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火有餘燼,貧村才數家。
無人爭曉渡,殘月下寒沙。
前麵提到,錢珝所處的時代是李唐王朝末葉,藩鎮割據,兵荒馬亂之年。這首五絕正是對此景的展示:拂曉時,遠處被亂兵燒毀的房屋還有幾處搖曳的火光,周圍散落著幾個貧窮的村莊;江岸渡口處再也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乘船渡江,天空中一彎殘月將其慘淡的光輝灑下到淒冷的沙灘。錢詡在這首五絕裏,以流暢的筆觸,一氣直下地描繪了戰火餘生後人們淒涼的生活。詩人的筆下景物由微至闊,從星星點點的兵火餘燼,投向寥落的村莊,再轉向大江上空無一人的渡口,最後定格於殘月與寒沙之間。真如王國維所說的以“景語”作“情語”,讀起來愴痛無比而感受到兵火動亂的殘酷。全詩中“有”、“ 才”、“ 無”和“ 下”用得極為精切,絕妙地營造出這空闊而又淒涼的氣氛而沒有直賦其意,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典範,而作為諸家引用之傳世佳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