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的《憶舊遊•落葉》和文廷式的《憶舊遊•秋雁》

本文內容已被 [ 華崢嶸 ] 在 2014-12-10 23:12:1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汪精衛的《憶舊遊·落葉》和文廷式的《憶舊遊·秋雁》

憶舊遊
落葉

歎護林心事,付與東流,一往淒清。無限留連意,奈驚飆不管,催化青萍。己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有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飄零。天心正搖落,算菊芳蘭秀,不是春榮。摵摵瀟瀟裡,要滄桑換了,秋始無聲。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餘馨。盡歲暮天寒,冰霜追逐千萬程。


這是一首詠物詞,題目是“落葉” ,詠物詞一定要扣緊這個物來寫。 “歎護林心事,付與東流,一往淒清”,你要知道,樹的葉子不是有葉綠素嗎?它可以發生光合作用,可以給樹提供養料,科學上這麼講。所以葉子的心是要保護樹木的,可是現在這葉子落了,它要保護樹林的用心就完全都落空了,現在就落得個一片淒涼。“無限留連意,奈驚飆不管,催化青萍”,他說這個葉子難道就心甘情願落下來嗎?葉子還有多少留連的意思?它願意留在樹上,願意貢獻自己維護樹木的一份心意跟力量。可是秋天那種強大的風,它不管落葉的悲哀,不管這個落葉的用心,
驚飆不管,催化青萍
,就把一切植物都摧毀了。詞的妙處在於它有一種“語碼”
(code)的作用,有一種言外的可能性。“青萍”是植物,當然一切植物到了秋天都零落了:但“青萍”同時是一把寶劍的名字,所以表麵上說的是植物,秋天把一切植物都摧毀了,同時也是把一個誌士、
一個烈士的一切當年的壯心給摧毀了
。“己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這裡“分”是名詞,就是本分,就是你所應得的。 “己分” ,我已經知道我的本分,我所能做的, “己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 ,潮,向前的叫“瀾” ,回來的叫“汐” ;早晨的叫“潮 ” ,晚上的叫“汐”,一個是去的, 一個是回來。他說我已經知道我過去的那一切,沒想到我晚年還要經受又一次的考驗。我當年是曾經參加國民革命,曾經去暗殺攝政王,那現在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我應該做什麼呢?我現在還要回來,還要犧牲我自己做一些事情嗎?“有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飄零
,我現在再回來,作為一棵樹,而這棵樹是飄搖在風雨之中的樹,樹根都暴露在外麵了。我是作為樹枝上的葉子,希望還為這棵樹盡一點力量,可是樹的那些曲折的、向空騰拏的樹枝已經都衰老了,不知哪天就會要倒。我這樹葉能為這樣的樹做什麼呢?
我這葉子是飄零的,而這樹的根和枝又何嘗不是飄零的呢? 所以是“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飄零”。寒冷的根、老去的枝,跟我這葉子一同訴說飄零


