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懵懂少年撿到一塊鏽跡斑斑的“廢鐵”;原來是一條碧玉龍

來源: JustWorld 2023-07-13 19:07:5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0021 bytes)

1971年,懵懂少年撿到一塊鏽跡斑斑的“廢鐵”;原來是一條碧玉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而有著華夏第一龍之稱的紅山碧玉龍,從被發現到聞名天下,其過程既曲折,又充滿了傳奇。

 

 

1971年八月,17歲的小夥張鳳祥已經輟學,每天跟鄉親們一起,在農田裏辛苦地勞作。閑暇時,他總是心事重重地坐在山坡上發楞。

張鳳祥的家鄉翁牛特旗,蒙古語就是“王的聚集地”的意思,但滄海桑田,現在的張鳳祥,隻能在想象中,暢想祖輩的輝煌。

這一天下午,張鳳祥到村東的小泉山南坡果林地修水平梯田,幾個小時後,他再一次坐在山坡上,百無聊賴之際,他抓起一塊又一塊雞蛋大小的石頭,用力的遠遠的投出去。

突然“嘩啦”一聲,他抓石頭的位置,塌陷出一個坑,再一扒拉,露出一塊光滑的石板,顯然是經過人工打磨的。

張鳳祥把石板揭開,下麵是一個人工砌成的石坑,石坑裏塞滿了碎石,張鳳祥把碎石清理幹淨,隻看到一塊鏽鐵泥蛋子,半圓形,類似於馬蹄鐵,但是比馬蹄鐵個頭要大一些。

張鳳祥還不死心,繼續在石坑裏找尋,最終一無所獲。

上工的時間到了,張鳳祥把鏽鐵泥蛋子隨手一丟,幹活去了。

到了收工的時候,張鳳祥琢磨著,那個鏽鐵泥蛋子總有三四斤重,拿到收購站去,二分錢一斤廢鐵,也能賣幾分錢,給四個年幼的弟弟換糖吃。是他又把那個繡鐵泥蛋子拎在手中,回到居住的賽沁塔拉村。

 

 

半路上,張鳳祥碰到自己的叔叔,叔叔問他:“你撿這麽個鐵鏽疙瘩有啥用?”

張鳳祥回答:“好歹是塊鐵,怎麽也能換幾塊糖吧。”

叔叔接過鏽鐵泥蛋子,使勁往鐵鍬上磕,喝了好幾下也沒見鐵鏽脫落。叔叔說:“鏽死了,收購站也不要”。然後隨手把繡鐵泥蛋子丟進路邊的草叢中。

可張鳳祥一直惦記著,用這玩意兒給弟弟們換糖吃,等叔叔走遠了,他又把繡鐵泥蛋子找回來,偷偷摸摸帶回了家。

可這東西實在是太埋汰了,張鳳祥的父親張金貴,也認為這玩意一文不值,張鳳祥隻能把它丟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等著收廢品的來,好歹換幾塊糖。

張鳳祥最小的弟弟張鳳良才4歲,他廢物利用,將鏽鐵泥蛋子拴上繩子,當成玩具,每天拖著這塊鏽鐵泥蛋子到處瘋跑,看到小弟如此喜歡,張鳳祥也就把換糖的事給放下了。

十幾天過去了,張鳳祥的父親張金貴意外發現,張鳳良整天拖著的鏽鐵泥蛋子,鏽跡已經快磨沒了,露出斑斑駁駁晶瑩的墨綠色,村裏有懂行的人說:“這是塊玉,是個好東西”。

張金貴問他這塊玉能賣多少錢,對方卻茫然地說不知道。

張鳳祥撿到寶的消息不脛而走,張鳳良的玩具也被父母沒收,還專門買了二尺紅布,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

 

 

村幹部韓玉龍來到張家說:“我給你們明天放一天假,用隊裏的驢車,到旗文化館去一趟,讓他們看看這是件什麽寶貝。”

第2天,張鳳祥和父親趕著毛驢車跑了十幾裏路,來到旗文化館,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也是個假行家,隻看了一眼,就斷定這東西沒什麽用,更沒有收藏價值。

