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睡百年的龍
我的愛好就是淘些小古董,貴的當然淘不起,今天略談清朝瓷器上的龍紋,篇幅稍長,大家可以聽著這首經典名曲大俠霍元甲,重溫一下小時候的記憶,邊提提神邊聽我講,歌中唱道: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沒錯,圖片上這條昏睡百年的龍,是我淘噠,霍元甲是清末的民間英雄,而這條龍也是清末民窯的。
我把馬未都談清代龍紋演變史的內原樣粘貼來幾句,自己又添油加醋的湊,不嚴謹,當熱鬧看吧。馬未都講瓷器總是把國情和當時的工藝品聯係起來,很有趣。
話說清三朝,康熙雍正乾隆,瓷器以這三朝的製作最為精美,也最受後人青睞,明之後滿清也把龍作為皇室象征,滿漢文化結合,各朝代的龍也不一樣,滿漢兩族在明末清初的時候衝突甚大,清代早期康雍乾瓷器上出現了龍紋,龍在這時登場逢時又不逢時。
清初順治時,龍紋出現都是半遮半掩,雲裏霧裏,一身三現,乃至五現、七現,甚至九現,惟獨不見雙數。
康熙八齡踐祚,十四歲親政,除鼇拜,平三藩,自幼即顯出政治天賦。反映到龍紋上可見其政治力的影響。康熙一朝的龍紋生猛,康熙龍透著一股關外的生勁,一看就是缺乏教化。
我最喜歡上圖這個故宮博物院藏康熙五彩龍紋盤,龍的額頭高起,長須短鬣,蟒身多曲,四肢伸展有力,由天而降,龍睛直視,傳遞著一股桀驁不馴的內心。自古以來從來未見此類龍的形象,透出滿漢文化結合之美。
雍正嚴謹,追求複古。
上圖為雍正龍仿明永宣式樣,青花穿花龍紋天球瓶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龍: 乾隆時期,國家鼎盛,乾隆每每以天朝自居,對臣民放任,尤其乾隆一貫的統治思想是對官 嚴對民寬,故從不去追究民間在瓷器紋樣這等小事上是否犯上,是否僭越,由此造成的直接後果是龍紋千姿百態,蔚為大觀。 全都是歌舞升平之相,不再是艱苦創業,也不是承前啟後,乾隆皇帝將其父親雍正帝、其祖父康熙帝打下的江山,積攢下的家業都充分利用,發揚光大;盡管這樣有揮霍之嫌,但舞台已經搭好,大戲已經排練,剩下的就是演出了。乾隆一朝六十年,這場大戲自始至終都唱得有聲有色,有板有眼,有投入有喝彩,掩蓋了積攢60年的一切問題。
乾隆青花釉裏紅雲龍紋天球瓶
嘉道鹹光緒宣統龍: 清代經過乾隆文治武功的消耗後清代開始走下坡路,到清代中期嘉慶之後的龍紋日趨溫和,龍爪趾間距變大,被人們稱為“雞爪”漸失鋒利感,給人以有形無力之意,毫無殺傷力。從瓷器上的龍紋就能看出清代政治在變化,經濟的下滑以及人民心態的變化。 嘉慶皇帝從乾隆爺那裏接手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清帝國時,悲劇注定無法避免,而風雨飄搖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反映在匠人手裏,就再也不會出現盛大華美、祥和安寧的大作。這個時期的龍紋裝飾更多的是粗劣的繼承前朝,龍爪仿效康乾,龍趾更粗糙。龍的形象成為玩物,龍已大大失去神聖威嚴,至尊至上的皇權形象也逐漸式微。 在我國的清代晚期已經是大清王朝搖搖欲墜,風雨飄渺的時期了,在當時已經無人關心政治和藝術了,大家也都在為了生存下去而想辦法,工匠無心燒造瓷器也直接的反映在了當年的瓷器紋飾上麵。 可以用老態龍鍾四個字來完美形容當年的龍紋了,而且龍紋畫得也是軟弱無力,毫無半點威嚴可言。當年的龍紋瓷器逐漸淪為了工匠們的玩物了,大家也可以看出來這就是代表著皇權形象的沒落。
以下是我淘的幾個有龍紋的小玩物,隻有前三個是清末民初的民窯,昏睡百年了。
看壓軸的,新中國的龍
順便拍了一個碗,這個:
最後這一張百年前的美女聊天灌水圖送給我們的新朋友我的用戶名,祝聊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