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期,在國計民生艱難和京劇發展的雙重壓力下, 昆劇 昆劇 一度興盛的昆曲(亦名昆劇)逐漸衰落。

來源: 龍劍 2020-08-31 07:55:4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914 bytes)

       1921年8月,蘇州上海昆曲家們大家集資在蘇州五畝園開辦昆劇傳習所。傳習所的結構即不同於京劇的“科班”,也不同於“學校”,兼有二者特點;即保留了老戲班傳授徒弟的一些傳統,又較為開放、民主。老師對拍板、唱曲(先不上笛子)、台步3項要求極嚴。所有學生都要學習文化、樂器,且最初不分行當通學,一段時間後由老師根據其特點選擇行當。學習一年後開始起藝名,名字中間均有“傳”字(寄予了昆劇薪火相傳的厚望),通稱“傳”字輩演員;並用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區分行當,如小生以“玉”旁,旦以“草”頭,老生、外、末、淨以“金”旁,副、醜以“水”旁。培養出周傳瑛施傳鎮王傳淞等一批昆劇演員,他們所學折子戲400餘出。昆劇傳習所僅辦了一期,但這批“傳”字輩演員對繼承和發展昆曲藝術作出了重要貢獻。1925年,傳習所學員畢業,在蘇州上海等地演出,一時反響不錯。但在國家危亡之時,昆劇還是不可避免地繼續沒落。

20世紀50年代以後,一些新編曲目使昆劇重新複蘇,具有代表性的是《十五貫》。1956年,陳靜根據昆曲傳統劇目《雙熊夢》改編成《十五貫》,周傳瑛王傳淞演出後引起轟動,《人民日報》曾為此發表社論:“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80年代起,上海昆劇團開展“每周一曲”免費教唱活動,堅持數年,擴大了昆劇影響。在此基礎上成立的上海昆劇聯誼會,積極促進大、中、小學成立業餘演唱組織。大學開設昆劇課,聘請演員執教,昆劇步入高等院校殿堂。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該劇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2007年6月8日,蘇州昆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

 

所有跟帖: 

同樣命運的還有徽劇。 -墨瑞- 給 墨瑞 發送悄悄話 墨瑞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31/2020 postreply 09:16:0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