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這首詞是1076年在密州任太守時寫的。密州在今山東諸城。蘇軾一生可謂坎坷,因為不同意王安石的變法過於激進,遂上書宋神宗反對。於是他先是從京城貶去杭州,後又自請調任密州。據他自己說是要和弟弟蘇轍住的地方近一點,其實可能是避禍。蘇軾在密州兩年,寫了二百多篇詩詞,也做了不少為民的事。密州之於杭州,真有天壤之別。杭州是僅次於京城的大州,人間天堂,而密州不過是一個下等蠻荒之地。據蘇軾自己說,那時他這當官的也一貧如洗,連糧食都不夠吃,每天隻吃些枸杞,菊花等野菜充饑。於是他天天在公務之餘,跟同僚一起到城邊荒廢的菜園中挖野菜吃。大概還一邊談論詩吧。有一天去挖野菜,居然發現了一個用包裹裹著的棄嬰,於是他抱回府中撫養,更下令州府的官員到野外去撿拾棄嬰,然後由州政府收養。那時因為密州地區發生蝗災,一時民多棄子。蘇軾這時組織百姓滅蝗救災,還撥出官庫糧,救濟百姓,同時寫奏章請求朝廷減免賦稅。他自己帶頭減去俸薪,甚至變賣家中物品。蝗災之後又遇旱災,蘇軾又帶官員到常山祈雨,結果居然下了一場傾盆大雨,一時緩解了當地的旱情。此時的蘇軾鬆了一口氣,心情也得以寬慰。於是寫下了那首有名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可見他當初的豪情。加上另兩首被稱為密州三曲。一首是<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紀念他的前妻。再一首就是<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我看這首詞裏麵有好多轉折。第一句問的是明月什麽時候開始有的,這我倒要問問老天了。蘇軾也像李白被稱為嫡仙,所以天上是常來常往的。想想要把這些煩雜事都扔掉,從此如仙家出世。但是天上沒有親朋好友,還有百姓呢(我亂想)。還是待在人間吧。這是一折。想想月亮也蠻可愛的 ,照著你我,“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說不定想起杭州的繁華了)。但還是有點怨恨,為什麽人離別時圓了呢?又是一折。後來又寬慰自己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最後是”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雖然不能在一起度過,但是我們看的是同一個月亮啊。
說到蘇軾就不能不提“烏台詩案”。1079年有禦史上表彈劾蘇軾,說他在文章中暗諷攻擊朝廷。於是把他的每篇詩歌詩詞翻出來找證據。皇帝也信了,旋派人捉拿蘇軾。他弟弟蘇轍知道後馬上派人告知蘇軾,蘇軾得知信息後立即告假離開。但是禦史到達後,還是把蘇軾押解赴京審訊。審訊後在他的詩文中"發現“一大堆罪狀,包括他和其他友人唱和贈送的詩篇。說他在文章裏提到吃枸菊,是諷刺百姓的貧窮,對官吏俸薪不滿,更有人聲稱必須因其無禮於朝廷而斬首。還好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甚至王安石也為他說話。雖然兩人觀點不同,但是他們的私交甚好。最後他被貶到黃州去了。烏台詩案之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也有明顯的差異。由嫉惡如仇大漠長天轉至曠達怡淡。
中國的文人真不容易啊,當為他們寫一篇長長的陳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