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歲月----工農兵學員生活回憶---(144)

本文內容已被 [ 清衣江 ] 在 2021-06-28 15:17:3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44)

 

照片為西南師院校園及北碚城區的照片   攝影:清衣江

譯詩的語言恐怕是最難的,不管有韻腳無韻腳,韻律的推敲總應該放在第一位.和諧,是詩的語言的生命。這最近對於國外的漢學家,特別是英美的漢學家突然感到很大的興趣,正在搜集英國漢學家大衛·霍克斯(David Hawes 1923--2009)的材料,想寫篇有關於他的東西。

 

我們誰都知道霍克斯是一位很著名的英國漢學家,霍克斯一生翻譯了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主要譯作包括《紅樓夢》(前三卷,80回)(The Story of the Stone,1973-1980)。此後,他的女婿漢學家約翰·閔福德(John Minford)繼霍克思翻譯了《紅樓夢》的後四十回,分兩卷出版。霍克斯傾盡十餘年時間研究翻譯《紅樓夢》,是中國之外最著名的紅學家之一。

對於當代西方讀者來說,閱讀所有的中國古典小說都會麵臨一些問題如:完全·陌生的社會,曆史及宗教背景;超自然元素與現實敘述的並置;令人迷惑的姓名,名號等等。霍克斯通過極好的的譯本前言和附錄為讀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掃平了閱讀障礙。霍克斯的《紅樓夢》英譯本被公認為目前最優秀的文學譯本。在國外學術刊物《紅樓夢》研究新期刊發刊時,他成為第一位受邀撰稿的外國漢學家。
主要學術著作包括:
  

《楚辭》(The Songs of the South,1959,修訂版1985)

  《杜甫入門》(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散文體詳注本,1967)

  《柳毅傳書》(Liu Yi and the Dragon Princess,2001)

  

  Classical, Modern and Humane: Essays in Chinese Literature (1989)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Translator’s Notebooks(2000)

 

可見他漢語功底之深厚在他英譯中國古典文學的名著《紅樓夢》中就充分地展現了出來。甚至連翻譯家楊憲益的英裔夫人翻譯家戴乃迭都稱讚霍克斯英譯的《紅樓夢》可謂本世紀最優秀的譯作之一,其他任何一部作品都沒有像它那樣對中國文明作如此詳盡的敘述。

 

 

霍克斯是英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及詩歌成就最高的英國漢學家。他一生致力於研究,翻譯和教授中國古典文學。他學慣中西,將漢學研究與翻譯實踐緊密結合,是典型的學者型翻譯家。

 

 

他將中國古典文學《楚辭》(包括離騷),《杜詩》,《紅樓夢》,《元曲》,李煜詩選《鳥夜啼(二)》(“Crows Cry in the Nights”,N02),《虞美人》(“To the Tune of The Beauteous lady Yu”)和《浪淘沙(一)(二)》(“To the Tune of Waves Scour the Sands”,No.1 &2),

 

 

李賀《神仙曲》(“Ballad of the Immortal”)和《神旋》(“Magic Strings”),阮籍《吟懷詩七十二》(“Poems of My Heart:72”),韋莊《歸國遙》(“To the Tune of Kuei Kuo Yao”),曹雪芹詩《紅梅花》(”On a Branch of Red Plum Flower”)等等一係列中國古典文學及其詩歌的宏大著作譯成英文。

 

 

 

霍克斯英譯中國古典文學的規模之宏大已經相當地足以驚人,而在中國各個時代的名著及其詩歌,他都能用自己道地的英語依作家的氣質不同而譯得不同,有的偏於詩的,有的偏於散文的。有的偏於古文的,他的譯文流暢,絕不顯得凝滯,呆板,譯文的局勢便能得到充分地展開,收放自如。全盤局勢不流於散慢,則不傷於瑣碎,他的譯文也一定是扼要的。

 

 

中國古典文學和詩歌都虧他英譯得那樣的透辟,譯得那樣自然。他那一支令人羨慕的譯筆,自由自在地,譯去譯來,時而渾厚,時而細膩,時而浩浩蕩蕩,時而曲曲折折。

 

 

 

霍克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涉及的另一大領域是中國元曲,他在一次演講中曾提及元代戲劇《西廂記》二本“崔鶯鶯夜聽琴雜劇“第五折【禿廝兒】,【聖藥王】和【麻郎兒】三段曲文。他還翻譯了明代湯顯祖《牡丹亭》第十八出【診崇】中貼旦的幾句話“夢去知他實實誰?病來隻送的個虛虛的你。做行雲先渴倒在巫陽會!”

 

霍克斯 早年生活:

霍克斯1923年7月6日出生於英國倫敦。在東倫敦長大。1942年,他作為基督教堂的學生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拉丁語和希臘經典語言和古典文學。入學一年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了高峰期,霍克斯被征召入伍。因體檢沒過關而免上戰場。應戰時之需,他由拉丁和希臘文專業改學日文,並一度出任英軍日語教師,戰後因對日語沒有興趣,轉而研究中國文學。從此開啟了他與中國文學的淵源。

 

 

1945年霍克斯就讀於牛津大學漢學係,師從前倫敦傳教士休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以《尚書》《易經》以及《論語》等中國先秦典籍和背誦為主,唐代之後的文學作品都未有涉及。三年後獲得牛津大學漢學學士學位。

 

 

1948年從牛津畢業後來到北京大學中文係留學。在北大,也聽過俞平伯的杜甫講座,但沒有意識到他是紅學家。他一口浙江方言,我不大聽得明白。”還聽過北京大學教授遊國恩教授的《楚辭》。但霍克斯對這位老師不甚滿意。

 

 

1950年,霍克斯的未婚妻瓊(JEAN)前往北京與他相聚,兩人經過與當地警察局的長期談判,於1950年4月結婚。幾個月內,霍克斯的妻子懷孕了, 1951年,由於朝鮮戰爭,他和妻子瓊(JEAN)被校方強烈建議回國,之後,再也沒有踏上中國這片土地。

 

 

此外霍克斯關於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得到西方世界的漢學家的高度評價的,他涉獵廣泛,有零散譯作,1969年,在《亞洲專刊》上發表整理後的英國漢學家韋利譯作其中包括他所譯《祖堂集》中的一段白話故事的英譯文。在他女婿約翰·閔福德(John Minford)翻譯的《鹿鼎記》試行版(兩回)的譯文,其中第一回《縱橫勾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由霍克斯翻譯,但這些譯作對於霍克斯的漢學研學生涯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霍克斯於1984年正式從漢學學術研究中退休,隨妻子移居威爾士,將4500冊中文藏書捐贈給威爾士國家圖書館。他和他的妻子種植了一個大花園,養了山羊,而此時霍克斯則把個人研究的重點放在宗教史上。

2009年7月31日,霍克斯在牛津大學靜靜去世,身邊家人圍繞,享年86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zUJAbkePc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