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行李箱的故事

 

返工年輕人的行李箱,裝滿了“土味”-- 燃次元

源於:https://bbs.wenxuecity.com/bbs/financenews/21754.html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 | 馬舒葉 張 琳 馬 琳

馮曉亭 謝中秀 惠鵬權

編輯 | 惠鵬權

對於離家返程的打工人來說,有一種父母的愛,叫做 " 恨不得將全世界塞進你的行李箱 "。

近日,# 丹東站幾乎每人都拎著泡沫箱子 # 的話題引發廣泛關注。不少網友在評論區表示," 這是來自丹東站的神秘感 ",就有網友建議不如將丹東站改名為 " 草莓站 "。而話題 #X 光安檢機下的返程行囊 # 也衝上了微博熱搜,網友們更是紛紛曬出了自己返程的後備箱和行李箱。

和丹東人離家時人手一個泡沫箱一樣,土生土長的煙台人劉潔告訴燃次元," 煙台高鐵站裏,幾乎也是每個人都拎著泡沫箱,而高鐵的行李架上也隨處可見泡沫箱。"

正月初六返程時,劉潔自己就帶了兩個泡沫箱和一個行李箱。泡沫箱裏一部分是父母春節前就為她囤好的海鮮;另一部分則是親手做好的牛肉包子和櫻桃罐頭等;而行李箱則裝滿了米麵糧油。

對此,劉潔表示," 父母知道我嘴饞家鄉海味,各種各樣的魚、小蝦、扇貝丁、小章魚應有盡有。" 雖然把年貨搬上高鐵累得夠嗆,但劉潔同時表示," 這是家的味道,再多也拿得動。"

本期小酒館,燃次元和幾位年輕人聊了聊他們的 " 返程行李箱 "。

他們中,有人手提泡沫箱,裏麵裝滿海鮮;有人的行李箱被媽媽塞滿臘肉臘魚、香幹紅薯片,還被嫌棄 " 行李箱太小不能裝 ";有人在媽媽 " 煲湯文化 " 支配下,行李箱裏裝滿煲湯藥材;還有人雖然再三強調 " 今年不要再給我拿東西了 ",但還是拎起了媽媽裝滿掛麵、包子、油餅的袋子 ……

也許返鄉時,因為各種原因,遊子們沒有給父母準備禮物,但返程時,父母一定會把他們的行李箱裝滿,不僅用濃濃的家鄉味,還有父母沉甸甸的愛與關懷。

所以,長大後,鄉愁就是一個個行李箱,遊子們在外闖蕩,父母在家惦念。

手拎泡沫箱的煙台人

劉潔丨 23 歲 互聯網運營

1 月 27 日,我離開煙台,搭乘高鐵回北京工作。到了高鐵站一看,幾乎人手拎著一個泡沫箱,高鐵的行李架上也隨處可見泡沫箱。

我自然也不例外。

這是我工作後第一次回家、離家。因為離開學校自己住,做飯方便了許多,所以爸媽給我帶的東西也特別多,裝滿了整整兩個泡沫箱和一個行李箱。

煙台人的泡沫箱幾乎裝的都是海鮮。我的泡沫箱裏包括各種各樣的魚、小蝦、扇貝丁、小章魚、海鮮、鮁魚餡肉丸,還有 " 媽媽味道 " 的食品,比如牛肉包子、炸魚,和自己做的櫻桃、草莓、黃桃罐頭。行李箱則裝的玉米麵和兩桶花生油。

我們習慣了吃海鮮,總覺得煙台的海鮮好吃,其他地方的海鮮差點意思,我在北京工作也總吃不到好吃的海鮮。

春節期間海鮮不好買,很多店鋪並不開,開著的也都賣得很貴,所以我帶的這些海鮮都是年前我爸媽為了讓我節後帶走,專門囤的。年前買海鮮不費事,因為平時大家買海鮮都輕車熟路,而且煙台人冰箱裏常年都是海鮮。我爸沒事還去海邊撿點海腸子。

帶的 " 媽媽味道 " 的東西,則是在家這幾天我媽陸續做的。春節假期,我媽都在忙著做飯,樂此不疲,遇到我喜歡吃的就給我留著。至於米麵糧油,則是因為爸媽單位分多了吃不完,想著我在北京也要用,就讓我帶走了一些。



