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因為長得眉清目秀,聽話,書又念的好,大人們經常表揚。聽多了,我慢慢地愛上了鏡子中的白麵書生。
當時正是改革開放如火如荼的時候,不會挨餓,但肉不是每噸都能吃上的,肥肉也還是好東西。我雖然食欲好,飯量大,人還是瘦瘦的。父親說古代的書生飯量都小,一個毛筆筒就能盛下了;我聽了有點掙紮,還有點小傷感;我這好食欲,吃飯三扒兩攪的風格與書生的形象反差太大。飯吃飽了,悲傷的情緒不會自然產生,好的作品就寫不出來了,因為隻有哭的作品才有人看。想來想去,與自己達成了妥協:人無完人,何必這麽為難自己,書生還是要當的,飯也不能不吃;在家裏狼吞虎咽,外麵細嚼慢咽就可以了。況且情緒是可以醞釀的,平常也不需要它。
就這樣,每天早上起來吃得飽飽的,照照鏡子看看自己,開開心心地去上班,生活如此美好。 直到有一天,五年沒見麵的妹妹說:哥,你怎麽這麽胖啦?我聽了大吃一驚,我天天照鏡子,怎麽沒發現呢?
仔細一想,原來生活美好了,肉隨便吃了;照鏡子不是去發現自己有什麽不對的地方,而是去發現自己的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