無奈之下,張家父子隻能把東西帶回了家。

這件東西文化館雖然沒有收,可很快有人找上門來。他說這件玉器可以做成六個五寸長的煙嘴,當地牧民有“賞鼻煙壺”、“玉石煙袋嘴”的愛好,可真正的玉石非常難得,所以擁有一隻上好的玉煙嘴,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一個玉煙嘴可以換一頭大犍牛。六個玉煙嘴就可以換回六頭牛,相當於整個生產隊的半個家當。

張鳳祥一家確實動心了,父子倆特地到城裏轉了兩圈,價錢談妥了,那件玉器放上工作台準備切割時,村幹部韓玉龍及時趕到,他說這可能是件寶貝,千萬不能損壞了,別洗、別割,先把東西拿回去,村裏再幫忙想想辦法。

雖然玉器換牛的生意沒有完成,可張家那件寶貝能值六頭牛的消息,卻在十裏八鄉地傳來了。

張家父子擔心這件寶貝被賊惦記,於是把它送到村委會,執意要把這件玉器交公。

村委會感覺這是件好事,可他們擔心出現意外,也不敢保存這件玉器。於是韓玉龍再次陪同張家父子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找到館長王誌富。

王誌富也知道這件玉器的傳說,就勉強把這東西留下了。

 

 

王誌富當時每個月37塊錢的工資,他從剛領的工資中,抽出30塊錢交給張家父子,算是他們上交文物的酬勞。

對這件事,很長時間張家父子都耿耿於懷,六頭牛在當時至少可以賣5000塊錢,結果文化館隻給了30塊錢,這其中的差距實在是有些太大了。

好在這件神秘的玉器,有了合適的歸宿,被文化館收藏,至少不用擔心被小偷拿走了。

但僅僅過了一年多,王誌富館長因病去世,他生前是否知道這件玉器的真實價值,也成為一個曆史之謎。

隨著王誌富的去世,那件玉器又開始備受冷落,它被放在文化館廁所的一個角落裏,在以後兩年多的時間裏,都無人問津。

1974年冬天,國家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劉觀民先生,來翁牛特旗考察,意外地看到了這件東西,並立即斷定,這件玉器是紅山文化時期的作品,其價值不可估量。

紅山文化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西南部區域。根據碳14測定,迄今已經有6000多年了。

自從1938年開始,地處紅山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就被考古界所熟知。

新中國成立以後,有關部門對紅山遺址,以及臨近地區,進行了係統的調查和發掘,發現了大批珍貴文物。於是將他正式命名為紅山文化。

 

 

由於行程太緊,劉觀民先生很快離開了翁牛特旗,但他驚鴻一瞥,引起了當地考古學家的高度重視。這件玉器終於時來運轉,被從廁所請到了展覽大廳。

省城和赤峰市的考古專家,先後數次對這件玉器進行細致的研究:這件玉器通高26厘米,直徑2.3到2.9公分,重1000多克。造型奇特,鹿眼、蛇身、豬鼻、馬鬃,由整塊的墨綠色岫岩玉精心雕刻,打磨而成。

整件器物完整無缺,呈C字形蜷曲。緊閉的嘴巴略向前伸,向上微微彎曲,雙眼突起呈棱形,鼻孔對稱,脖項間有鬣。

脊背正中有個通透的小孔,從小孔穿條繩子,把這件玉器提起來,整件物品竟能保持平衡,顯然在製作時,是經過了精確計算的。現代有很多玉器工匠,對這件造型奇特的玉器進行過仿製,但絕大多數用繩子提起來,都頭重腳輕,難以保持平衡。

省城和赤峰市的考古專家,雖然多次對這件玉器進行過研究和論證,但限於水平,誰也說不清這是什麽朝代的東西,到底有沒有文物考古價值。

好在劉觀民先生始終記得此事,他每得空閑,就來到翁牛特旗,對這件玉器進行更加細致的研究。還數次來到賽沁塔拉村,在發現玉器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

蘇秉琦

 

