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
絕者在此。
專家解釋:"境"就是意境,"界"則是精神上的高度。"境界"合起來,當是指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意境。有人以為,王維國開創了意境之說。
32(2)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區別。因大
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於理想故也。
詞不是用來敘事,而是用來抒情的。王老先生認為,詞中之境應蘊含情緒,否則境界上便是低了一籌。前麵在“種菜之餘讀《詞話》3”中說過,王老先生說馮詞"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勝於"流螢渡高閣"和"疏雨滴梧桐"(本人不敢苟同),可能就是這個道理,盡管境是造得比較生澀。
33(3)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
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此即主觀詩與客觀詩之所由分也。(按:此句原已刪去)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非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沒什麽好說的,“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非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35(6)境非獨謂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有景有情,是意境;而景情皆真,方可謂境界。既然"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景不真切,何來境界?
36(4)
無我之境,人唯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
一宏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