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歲月----工農兵學員生活回憶---(150)

本文內容已被 [ 清衣江 ] 在 2021-08-15 07:38:3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50)

 

照片為西南師院校園及北碚城區的照片   攝影:清衣江

中國的網絡文學,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曆史了。一般人的見解,認為網絡文學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的30年內的這段所謂的“文學創作艱苦“  的歲月中,中國仍誕生了很多佳作。對這些作品產生背景稍有了解的人能夠體會到:孫犁筆下河北的田園風光和趙樹理後期崇高題材的小說是“飽含心酸”的。我們還可以領略一下1956年“毒草”小說的創作勇氣。

 

但是對於那些渴望品嚐西方文學大餐卻一無所知的讀者,我們能指望他們和我們有相同的興趣嗎?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除了孫犁和方紀的一小部分作品之外,英美的漢學家們不會選擇太多這一時期的作品去吸引外國讀者。

 

有些西方讀者想知道中國在20世紀五十年代之後到底發生過些什麽,至於中國小說是否符合他們一貫的文學標準並不太在意。如果英美漢學家要為這一類讀者編一部中國文學選集,就可以把網撒得更廣一點,索性直接選編70年代末期的一些“傷痕”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雖然不太成熟,卻很有政治意義。

 

剛剛過去的十年中,可以拿來吸引英語讀者的文學作品還要更多一些,比如說趙振開(筆名北島)的佳作《波動》,阿城的《棋王》,楊絳無與倫比但卻極其低調的《幹校六記》,張辛欣的數部短篇小說,戴厚英的《人啊,人!》和張潔的《方舟》等等。英語讀者有可能會被這些作品打動,覺得他們值得一讀。這些作品都是無可挑剔的。

 

如果英美漢學家能夠嫻熟地翻譯並巧妙地推廣這些小說和回憶性作品,而且不言過其實地稱其為巨著,它們可能促使興趣廣泛的英語讀者去看看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而且贏得一批有眼光的讀者。以上英美漢學家推薦的這些作品,代表性還遠遠不夠。如果我們尋找文學作品是為了文獻史實的記載,這份書單可能會開得很不一樣。隻有當英語讀者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產生興趣,並且越來越濃厚,他們才有可能賣力了解他們並不習慣的西方文學傳統。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文學創作經曆了從“傷痕文學”到“網絡小說”的四十年。中國的文學創作隨社會變遷而經曆了斑斕起伏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中國文學發展的四十年可以分為前後兩期。第一時期自1977年第11期《人民文學》的“短篇小說特輯”頭條位置刊載了劉心武的《班主任》。1978年,如盧新華的《傷痕》、張賢亮的《靈與肉》等,述說了一代中國知識分子中的一些人對文革的痛苦回憶文章,文學史上稱之為“傷痕文學”,而《班主任》被視為“開山之作”。

 

“傷痕文學”之後,改革題材作品大量湧現,從張潔的《沉重的翅膀》到柯雲路的《新星》,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新星》以反映現實問題、直麵社會矛盾的先鋒文學形象問世,其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當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和收視率。

 

1986年,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將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交織在一起,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曆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這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不僅贏得文學界的認可,更在讀者中引發強烈共鳴,成為當年的一鳴驚人的“爆款”作品。

 

1985年,莫言在《中國作家》發表了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用瑰麗奇譎的想象為新時期文學添加了精彩的一筆,也擴展了新時期小說的創作空間。莫言一舉成名,27年後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原因是其作品的“魔幻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曆史與當代社會”。

 

文革結束後的“傷痕文學”更多是表達思想、看法、觀點,而不是真正在文學本體上進行深入挖掘。事實上,當文學不斷進展,進而要求創作真正回到文學本體時,光是表達對社會生活的看法已遠遠不夠,“傷痕文學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然就消融了”。

 

改開後中國文學發展四十年的第二時期是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互聯網的出現至今。 改革給中國人帶來的,不僅是物質生活上的富足,還有個體思想和生活空間的擴大。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隨著中國經濟高速度地發展和社會的變革,文學城,《新浪》,《*****》,《晉江文學城》,《穀歌博客》,《穀歌的電子書架》,《亞馬遜電子書架》,《PressReader》等網站紛紛問世,並迅速成為文學創作成長的沃土。

 

在“文學城”網站的《海外原創》論壇集合了一大批從國內來國外留學的網絡小說寫手。他們在國內日益興旺發達的這樣不平凡的時期到海外來留學,想來都各自是有一番抱負,一番決心的。他們所希望的就是努力把自己抱負實現,自己的寫作決心堅持到底,把自己的寫作水平提高。

 

海外原創論壇網絡寫手的文學活動期是從國外大學當學生生活時起,那時候他們大都以國外的自然風光與自己的人生的曲折故事作為題材的。這時期他們所寫作的東西大概是以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或回憶錄的形式來發表的,他們艱苦的寫作也獲得相應的豐碩回報,上乘的作品不斷從他們筆端下流出,使文學城的《海外原創》論壇栩栩生輝,知名度大幅攀升,聲名大振而聞名於海內外。

 

生活跟寫作有密切關係,但也有人認為年齡跟寫作也有影響,我的感覺不是這樣的,恐怕年齡跟詩作有影響罷。一切文學藝術都離不開生活,小說,詩歌當然不能有所例外。情感或者說是寫作靈感最為重要。一旦,寫作的興致來時,海外原創壇的網絡寫手就能在這樣最佳的狀態下寫出好的作品來。

原創的一些網絡寫手有時寫作的情興來時一部佳作立即揮成,寫作靈感或情感來時覺得頭腦發熱,異常興奮的時候也有,有時雖有情興,而擱了數年數月嘔心瀝血方始長篇小說寫成的也有,大概立即揮成的東西是比較動人的,而後來方始寫成的偏於技巧,可讀性強的作品也不少。

 

自文學城海外原創論壇誕生以來從這裏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作家,他們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小說,有的還被改編成電影,或者電視連續劇搬上了銀幕,這是十分令人感到可喜可賀的事情。

 

“傷痕文學”之後,改革題材作品大量湧現,從張潔的《沉重的翅膀》到柯雲路的《新星》,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新星》以反映現實問題、直麵社會矛盾的先鋒文學形象問世,其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當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和收視率。

  

中國文學日益向文學本體回歸,更加偏向純文學方向。更注重創作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寫實的作品。這是值得文學愛好者欣喜的一件大好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