圖 / 煙台高鐵站和高鐵上隨處可見的泡沫箱

來源 / 劉潔供圖

以前上學的時候,爸媽也會給我準備 " 打包 " 的東西,但量都比較少,一般隻會帶夠一天或者一頓吃的東西,我就會拿去學校和室友分享。今年是我工作後第一年離家,爸媽給我裝的東西也格外多,隻為讓我在北京吃得好、吃得舒心。

為了把這些東西搬上高鐵,我和對象兩個人累得夠嗆,但這是家的味道,再多也拿得動。

每一顆青菜,都是媽媽的愛

老五 | 30 歲 視頻剪輯

每一年回家過春節,感覺時間跑得都是那樣的快。一眨眼,到了初六,我又要踏上了返京的路途。媽媽像往年一樣,開始為我準備回京的行李。

我愛吃 " 馬薺菜餡 " 包子,也因此,每年過年前,媽媽都會專門去鄉下買菜。用媽媽的話說," 那是野生的,口感好、沒農藥,而且很嫩,很新鮮。"

餡料準備齊全之後,媽媽基本都會在我到家之前蒸滿滿一大屜。推開門的那一瞬間,屋子裏彌漫的包子的香氣便撲鼻而來,這也就成為了我每年回家進門的第一頓飯。毫不誇張地說,那味道堪稱是人間美味。

於是," 馬薺菜餡 " 包子,幾乎是我每一年回京行李箱中的必備物品。除此之外,還有各種鹵味、醬牛肉、牛肚、豬肚、鴨胗等 ... 都是媽媽親自下廚烹製的美味。

除了肉類,我的行李箱還裝滿蔬菜。是不是難以想象,為什麽還要帶蔬菜?

我是南方人,有些南方特有的蔬菜在北京很難買到,甚至說根本買不到。比如我愛吃的一種辣椒,它的辣椒皮很薄,辣椒本身的甜味很足,但卻又不是很辣;還有蒲菜,這是我們老家特有的一種蔬菜,也是淮揚菜係裏很有名的 " 開洋蒲菜 " 的主要食材;還有一種類似於娃娃菜的青菜,我們叫黃芽菜(家鄉叫法),看起來跟大白菜相似的,但又不一樣,整個菜的顏色就跟黃豆芽一樣,口感比常規的大白菜要甜,水分更足一些。



圖 / 返程帶的菜

來源 / 老五供圖

總之,好吃的太多太多了,而這些在北京很難買到。

說實話,每次看到媽媽為我返京忙前忙後,我都會很心疼,也總是跟她說," 現在網絡很發達,想吃的都能買到。" 但媽媽卻會說," 不麻煩,不累,自己弄的健康,也更合你胃口。" 然後一邊說一邊繼續幫我裝行李。

看著媽媽忙碌的背影,我總想起那句話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不論我們在哪,媽媽總是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我們的愛,細膩,平淡,且深沉。

我媽恨不得讓我帶回湯煲

馮白白 | 25 歲 自由職業

如果說,一般人是 " 水 " 做的,那廣東人一定是 " 湯水 " 做的。

對於這個段子,作為廣東人的我深諳其道,必然是不會反駁的。今年回家過年,剛到家放下行李,我媽就給我端上一碗 " 五指毛桃土茯苓豬骨湯 ",我媽安利的理由是," ‘陽’過要健脾祛濕,喝這碗湯最好咯。"

可以說,回家一禮拜,喝過的湯比我在北京工作一年入肚的湯要多得多。在家頓頓少不了老火湯之外,每頓還都得喝夠兩三碗,廣東家庭必然少不了一句口頭禪," 飯有飯肚,湯有湯肚!" 意思是,即便吃飽了也能再喝得下一碗湯。可想而知,我在家裏被 " 灌 " 進了多少湯水。

在家喝湯遠遠不夠,還沒過大年初一,我媽就在愁我回北京了沒湯喝怎麽辦。我媽先是問我,要不要給我買個瓦煲帶上北京,平時不用天天煲湯最起碼也得一周煲一次。這個建議被我堅決否定了,理由很簡單,我在北京用的是電磁爐炒菜,瓦煲用不上。

我原以為我的解釋足以讓我媽停下幻想,沒想到在我收拾行李打算返京時,我媽邊看我收拾行李邊讓我網上買一個電燉盅。在我準備以 " 北京買不到新鮮豬骨和藥材煲湯 " 為由拒絕時,我媽給我拎來了一大袋煲湯原材料,當時的我啞口無言。

