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福還是咒?

民間俗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接自己去”。這是因為中國的兩大聖人,孔子和孟子去世時的虛齡分別是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孔聖人還說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話本意是勸人勤學,但到了七十歲就止住了,因為在當時七十歲已算高壽,再往上就更少了。

現代醫學發達,人活到七八十歲很常見,百歲老人也並非珍稀動物。但是,我在想,長壽真的是一種福氣嗎?

受惠於父母兩邊的家族,我應該是有一些長壽基因的。我的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都活到近九十歲。特別是我外婆的父親,我們小孩子尊稱 “阿祖”,活到近一百歲。我還記得阿祖高瘦的身材,穿一件長幾及地的藏青色呢子大衣,走起路來腰板挺得直直的。阿祖去世的時候,我還不到十歲,但是我想到世上從此再沒有這個人了,再也看不見他走在路上的身影了,就哭了,很傷心。一個表哥在靈堂那頭取笑我,問我得了阿祖什麽好處,要這麽動感情。我隻覺得流眼淚跟得好處完全沒有關係,但不知怎麽反駁他,隻是生氣他的打岔。一生氣,眼淚就沒有了;我就更恨那個表哥了,lol!

幾年前回鄉探親,看到祖上的老屋已被拆除翻蓋一新,爺爺奶奶原先住過和生活過的痕跡已被完全抹去。我站在新屋門楣下,無法邁步,眼淚嘩嘩流下來。“他們隻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裏,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我愛他們。” (見張愛玲《對照記》)祖輩們先我離去是自然規律,但每次想起還是讓我心痛難過。這樣想來,死亡固然是可怕的,但是未亡人麵對的哀痛和思念,也許還更摧人心智呢。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廣州起義前寫下了《與妻書》:“吾嚐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 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白話一下,大意如此:妻子你身體孱弱,恐怕承受不了我先你而去的悲痛,所以我寧願你先死,我來麵對失去你的悲哀。這位林覺民,最終把革命成仁放在兒女私情之前,舍身取義先去了,未能兌現當年許下的諾言,但的確是情話高手。

無獨有偶,我同意林覺民的看法:我寧願先死,不願做未亡人。

去年疫情肆虐時,人人自危,家家深居簡出,恨不能挖個洞與世隔絕。出於無奈,我們這幾家多年的好朋友轉到線上開網會聊天,互相打氣。有一個愛開玩笑的美國爸爸半認真地問,家裏誰是那個 “expendable”?  就是一旦有意外,可以棄車保帥的那個 “車”。他大大咧咧地分享他是他們家的 “expendable”;當時我們都被問得愣住了,不知怎麽回答。事後我跟先生宣布,我要做 “expendable”,他來做收拾殘局的帥;所以一定要我死了,他才可以死。先生哭笑不得,我是不是有點霸道到自私?lol!

看電影 《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精靈女 Arwen 為了 跟王者歸來的Aragorn 相守,選擇留在中土(Middle-earth),而不是跟隨其他精靈遠渡不死之地(Undying Lands)。她的父親警告她,如果留下來陪伴 Aragorn ,就必須要麵對他先她而逝的宿命,因為 Aragorn 壽數有限,而 Arwen 可以長生不老。電影裏用了前閃畫麵,來預示她在 Aragorn 死後必然麵臨的孤寂生活:泣對屍床上的 Aragorn,她悲痛欲絕,但愛人再也聽不到她的呼喚。於是,Arwen 放棄了世襲的精靈的長壽命運,寧願跟 Aragorn 白頭,一起終老。我理解 Arwen 的選擇。想象一下,曾經愛過的人都一一離去,隻剩自己孤獨地留在世上,陰陽兩隔,唯有記憶作伴,很難說是福。中國也不乏類似的例子,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算一個;詞人李清照,在夫婿趙明誠去世後,後半生顛沛流離,飽經人情冷暖和戰亂之苦。《聲聲慢》裏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詞句,正是她心境的真實寫照,怎一個孤獨淒涼了得!當代還有三毛,她在喪夫十二年後,不堪思念的折磨,也追隨亡夫而去。

曾經,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過一些耄耋之年的老人,頗有感慨。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事事要別人協助代勞,而日常的私密活動,洗澡如廁等等,不論護工如何體貼耐心,每一次都是對個人尊嚴的嚴峻挑戰。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太可悲太累贅,不要也罷。

前一陣看到文學城一位博主的博文,上麵提到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句名言,“Everybody wants to go to heaven, but no one wants to die first.”  那麽,我的兩個願望都正好與其相反。我願意先死,而且我也不想上天堂。我覺得天堂肯定無聊至極,不信的話看看希臘神話眾神就知道了。這些神們,動輒跑到凡間與民女戀愛,生下眾多半人半神的 demigods,所謂英雄 heros;然後唯恐天下不亂地輔佐這些英雄,策劃發動大小戰爭,不攪個天翻地覆不罷休,歸根到底都是因為閑得慌鬧的。再說了,在天堂裏跟這些為神不尊的神們為鄰,吵也吵死了,煩也煩死了。還是陶淵明看得透徹,“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深得我心。

周末去果園摘蘋果,好一個碩果累累的金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