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歲月----工農兵學員生活回憶---(158)

本文內容已被 [ 清衣江 ] 在 2021-10-11 08:38:5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58)

 

照片為西南師院校園及北碚城區的照片   攝影:清衣江      

此文為原創

 要是沒有曹禺,茅盾,巴金,郭沫若。蕭紅,丁玲和錢鍾書等作家的作品,20世紀的中國文學會更加匱乏。除了他們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外,而且還促進了一種意識的形成,這些作家的作品在1949年鼓舞民眾推翻了國民黨的統治。

 

這些以及其他中國作家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借用西方文學形式創作的民國文學早期作品,可以說這些作品總能讓那些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的人為之著迷。在寫作手法上,在觀點上,在題材上,就在編輯形式上,都比以前的舊小說進步得太多了。

 

不過,如果把這些作家的作品當成中國最傑出作家的作品譯介,或是將這些作家作品當作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頂峰介紹給英語讀者,那我們就不要指望這些讀者會成為回頭客了。英語讀者總是希望以後能夠逐漸把中國新興作家和反映了中國真實情況的新興文學作品經常多為介紹給他們。

 

提供給英語讀者不合適的,或者說不和他們口味的中國文學的英譯作品很可能就是英語讀者對中國文學作品的大量需求遲遲沒有出現的原因。如果對於中國文學作品的推薦不當,非但起不到引起英語讀者閱讀興趣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讓他們對中國文學作品有心生厭倦的感覺,使他們再也不想閱讀其他的中國文學作品了。

 

如果傳統的英美漢學家會去選擇英譯一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或者選擇英譯一部長篇小說,或者英譯中國的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如果這些中國文學作品在寫作語言方麵是精練的文字,對人性或人類社會有深刻的見解,小說情節有奇妙構思。不是單純的模仿,不是一些文學風格把握拙劣的文字,那麽,這些英語讀者就會有樂趣去體驗一下中國20世紀文學作品了。

 

他們就會對英美漢學家們英譯出版的這樣的當代中國文學作品感興趣,或是有的英語讀者就不會迫於中國文學課程必讀書目的壓力反而高興地去進一步閱讀這些令他們感興趣的中國文學作品了。

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國“五四”運動特殊含義,研究20世紀上半葉中國現狀的讀者而言,他們都應該好好讀一讀魯迅的《呐喊》和《彷徨》中收錄的他的短篇小說,理由不勝枚舉-----這些短篇小說對中國20年代的年輕讀者產生過巨大影響;對於改變中國人的民族和文化意識起到了曆史作用;

 

的確,即使之前有人曾抱有魯迅可能也顯得與偉大作家的地位相差甚遠的這樣一種誤解,然而讀過他大部分作品的人覺得他實至名歸。他的價值之所以會被如此不公地貶低,主要是因為他早期的短篇小說被選來代表他的全部作品,因此,留給英語讀者最早的魯迅印象是不真實的。

 

魯迅到底是不是一位令人驚歎的小說家呢?這要閱讀他的大部分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之後才能得出正確結論----魯迅肯定無疑的是一位令人驚歎的小說家。想要把魯迅這兩部集子《呐喊》和《彷徨》讀懂還真不容易。這些短篇大多采用19世紀末的象征寫作手法和貫穿著陰鬱情緒,讀後會令讀者壓抑沮喪;

 

而且魯迅試圖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現出多個人物,使得讀者很難跟得上他的創作思路。這些短篇中有些讀起來比較輕鬆,但是卻不容易翻譯出其中的幽默。可是,對那些致力於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人,他們隻是對20世紀的中國文學作品感興趣,想要在魯迅最早選集中的至少某些短篇故事中找到可圈可點的地方,這是不太容易的。

 

自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開始尋求更多的國外讀者,所以作家會把目光從國內讀者轉到國外讀者身上,這不是一種好現象。最能引起國外讀者強烈反響的作品,往往正是那些明確為中國讀者而寫的作品。

 

因此,國外的漢學家懇求中國的作家朋友們,寫作的時候千萬不要總想著國外讀者。如何為他們而寫作,如何將自己的作品推向世界。這絕不是一種好的苗頭。一個中國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在英譯國家中引起極大的影響,那嗎他的作品差不多都是針對中國問題和中國讀者的,風格言簡意賅,氣勢磅礴,頗具中國特色,幾乎沒有受到外國模式的影響。而且還能過翻譯這一關。

 

所以,中國作家們千萬不要專門為那些西方讀者寫作,而要為你們自己國家的讀者寫作,為無知的英語讀者挑選中國文學作品的工作就交給英美漢學家吧(對中國文學作品的選擇標準在中國讀者們看來很有可能非常荒唐可笑的)。

 

沒有幾個英語作家會因為擔心自己在中國的名聲怎樣而睡不著覺,這一點似乎值得中國作家們好好學習。對於外國文學,可以任意借鑒,但借鑒的內容一定要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盲目模仿外國文學作品的模式不大可能獲得國外讀者的認可。隻有被你自己國家讀者叫好的作品才有可能經過翻譯而在另一文化中存在下去。

 

我在文革時到農村插隊落戶當知青的時候,我很渴望閱讀蘇聯文學書籍,蕭洛霍夫著名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和《被開墾的處女地》是兩部悲劇史詩式的小說,也都是有意識地去表現現代主義潮流的對立性與一致性。又我那時有崇拜革命英雄的情節,這點很容易被人誤解為有英雄主義的傾向。

 

我在世界觀待轉換前(一九七一年前),文學上是接受俄羅斯文學,喜歡普希金,高爾基,萊蒙托夫,契訶夫,果戈裏,綏拉菲摩維支,蕭洛霍夫的。我之所以會接近俄羅斯文學,重要的原因是在文革早期停課搞運動時期我夥同我班成立造反派組織‘井岡山戰鬥隊’的幾位同學一道從學校查封了的圖書館裏偷偷取出了很多蘇俄著名小說來閱讀,而此後就喜歡上了俄羅斯文學。近來蕭洛霍夫的小說在俄羅斯給予了新的評價,他的幾部經典小說中提煉出了俄羅斯的新思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