下闋。 “天心正搖落,算菊芳蘭秀,不是春榮” ,他寫的是自己所處的真實環境。因為當時滿清的革命,國家總體還是沒有很大的危險;可是現在這個抗戰的政府在後方真是“出水根寒,拏空枝老”
,整個國家的存在都是危險的、不可知的,所以他說現在是“天心正搖落” , “天心”
,這是命運,天心注定現在就是搖落的日子,就是衰敗的日子,就是這株大樹枯乾要跌倒的日子
。“算菊芳闌秀,不是春榮” ,就像我現在要想做一些事情,我回到南京,那裡已經是淪陷了,雖然表麵上看起來也是一個政府,表麵上做的也像有那麼回事的樣子,好像“菊芳蘭秀”
,可是畢竟是在日本的控製之下,所以“不是春榮” ,那不是真的春天
。 “摵摵瀟瀟裡,要滄桑換了,秋始無聲” , “摵揻”就是現在我們說的“瑟瑟”
風吹枯乾的樹葉的聲音。 “揻摵
瀟瀟裡” ,到處都是淒涼搖落一片蕭瑟的聲音。“要滄桑換了,秋始無聲” ,什麼時候蕭瑟的聲音才能停止?要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滄海,要整個的世界都換了,這種搖落的聲音才能停止。“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餘馨”,“落紅”是什麼?這首詞不是寫落葉嗎?汪精衛在他的另一首詩中,說“奼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落葉已經沒有希望了,我知道我要流走,但是我要用我的鮮血染紅花瓣,我最後願付上我的代價,用我的生命來證明我的持守、我的誌意。所以我希望有一個飄落的紅色的花瓣陪伴我。一起流走,“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餘馨”,如果我能夠在最後離去的時候,不止是一個枯乾的葉子,還伴隨有一片飄零的落花,那個時候就算我凋零隨流水流走了,那流水還留下一點點香氣
“餘馨”也就是他原來的誌意和理念。“盡歲暮天寒,冰霜追逐千萬程
,落葉是現在,那未來呢?秋天以後就是寒冬,所以我的未來,落葉的未來,是“冰霜追逐千萬程”
,我知道我將來要走的路,一路上都是冰霜的追逐,是更寒冷的冰雪的挫折。這就是當時汪精衛離開重慶、到南京組織了偽政權的時候寫的一首詞,裡麵仍然體現著他的犧牲的誌意,後來曾被
選入當年南京中央大學《基本國文》課本


汪精衛的這首詞是經過汪本人改動過的。上半闋改了兩個字;無限留連意”,原先為 “猶作留連意;下半闋結尾二句:盡歲暮天寒,冰霜追逐千萬程 , 原先為“隻極目煙蕪,寒蛩夜月,愁秣陵
另外,“拏空枝老”一句,有“擎空枝老”、“拿空枝老”的不同版本;“要滄桑換了”有的作要滄桑變了 ;“伴得落紅歸去”有的作伴得落紅東去
汪詞受文廷式同詞牌(《憶舊遊》)的一首詞(見下文)的影響極深,連遣辭造句,有好幾處也可以看得出是從文詞脫胎的,汪詞的“無限留連意”化自文詞的“無限憑高意”;汪詞的“盡歲暮天寒”化自文詞的“又日落天寒”。又比如說,詞中“淒清”、“飄零”、“”,根本就是“步原韻”,兩首詞又都涉及兩種花,“蘭花”和“菊花”,不過兩首詞各自有不同的隱喻。
汪詞題為落葉,汪精衛借落葉自況身世;文詞題為秋雁,文廷式借秋雁自況身世。更妙的是,兩首詞又都有幾分暗扣詞牌名《憶舊遊》的“憶舊遊”字麵原意。
 
我們再來看文廷式反映庚子國變的《憶舊遊·秋雁》。先簡單介紹一下文廷式1856年-1904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BB%B7%E5%BC%8F。文廷式的祖父叫文晟,在太平天國的戰亂中守廣州城殉節死去的。他的父親叫文星瑞,接著他祖父跟太平軍作戰,曾經在危城之中被圍困了三次。那個時候文廷式大概就是五、六歲的樣子,所以他是在戰亂中長大的,而且是受了他祖父、父親的忠義的影響。文廷式這個人真的是一個天才。有人整理了他的集子,從中可以發現他的學問非常廣博。他不但文學好,而且數學、物理、化學,什麽都通。文廷式祖籍雖然是江西,但是因為他一直跟著祖父、父親,所以他是在廣州長大的。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他進入廣州將軍長善的幕府長善長敘的哥哥,長敘則是光緒珍、瑾二妃的父親長善沒有兒子,長敘就把他的一個兒子過繼給了長善這就是誌銳。而長敘自己還有一個兒子留在身邊,這就是誌鈞文廷式在廣州幕府的時候,跟誌銳、誌鈞兩兄弟有密切交往。這兩個人都非常有理想,胸懷大誌。王鵬運有一首詞《八聲甘州·送伯愚都護之任烏裏雅蘇台》。“伯愚”是誌銳的號。他為什麽會到烏裏雅蘇台那麽遙遠的地方去?就是因為中日甲午戰爭時期,誌銳和文廷式等主戰,李鴻章一派卻主和,而光緒皇帝主戰,西太後慈禧主和,所以凡是主戰的人,都被西太後給遣走了。誌銳本來是在熱河練兵,離首都很近,是為了對日本進行抗爭,而西太後卻把他調到烏裏雅蘇台,把他趕到邊疆,這與安惟峻被貶到軍台的性質是一樣的用意。光緒十六年(1890年文廷式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累升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注曾任珍妃瑾妃在誌銳被放逐到遙遠的邊疆去的時候,文廷式也被免職,離開了首都。他曾經在上海、湖南一帶漂泊,而且一度逃亡到日本。在他離開朝廷期間,戊戌變法又失敗了。到了庚子,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不管是主戰還是主和,慈禧太後也好,光緒皇帝也好,都逃難走了。在臨走之前,珍妃被慈禧太後下令投入井中。因為珍妃是敢講話的,在西太後要帶走皇帝的時候,珍妃站出來說應該讓皇帝留下來,所以惹怒了慈禧太後。那時文廷式在南方,在得知這一事件發生之後,他寫了憶舊遊·秋雁》。詞雲:

悵霜飛榆塞,月冷楓江,萬裏淒清。無限憑高意,便數聲長笛,難寫深情。望極雲羅縹緲,孤影幾回驚。見龍虎台荒,鳳凰樓迥,還感飄零。梳翎,自來去,歎市朝易改,風雨多經。天遠無消息,問誰裁尺帛,寄與青冥。遙想橫汾簫鼓,蘭菊尚芳馨。又日落天寒,平沙列幕邊馬鳴。

文廷式是反抗西太後的,他怎麽能寫出來?他對珍妃的那一份悲哀,他怎麽能寫出來?而他對於光緒皇帝逃難的那種懸念,他又怎麽能寫出來?所以這首詞實際上隱含了很多無法言說的感情。“憶舊遊”是詞的一個牌調,本來跟詞的內容沒有必然的聯係,但就這首詞而言,也暗含有懷念追思之意,所以這個詞牌選用得很微妙。他寫的題目是秋天的鴻雁,並注明“庚子八月作”。庚子八月之時,北京剛剛被八國聯軍占領。“悵霜飛榆塞”,北方有一個關叫榆林關,關塞上已經是嚴霜飛降,非常寒冷。秋天,北方是這樣寒冷,所以鴻雁就南飛了。可是它飛到南方,這時的南方是什麽情景呢?是“月冷楓江”。“楓江”,是說江南,因為唐朝崔信有一句詩:楓落吳江冷”。“悵霜飛榆塞,月冷楓江”,好的詞作,它的語言都是非常豐富的。文廷式寫的是秋雁,所以“霜飛榆塞”,可以是指北雁南飛,從榆林塞到吳江,同時從光緒逃亡的地方到文廷式的落腳之處,也是從北方到南方,所以這兩句詞也隱含了這一層意思。“萬裏淒清”,從北到南,當時的國家是一片淒清,都是在敵人的踐踏之中。“無限憑高意,便數聲長笛,難寫深情”,唐代有一位詩人叫趙嘏,他曾經寫過兩句詩:“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長安秋望》)。疏星冷月,鴻雁從塞上飛來,在鴻雁飛過的時候,有人在懷念遠方的人。笛聲的幽怨代表著對遠人的思念。所以文廷式說“便數聲長笛,難寫深情”,其中隱含著“雁橫塞”,也隱含著對在邊塞逃難的光緒皇帝的擔憂。“望極雲羅縹緲,孤影幾回驚”,他說他看天上的雁,看到天的盡頭有幾片像絲羅一樣薄的白雲,飄飄緲緲。“孤影幾回驚”,這裏暗含的也是雁。李商隱《春雨》詩雲:“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玉璫箋劄何由達,萬裏雲羅一雁飛。”一層意思,可以從作者的角度來說,他看到天上萬裏雲羅縹緲,有一隻鴻雁“孤影幾回驚”;另一個意思,也可以從鴻雁的立場來說,這隻孤雁飛在天上,看到天上雲路之遙遠。雁如果有情,它在天上看下來,它應該看見“龍虎台荒,鳳凰樓迥”,龍虎台是那麽荒蕪,鳳凰樓又是那麽遙遠。龍虎台,是當時滿清的一個建築,代表宮殿;鳳凰樓也是指的皇帝的所在。“還感飄零”,表麵是說雁的飄零,實際上也指人的飄零。我們的國家在八國聯軍的踐踏之下,變得“龍虎台荒,鳳凰樓迥”,無論是皇帝、詞人自己,還是普通百姓,都在飄零離別之中。“梳翎,自來去”,雁雖然獨自在這麽遙遠的路上,雖然是在悲哀、孤獨寂寞之中,但它仍然是自我要好的,它還是“梳翎”。“梳翎”,指鳥用嘴巴梳理自己的翎毛。“自來去”,一個人孤獨的來去。文廷式寫的是雁,同時也是自喻。“看市朝易改,風雨多經”,時代改變得這麽快。