看著一袋子煲湯藥材,我腦子換算了一下我的 24 寸行李箱剩餘容量,隻好換種說辭," 藥材我就不帶了,我家附近有藥店,你到時候給我湯方,我去藥店買新鮮藥材就行。" 聽我這麽一說,我媽信了,讓我拿了點家裏買好的魚膠和一些品相不錯的藥材就作罷。



圖 / 行李箱裏的煲湯藥材

來源 / 馮白白供圖

當我收拾好之後,我媽看到我行李箱還空一半,又從冰箱給我找來了一些臘腸和海鮮幹貨,讓我都帶上去。其實我是想拒絕的,畢竟我在家做飯的頻次少之又少,但看著老媽那殷切眼神,我還是一並收下,口不對心說著," 我都帶上,不然在北京想吃家裏的東西,買也買不到。"

被爸媽嫌棄行李箱太小

小夏 |26 歲 公司職員

" 下次不許再帶這麽小的行李箱回來。" 春節假期結束,離家返京的當天,我媽一邊埋怨,一邊將我 20 寸的行李箱塞得滿滿當當。

在臘魚、臘肉、香幹和紅薯片等家鄉特產的 " 攻占 " 下,我原本行李箱裏帶的幾套衣服隻得留在老家,給家鄉特產 " 騰地方 "。即便如此,現宰的活雞肉、熏臘豬蹄和豬頭肉還是沒能 " 進駐 " 我的行李箱。



圖 /20 寸的行李箱裏裝滿了家鄉特產

來源 / 小夏供圖

我的老家是湖南長沙,長沙人習慣在冬至前後製作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醃四五天後掛當風之處晾幹,晾個五六日再掛柴灶上熏煙,小火慢熏也要兩三日的時間,做好的臘味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家鄉的味道雖然讓人眷戀,但整個製作過程要小半個月,父母年紀越來越大了,我越發不忍心讓他們為我操勞。

所以我特意帶了最小的行李箱回去,且早早就給爸媽打了 " 預防針 ",不讓他們為我準備東西往回帶。但等我回到家才發現他們壓根兒就沒聽我的話,還在準備的時候處處考慮我的喜好。

以前家裏是在火炕裏熏製臘肉的,但去年家裏建了新房子之後,就沒有熏臘肉的老式火炕了。為了給我做臘味,爸媽還專門買了熏製臘肉的熏箱。湖南的臘魚通常會用鯉魚、青魚、草魚和鯽魚等鮮魚作為原料,但因為我隻喜歡吃草魚,爸媽特意去了離家較遠的集市上,隻為給我買個大新鮮的草魚,臘肉的原料也買了我最愛的肥瘦相間的五花肉。

除此以外,紅薯片也是我們當地的特色美食,但製作工藝也很麻煩。去皮的紅薯蒸好搗成紅薯泥,再經過壓片和晾曬,最終製作出來的紅薯片色澤金黃,口感脆甜。但因為是我從小吃到大的零食,我媽還是不嫌麻煩地給我做了一大包。

直到將我送上車,我媽還在念叨我那裝不下什麽東西的行李箱,還要把熏的豬頭肉和豬蹄給我寄過來。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行李箱裝不下的不隻有父母為我準備好的家鄉特產,更裝不下父母沉甸甸的愛。

說一個 " 好 ",立刻進我行李箱

張帆 |28 歲 會計

" 你還想帶什麽?" 返程前一天,媽媽一邊在已經滿滿當當的行李箱裏,硬擠出了一塊地方容納一袋大紅棗,一邊詢問著我。在我 " 別裝了,夠了 " 的微弱聲音下,她突然興奮得說," 你喜歡吃的蓧麵魚要不要帶,我去做 ",立刻奔向了廚房。

這種場景,每年離家返程時都會上演。

雖然我離家已經三年,早已經濟獨立,獨自生活完全沒有問題,但每次媽媽看我的憐愛眼神,總讓我懷疑自己在媽媽心裏,或許在北京一直 " 吃不飽穿不暖 "。

今年,媽媽在年前 10 天左右就做好了山西特色的炸肉丸、炸帶魚,隻為了讓我回家第一餐就能吃得上,更是早早就單獨備了一小袋放在冷藏櫃," 到時候你帶著去北京吃。"

令我啼笑皆非的是,越到離家前,媽媽似乎有了一種 " 恨不得把整個家搬到北京 " 的狀態,隻要我誇一句 " 好吃 ",就立刻安排裝進行李箱。不管是老家特意曬好的大紅棗,還是新鮮現做的辣椒醬,甚至過年買好的山西大蘋果,全都想一股腦給我塞進行李箱裏。