雖然幾經努力,劉觀民卻一直難以下決斷,於是他又把當時考古界泰鬥

先生,請到翁牛特旗。

當時蘇先生已經年逾古稀,他不顧舟車勞頓,當天下午,就和劉觀民,以及另外幾位地方上的考古工作者,對賽沁塔拉村出土的玉器,從形狀到使用的材質,進行係統的論證。

期間蘇先生很少說話,隻是耐心地聆聽別人的發言。

大家對這件玉器的用途沒有定論,可是關於他的製作年代,大家的看法卻高度一致,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中的玉器精品。

最後蘇先生一錘定音,他隨手寫出一個甲骨文,文字的形狀,與賽沁塔拉村出土的玉器外型非常相似。

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的一種,象形文字與所代表的物體,在形狀上非常相像。而蘇先生寫的那個字,在甲骨文中是“龍”的意思。

這件在賽沁塔拉村出土的玉器,就是一條玉龍,已經至少有6000年曆史了。隨後,蘇先生又將之命名為“紅山碧玉龍”。

紅山碧玉龍雖然有了正式的名分,可養在深閨人未識,在以後的幾年裏,它依舊默默地躺在展覽館大廳裏,來去匆匆的遊客,很少在此駐足。

甲骨文“龍”

 

直到1983年,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一大批玉器,這才有人想起,睡在大廳角落中的紅山碧玉龍。

翁牛特旗文化館研究員賈鴻恩,發了一個簡報。但石沉大海,沒有引起重視。

第2年,他又專門為紅山碧玉龍寫了一篇研究文章,正在相關刊物上發表。與此同時,劉觀民和蘇秉琦也聯名發文,證明了紅山碧玉龍無以倫比的曆史價值。

一石激起千層浪,紅山碧玉龍這才引起整個考古界,以及曆史界的廣泛關注。此時距離它出土,已經整整過去了15年。

著名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當時已經年過八旬,看到關於紅山碧玉龍的報道後喜不自勝。

沈先生重病纏身,已經不能正常行動,但還是強打精神,在病榻前,和來自翁牛特旗文化館的幾個工作人員,暢談了三個多小時。

沈從文稱紅山碧玉龍是國寶,並給他重新命名“中華第一玉雕龍”。並建議將玉龍調入國家博物館收藏。

沈從文

 

1986年,玉龍正式入駐國家博物館。被列為國家永久收藏的一級文物。為紀念這一曆史時刻,《人民畫報》用整版的篇幅,對玉龍進行了詳細的報道,進一步肯定了這件玉龍的重要曆史地位。

翁牛特旗出土的紅山碧玉龍,把中華文明史至少向前追溯了1000多年。從這一點來看,怎樣估價紅山碧玉龍的曆史及文化價值都不為過。

玉龍儼然成為赤峰市的代表,翁牛特旗也因此獲得了“玉龍的發祥地”,“玉龍的故鄉”等美譽。

 

 

據說某知名銀行的老總就是赤峰人,所以他直接用紅山碧玉龍做了銀行的標誌。

時至今日,對紅山文化的研究方興未艾,那條造型優美的玉龍,也讓人生出無數的遐想。6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用什麽樣的琢磨方法,製造出如此光潔圓潤,栩栩如生的大型玉雕龍。

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紅山碧玉龍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玉龍的發現者鳳祥一家,依舊還住在賽沁塔拉村,過著與世無爭的桃源生活。

 

 

當年風華正茂的少年,如今已是年近古稀,經常有人慕名來找張鳳祥,替他當年的選擇感到惋惜。

而張鳳祥總是淡然地回答:我從來沒覺得吃虧,更沒有什麽委屈。把玉龍獻給國家,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玉龍是有靈性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所有跟帖: 

15000年的小南山玉器遺址位於黑龍江省饒河縣烏蘇裏江左岸。 1萬年前的東北種植小米的農民將泛歐亞語傳向四周,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14/2023 postreply 06:18:28

產生了日語,韓語,蒙古語,突厥語,通古斯語。匈奴語是一種早期的突厥語。土耳其語和維吾爾語是突厥語。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14/2023 postreply 06:18:5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