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跳躍性(有轉載)

來源: 前川 2020-08-12 08:40:3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998 bytes)

 正對這個題目有興趣,躍躍欲試,網上一查,已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寫得短小精悍,就抄來了(感謝作者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5067924)。

“(詩)詞創作中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語言的跳躍性。因為篇幅字數的限製,詩詞作品需要精煉,如果作者把所敘述的事物全部詳細地表達出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藝術的。這就要求作者凝練和簡化語言,把關鍵詞找出來,進行合理地排列組合。因此詩詞作品中的語言就具有了跳躍性的特點,但是這種跳躍性必須是合理的,這時需要思維的連貫性來加以約束,使這種跳躍性必須以圍繞主題和合理的思路為前提。隻有將語言的跳躍性與思維的連貫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作品的藝術性。

  舉個例子來說,秦觀的《鵲橋仙/七夕》的下闕:“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

  “(兩個人的)柔情象水一樣(象水一樣的深、一樣的溫柔),(但是相會的)佳期象夢一樣(象夢一樣的遙遠、象夢一樣的美好),(因此在兩個人執手相看的時候,怎麽)忍心(回頭)去看那鵲橋的歸路?

  另外還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部是跳躍性的名詞排列。

在當今的網絡作品中,由不少朋友的作品往往言務必盡,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凝重”“過實”,把自己的作品塞得滿滿的,使作品顯得很笨拙,也沒有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餘地,大大削減了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難以使讀者對作品產生共鳴。”

   下麵是我的“亂燉”。

老早就注意到這種跳躍,小說裏也有,看似不連貫,但讀者讀時會把其中缺的部分(猜測想象等)自己加進去,形成整體而加以理解。可見大腦的神奇。但是做到恰到好處也很難。跳躍得太寬,讀者就會覺得不知所雲。

  熟讀詩書的人會聰明吧,因為我們所景仰的“創造性”很大部分就是在事物間產生連接,所謂觸類旁通。而詩詞中這種大腦練習比比皆是。這裏不談詩詞中意識形態(各種人生哲學)的影響,免得煞風景,嘿嘿。

  人類正在和AI的爭戰中敗下陣來,記憶力比不過,邏輯性也比不過,但是還有創造性可以比一比吧,它們不會跳躍思維吧。可是搜一搜報,它們似乎對這一領域也在攻占。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5/190515144017.htm

所有跟帖: 

有個叫廖雨兵的作者把詩(詩心)定義為意像的跳躍。 -中間小謝- 給 中間小謝 發送悄悄話 (74 bytes) () 08/12/2020 postreply 23:10:30

謝謝告知,我會去看。 -前川- 給 前川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3/2020 postreply 02:45:1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