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冰城哈爾濱不僅是冰燈、雪雕享有盛名,音樂也成為這裏的城市名片,深厚的音樂傳統正在回歸,國際化音樂盛事目不暇接。哈爾濱之夏音樂節、勳菲爾德國際弦樂比賽、哈爾濱中俄文化藝術交流周都是這裏的大型音樂盛會,哈爾濱不久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音樂之城”,與維也納同享殊榮。誕生在1908年的百年“哈響”——哈爾濱交響樂團正在迎接她的110歲生日。進入8月以來,音樂之聲處處可聞,空氣中都飄蕩著音符,2017第二屆哈爾濱中俄文化藝術交流周暨2017哈爾濱中俄合唱節隆重舉行,中俄兩國音樂家們匯聚一堂,更有祖賓·梅塔率領的以色列愛樂樂團和捷傑耶夫率領的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前來共襄盛會。

 

  中國的交響樂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西音樂交流史。1908年4月,俄國“外阿穆爾鐵道兵旅團管弦樂團”在哈爾濱的貝殼形露天音樂廳舉行了音樂會,奏響了柴科夫斯基恢弘的《1812序曲》,交響樂進入到哈爾濱的社會生活,交響樂藝術在哈爾濱形成了傳統,而這支樂團後來演變為哈爾濱交響樂團。“哈響”在新中國成立後向國家藝術院團輸送了一大批包括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在內的交響樂生力軍。如今百年“哈響”重新煥發了青春,在廳團合一的職業化道路上疾速前行,成為中國交響樂勁旅,在哈爾濱文化生活和國際音樂交流中肩負起重大擔當。

 

  猶太人的音樂天賦有口皆碑。當年乘蒸汽機車來哈爾濱尋夢交響樂的俄羅斯音樂家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猶太裔。今天通江街上坐落著的老教堂音樂廳和格拉祖諾夫音樂藝術學校,就是當年的猶太會堂。著名猶太裔小提琴家海菲茲、埃爾曼和津巴利斯特都在這座城市留下了美好的聲音。哈爾濱這座包容的城市還在二戰中保護了許多猶太難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柏林愛樂樂團中的猶太裔小提琴家赫爾穆特.斯特恩。1928年出生在柏林的赫爾穆特.斯特恩,“水晶之夜”前夕隨父母來到哈爾濱,不僅躲避了法西斯的迫害屠殺,還在這裏學習了小提琴,渡過了美好的青蔥歲月。他於六十年代重返柏林考入了柏林愛樂樂團,成為樂團的首席之一。他的傳奇經曆是許多哈爾濱猶太人的縮影。

 

  2015年,前來觀賞冰雪節的以色列愛樂樂團終身藝術總監祖賓·梅塔,了解到猶太人在哈爾濱生活的曆史後噓唏不已。為回報哈爾濱人對猶太人的情誼,也為提升百年“哈響”的藝術實力,他率15名以色列愛樂樂團各聲部的首席演奏家加入到哈爾濱交響樂團,於2016年7月31日和8月1日舉行兩場交響音樂會。中以兩國音樂家並肩演奏了貝多芬的第六和第七交響曲,這兩場音樂會讓哈爾濱音樂廳沸騰了。

 

  這次盛況又促使梅塔今夏率以色列愛樂樂團全團來到哈爾濱,於8月10日在哈爾濱音樂廳舉行了以色列愛樂樂團交響音樂會。在這台音樂會上,內行的哈爾濱觀眾驚歎,他們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響曲,要比幾天前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演奏的同曲更為精湛。8月12日,梅塔指揮以色列愛樂樂團、哈爾濱交響樂團和深圳交響樂團聯合舉行《2017“氣勢如虹”大型交響音樂盛宴》音樂會。音樂會上,美籍華裔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家薛蘇裏與梅塔合作,演奏了他父親薛澄潛的小提琴金曲《烏蘇裏船歌》。在梅塔的魔力點撥下,樂隊形成了層次豐富的交響立體架構,薛蘇裏演奏時與梅塔交流互動,即興發揮,雙方均有靈犀閃現,旋律飛揚而出。這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赫哲族古老船歌,經交響化編創凝聚了東西音樂文化的精髓,升華為中國音樂的圖騰向世界展示。薛蘇裏在這台世紀音樂會上與梅塔合作演奏中國小提琴與樂隊作品,並在上半場擔任聯合樂團的首席,象征哈爾濱融入世界交響樂藝術。薛蘇裏走出去了,又將精彩的演奏帶回故鄉。由於父親當年是“哈響”副首席,因此他繼承有“哈響”的血脈。薛蘇裏曾經出任中央樂團史上最年輕的首席,後得到勳菲爾德教授資助赴美深造,現在為洛杉磯愛樂樂團終身職位演奏家。他擔任了勳菲爾德國際弦樂比賽藝術總監,並將這項被世界國際音樂大賽聯盟認證的頂級賽事引進家鄉落戶。薛蘇裏是哈爾濱的驕傲,他在音樂會上的明星效應承載著幾代哈爾濱音樂人的中國交響夢。

 

  下半場,梅塔指揮兩國三團150名音樂家的超級陣容,氣勢如虹地演奏了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如此規模演奏這部愛情夢幻,在世界交響樂舞台上實屬難得,而這正是柏遼茲生前所追尋的。七十年代末,卡拉揚率柏林愛樂樂團、小澤征爾率波士頓交響樂團訪華,都曾與中央樂團同台並肩演奏貝多芬而傳佳話。這次,中國和以色列的演奏家共奏交響經典,不啻是百年前哈爾濱猶太人和中國人交響夢在經典中的匯聚,這場音樂會堪稱哈爾濱曆史上的世紀音樂會,盛況同樣載入了中國交響樂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