想起去年,因為我提了一句 " 家裏的被子暖和好蓋 ",媽媽笑著說 " 這是為了你回家新彈的棉花 ",隨後硬是讓我把被子帶回了北京。

今年我刻意不敢 " 多誇一句話 ",但是離家前一天,炸好的肉丸,炒好的羊肉,一整袋的大棗都已經早早被媽媽安排進了行李箱。想到我愛吃山西特色的蓧麵魚,媽媽不管我的阻攔,說話間已經開始洗手和麵。



圖 / 山西蓧麵魚

來源 / 張帆供圖

雖然蓧麵魚 " 又有韌勁又香 ",但其實做起來並不簡單,最複雜的就是要把蓧麵團成一個個小小的團,再在手心一搓,做成 " 兩邊尖中間扁 " 的小魚形狀。往往二兩麵就得搓一個早上,而且搓好了還要上鍋蒸熟,再晾涼," 一條條撕好 " 才能上桌,費神費力。

看著媽媽在廚房忙活著的樣子,為了準備蓧麵魚讓我帶走,估計晚上也不能早睡了。合上行李箱的我,檢視著每一樣媽媽放進來的東西,隻恨我的行李箱太小,裝不下媽媽的愛。

" 帶一點,你就能少買一點 "

海朋丨 33 歲 設計師

我是大年初二臨時決定回家的,就買了一張北京到西安的高鐵票,在電腦包裏塞了幾件換洗衣服,踏上了返鄉路。

走完親戚就初五了,我本想調休在家多待幾天,但我媽以 " 不能影響工作 " 為名,讓我初六就返程。

我初五晚上收拾好電腦包,一再強調 " 今年不要給我帶東西了 "。但第二天,我還是在電腦包旁邊發現了一個鼓鼓囊囊的布袋子,裏麵裝著掛麵、包子、油餅、蘋果和橙子等。



圖 / 返程帶的包子、油餅和掛麵

來源 / 海朋供圖

" 蘋果和橙子在火車上吃,其它的拿回去吃。"

" 不是說了嘛,為啥還帶這麽多東西?"

而得到的回答則是," 你就背一個包,換著手提也不沉,給你帶一點,你就能少買一點。" 然後就是一些掙錢不易,不要大手大腳,省著點花之類的叮囑。

說歸說,每次返程從家裏帶些麵食還是挺不錯的。在超市我也買過挺貴的掛麵,但就是沒有家裏壓的掛麵好吃,而我媽包的包子更是神奇,明明肉不多,卻比外麵純肉的都香。

因為這次是坐火車,我媽給我帶的麵食已經很少了。記著是 2019 年春節,我們開車回家,而返程時的後備箱,除了包子、饅頭、掛麵,我媽還給裝了一大袋麵粉,一個人都拎不動,兩個人抬上去的。

到北京後,我們就基本上每天吃麵食。蒸饅頭、包包子、包餃子、做麵條,早上有時間還會做麵糊,即便這樣,也吃了近半年時間才將麵粉消滅幹淨。

有時候吃著家裏拿的掛麵,我的思想就會神遊。

想到我還很小的時候,農村裏機械化還沒普及,每家每戶都養著牛,一到國慶節前後,家長就牽著牛去種地。我們跟著去並不是為了幹活,而是到了要把地磨平的時候,我們坐在磨上,讓牛拉著我們在地裏轉圈。

到了 " 六一 " 前後,我就放 " 忙假 " 了,跟著家長收割小麥,而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撿麥穗,有時也學著家長模樣捆麥稈,因為沒有力氣,家長還得重新捆一遍。

曬小麥時,我們的任務就比較重了,除了要多翻麥子,還得注意天上的雲,如有烏雲就得趕緊報告家長。接下來就是最驚心動魄的事了," 和陣雨比時間 ",印象中我們好像沒輸過。

相比較磨麵粉,我更喜歡在壓掛麵時幫忙。早上我們把麵粉拉到有壓麵機的人家裏排隊,下午帶著報紙去。操作機器的人調好要壓的粗細,等麵條出來後,我就會托著去門外麵的低杆上晾曬,而大人則會把濕麵條晾到高一些的杆子上。幾個小時後,麵條就曬幹了,我們就把切好的麵條用報紙包好,拿回家。

期間我還有一個工作,就是帶一些濕麵條回家,讓奶奶做臊子麵,等我們回家的時候,也就可以直接吃飯了。

*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 文中劉潔、張帆、海朋、馮白白、小夏、老五為化名。

*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