我們說人多的地方,一個是市井,一個就是朝廷。陶淵明說“一世易朝市”,三十年為一世,三十年後你重新回到一個地方去,你會發現你從前見到的、你當年認識的人都不在了。“市朝易改”,如果鴻雁有知,它會慨歎這個朝廷有這麽大的改變,“風雨多經”,經過了多少的風雨。“風雨”一向代表了外界的災難和打擊。“天遠無消息”,鴻雁是傳書的,但相距那麽遙遠,鴻雁能傳來什麽消息?“問誰裁尺帛,寄與青冥?誰能剪裁一尺的帛書,讓鴻雁寄到天上?這些都寫的是鴻雁,可是也都流露出文廷式對朝廷、對光緒皇帝的懷念。“遙想橫汾簫鼓,蘭菊尚芳馨”,“橫汾簫鼓”出自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文廷式用這個典故,隱含著與雁有關的信息。更妙的是後邊幾句:“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當年漢武帝坐樓船從中流渡過,有簫鼓歌舞,何其風光!現在光緒皇帝和西太後卻是倉皇逃難渡過汾河。這隻鴻雁當年有沒有看見漢武帝渡過汾河?如果見過,現在它再次看見光緒皇帝也渡過汾河,該有多少悲慨?還不隻這些。因為漢武帝的詩裏邊有“懷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意即蘭花有秀,菊花有芳,那個佳人是不能忘記的。漢武帝可以懷念李夫人一類的佳人,而光緒皇帝也有他思念的佳人。這個佳人是誰?就是被慈禧太後下令推入井中的珍妃。而珍妃又是文廷式看著長大的,文氏在廣州將軍長善幕府的時候,珍妃大概隻有四歲多。她叫誌銳大哥叫誌均二哥叫文廷式三哥。所以珍妃被害,文廷式是非常痛心的。又日落天寒,平沙列幕邊馬鳴”,詞從雁寫起,結尾又回到雁的身上。古人說“雁落平沙”,“平沙”是雁落之處。可是現在卻聽到戰馬的嘶鳴,看到數以萬計的帳幕列於平沙之上。杜甫詩曾雲:“平沙列萬幕”、“馬鳴風蕭蕭”,這實際上寫的是戰爭。綜上可見,這首詞既反映出當時八國聯軍對中國侵略的國勢,也寫出了文廷式對光緒皇帝的思念和對珍妃的哀悼,更寫出了詞人自己的飄零落拓之悲。委婉曲折地反映出世變的陰影,正是晚清史詞中優秀作品的一個共同的特征
注:本文對兩首詞的詮釋,大都引述自葉嘉瑩的演講記錄。








所有跟帖: 

待有空細讀。雙照樓詩詞還是很見功底的。 -Hope_Hope- 給 Hope_Hope 發送悄悄話 Hope_Hop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4/2013 postreply 13:34:18

真好,這麽詳細的解說 -淘金客- 給 淘金客 發送悄悄話 淘金客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4/2013 postreply 18:23:1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