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

來源: 林間曲徑金秋時 2016-12-12 11:56:0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829 bytes)

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2011年第34期

  在“四大”之中,隻有趙元任一人懷揣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證書,而王、梁、陳等三位均無博士、碩士頭銜,甚至連學士學位也未拿到

  盛極一時的清華國學研究院解體已近八十年,歲月的風塵湮沒了許多令人懷念的往事,師生們的身影也在朦朧的荷塘月色中漸漸淡出世人的視野,但留在校園和學術界堅實的足跡仍清晰可辨,曆久彌新。大師們所顯現的人格光輝,與點燃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聖火,像一盞永不熄滅的指路明燈,引導後學繼續向著前方的路走下去。

  1911年2月,清政府在北京城內設立的遊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遊美肄業館遷入西北郊外的清華園辦公,並將校名定為清華學堂。這一年的4月29日,清華學堂正式開學。
 
  最初的十幾年中,清華學堂一直作為一所普通的留美預備學校而設置,學生進入清華園,主要學習英文和一些歐美文化知識,中國的傳統文化則相對薄弱。1924年初,隨著各方鼓噪和社會大潮湧動,清華學堂正式啟動“改辦大學”程序。同年10月,根據清華大學籌備委員會草擬的組織綱要,決定在籌建大學部的同時,籌備創建研究院,“以備清華大學或他校之畢業生,對特種問題為高深之研究”。由於財力、人力、研究方向等諸方麵限製,籌備人員多次研究,最終決定研究院先設國學門一科,也就是後來被社會廣泛稱謂的國學研究院。
 
  1925年2月,在校長曹雲祥主持下,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籌備處鳴鑼開張。此前,因提倡白話文而暴得大名的胡適建議曹校長采用宋、元書院的導師製,並吸取外國大學研究生院以學術論文為專題研究法來辦研究院。曹校長深以為然,首先聘請由清華出身、美國哈佛大學學成歸國的一代名士、年僅32歲的吳宓(字雨僧)主持研究院籌備處事宜,並讓吳拿著自己簽發的聘書一一聘請。
 
  很快,在學界聲名顯赫的王國維、梁啟超與在國外的趙元任、陳寅恪相繼被聘為教授。---這就是當年令天下學界為之震動,被後世廣為流傳並影響深遠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教授”或“四大導師”。
 
  清華校方為聘請“四大導師”來校任教,可謂不遺餘力,其中一個被後世廣為稱道的鮮明特點是重視真才實學,不慕虛名,不輕信文憑。在“四大”之中,隻有趙元任一人懷揣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證書,而王、梁、陳等三位均無博士、碩士頭銜,甚至連學士學位也未拿到。
 
  梁啟超的“文學博士”稱號,是他到了清華國學院任教之後由美國耶魯大學贈予的。盡管頭上沒有金光閃閃的博士帽子,但三位卻學貫中西,思想、學問博大精深,堪稱當之無愧的學術大師。
 
  年輕的陳寅恪放洋十六載,於哈佛、柏林等美國、歐洲名校轉過一遍,終未能揣得一張博士文憑回來,完全是為求知而讀書。當年在哈佛大學讀書的中國學子,陳寅恪、吳宓、湯用彤等三人被譽為“哈佛三傑”,風頭強健,為同輩所矚目。而陳寅恪更是駿馬中的“赤兔”,其學問之廣博精深,已達出神入化之奇境。
 
  許多年後,對於陳寅恪的學問人品,吳宓曾不無感慨地說道:“一九一九年一月底二月初,陳寅恪君由歐洲來到美國。先寓康橋Cambridge區之Mt. Auburn街。由俞大維君介見。以後宓恒往訪,聆其談述。則寅恪不但學問淵博,且深悉中西政治、社會之內幕。例如,於巴黎妓女及秘密賣淫之生活實況,又歐美男女遲婚、不得嫁之痛苦及流弊,述說至為詳切。其曆年在中國文學、鳴學及詩之一道,所啟迪、指教宓者,更多不勝記也。”
 
  至於這“四大教授”或“四大導師”的稱號最先由誰呼起,後來的研究者已難考證,據趙元任夫人楊步偉回憶:“‘四大教授’這個稱呼,不是我們自謅的,這實在是張仲述找元任時信上如此說,第一次見麵也是如此說。而校長曹雲祥開會時也是如此稱呼的。其實正式名稱是‘四位導師’ ”。
 
  張仲述即當年與趙元任、胡適等人一同赴美留學的張彭春,屬於1910年清政府庚款第二批直接留美生;亦即南開大學創辦者張伯苓胞弟,時任清華學校教務長。趙元任到清華做教授,主要是張的舉薦,而陳寅恪則得意於吳宓與王、梁二位導師的薦舉。
 (嶽南:自上世紀90年代起關注與研究民國時期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有《從蔡元培到胡適》《陳寅恪與傅斯年》《南渡北歸》三部曲等作品。)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