都看一遍嗎?這篇我要看三天哈爾濱給我留下太多回憶,哈爾濱原來是江邊小村,完全由俄國人建立起來的,自由挺好 -燕然山- 給 燕然山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9/2023 postreply 12:58:58

哈爾濱建國後的建築設計也應該提一提,審美和結構都是全國最好的,音樂一直都好。 -燕然山- 給 燕然山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9/2023 postreply 13:06:12

re:老毛子了不起啊。四處侵略,無惡不作,但同時又懂得建隨軍教堂紀念碑,一祈禱,罪惡就一筆勾銷或者成功績了。 -sce- 給 sc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30/2023 postreply 10:27:2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