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用韻

近體詩要用韻。

用韻,或曰押韻,就是在某些詩句,絕句的 (1)、2、4 句和律詩的 (1)、2、4、6、8句,句末的字,也即韻腳,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為什麽要用韻?為了增添詩歌吟詠時的優美感和音樂性,通俗點說,好聽順口些。古人根據前人作詩用韻的情況編韻書,供作律絕用韻時參考。第一部韻書據信編於隋代。宋末平水人劉淵刊行韻書,世稱平水韻,隨曆代語音變化,曆多次修改,有了清代的佩文詩韻;其後又有新韻問世。

理論上,用錯韻部的字叫出韻。

由於曆代語音變化,許多在詩韻書中同屬一個韻部的字,韻母已經不相同甚至不相近了。舉幾個例子:

上平九佳:佳街鞋牌柴….  ,根據現代漢語普通話發音(下同),韻母分別是ia, ie, ie, ai, ai…. 有幾個不同的韻母(粵語念就一個:ai)。不見有:家、蝦、瓜等。

下平六麻:麻花霞家…車、蛇、斜、奢、耶、爹…. 韻母分別是 a, ia, ia ….e, e, ie (ia), e (a), e. e….有幾個不同的韻母(粵語念也有幾個)。

這些字韻母不相同或不相近,算不算出韻。如果從理論上(根據韻書)看不算,實質上算不算。

除非你會古音,否則,把家,車,蛇,爹放在一起做韻腳,用普通話吟詠詩歌,還能增加音韻美和音樂性嘛?

按古音,相信這幾個字肯定同韻母。按今聲,韻母相近都算不上。

所以才有新韻書出現。

古音既然已經失傳,詩人讀者隻能按今音吟詩。押韻用今天聽上去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增添詩的音韻美及音樂性。

就寫詩而言,用韻沒那麽複雜。要記住最關鍵的是:韻腳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講平仄)“,“這樣,無需韻書也知道該怎麽用韻。為什麽?因為韻書就是按這個基本規律,根據當時的語言及前人(特別是唐人)用韻的情況編的。念出來不押韻就是不押韻,不管出自哪部無需韻書。一個字古代押韻不等於現代押韻,何況古音已失傳,而實質上不押韻的字沒法增添詩的音韻美及音樂性。

 

南來客寫近體詩用韻,就是根據押韻原則:韻腳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講平仄)。理論上也許有不符詩韻韻部的情況,但實質上絕不出韻。需要說明的是,南來客也會用古韻,如“斜”跟“家”做韻腳。因為“斜“”古音是xia,可按古音念。進一步,就算詩韻中同部但如今韻母念出來已經不同或不相近的字,南來客有時也會用。也即混用。

墨守成規也好,有所變通也好,凡事總得有個道理。(我的道理見上)。南來客不墨守成規,不等於反對用平水韻。南來客寫詩一般不看詩韻,但有時絞盡腦汁想不到合適的字,就會翻翻詩韻做參考,沒準找到幾個同韻部但韻母已不相同或相近的字用用。為什麽?不是說實質上不押韻的字沒法增添詩的音韻美及音樂性嗎?

對南來客而言,這樣做有兩個原因。1 找不到其他合適的字。2 增添些古意。真能吟出古意?南來客相信能。至於這個古意寫詩的人或讀詩的人能領會多少,就看各人的悟性造化了。有點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

以上所說隻是自己學寫詩的體會心得,涉及的是南來客怎麽寫詩,不是應該怎麽寫詩。僅供參考。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