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歲月----工農兵學員生活回憶---(142)

本文內容已被 [ 清衣江 ] 在 2021-06-06 20:34:1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42)

 

照片為西南師院校園及北碚城區的照片   攝影:清衣江

 

李老師把加拿大作家瑪麗·奧斯汀在她書中引用的某位美國著名的漢學家翻譯毛的《沁園春·》的這首詩詞的英譯文寫在黑板之後,同時也把國內某位著名的翻譯家在雜誌上發表過的毛詩詞《沁園春·》的英譯文寫在黑板上,把兩篇英譯文對照起來講解,嚐試著讓同學們來評判這兩篇英譯文的優劣

 

古時的聖賢說他遇著諸葛孔明如魚得水,而我們則以之得到李老師講授的“對中國詩歌英譯的見解”評論之異同專題課的兩相比較法來表示這一比喻,在當時的感覺上,正好借著這堂評論這兩篇英譯文之優劣的課來加深同學們關於中國詩歌英譯的一些正確的理解

 

李老師針對中國詩歌英譯,他發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時,說,當今國內從事英譯漢的學者之多有如過江之卿,多如牛毛一般的多,但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常采用的一種典型的由中文思維導致的中式英語的詩歌譯法,我一直是不大喜歡的,--------這就是為什麽近年也未見得會有多少外國讀者喜歡閱讀這些中式英語翻譯的中國詩歌的原因。

 

 

 

他表示如國際譯聯前副主席黃友義指出:“國際翻譯界有一個共識,即翻譯的任務應該是把外語翻譯成母語,如果試圖把母語翻譯成外語,那是一種錯誤的選擇。的確,隻要能把外語看懂,人們就不難在母語中找到恰當的詞句。一個人外語再好也好不過他的母語。因此,世界上大多數翻譯都是從事將外語翻譯成母語的工作。”中英異文異種也。便可以由此斷稱中英兩國不同文不同種。

 

當談到中國對外翻譯,向國外讀者譯介中國經典文學時,一位國外的著名的漢學家聲稱,-----把中國的經典文學由中國學者譯介給外國讀者是一項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工作,絕不是一項明智的翻譯選擇:

 

這就會幫助我們創造出許多新的中式英語。中式英語的譯文是那麽貧乏,不地道,甚至於那些用中式英語翻譯的中國經典文學的言語簡直沒有完全脫離所謂“不道地英語”的印象-------國外讀者沒有人會讀這些英文翻譯。自然,一切表現細膩的區分和複雜關係的形容詞,動詞,前置詞的微妙慣用法,幾乎沒有辦法表達出來。

 

漢語的思維,還緊緊束縛中國人的活的言語,使他們翻譯不出地道的英文。地道的英語翻譯的確可有助於讀者領會到許多流利的英語字眼,道地的句法,豐富的詞匯和細膩的精密的正確的英語表現。除非譯者母語是英語,並且是用英語思維的,否則他很難將中國詩歌翻譯成道地的英語。

 

因此,我們既然要向海外譯介中國的經典文學,我們對於翻譯,就不能夠不有所要求:用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地道的英語譯介。這就是需要采用正確而地道的英語翻譯中國經典文學之後再介紹給國外的讀者。

 

美國著名的漢學家,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中國文學選集)的編譯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1946--),和諾貝爾文學獎榮獲者莫言小說的翻譯者英國漢學家詹納(W.J.F Jenner1940---)等等名家翻譯中國經典文學的道地程度就不用說了。

 

其實,說到由中國政府資助並由中國譯者翻譯出版的英文版的“大中華文庫”係列叢書時,宇文所安曾說:“中國正在花錢把中文典籍翻譯成英語,但這項工作絕不可能奏效。沒有人會讀這些英文譯本。中國可以更明智地使用其資源。不管我的中文有多棒,我都絕不可能把英文作品翻譯成滿意的中文。譯者始終都應該把外語翻譯成自己的母語,絕不應該把母語翻譯成外語。”

 

但是,外國文學的中譯文之中,有誰讀到過任何一本由外國譯者從其母語翻譯成漢語的文學經典?就詩歌的翻譯而論,有誰讀到過任何一首由外國譯者從其母語翻譯成漢語的外國詩歌?

 

的確有許多中文詩歌由中國譯者或者英美譯者翻譯成英文,兩者之間的翻譯水平之高低優劣當下立等可判,除錢鍾書這樣的學者外,把英語當作第二語言的中國讀者一般很難辨其優劣,或者說很難體味英美譯者譯文之妙處。

 

英國著名漢學家,莫言小說的翻譯者詹納(Jenner)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如果譯者的母語是漢語,那麼他所麵臨的就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盡管不盡然):既能夠駕輕就熟地使用英語,又敏於捕捉英語的句子節奏和語略。一門語言,如果沒有從小就生活在其中,要想達到這種熟練程度是相當困難的,尤其在那些更為口語化的語略中更是這樣。

但是,用一門外語來生動表現以自己母語創作的文學作品這一根本性難題幾乎是難以逾越的。讓我們回到翻譯的一般問題上來。有些譯者試圖將自己的母語譯成後天習得的英文。如果一首中國詩同時由中國譯者和英美譯者來翻譯,除少數學貫中西的學者外,以英文作為自己第二語言的中國讀者很難辨別其優劣,或者很難體會英美譯者譯文之地地道道的妙處。

 

下麵我們將中外兩名譯者各自所翻譯的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雪》的英文譯本中把它們前麵的兩個五行的英譯文選用來說明這個問題。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一位中國譯者將這前五行詩翻譯為:

 

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
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
2)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
 

3) Behold! 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
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
And up and down the Yellow River, all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
 

4)Mountains like silver serpents dancing,
Highlands like waxy elephants advancing,
All try to match the sky in height.
 

5)Wait till the day is fine
And see the fair bask in sparkling sunshine,
What an enchanting sight!

 

某一位美國學者將這前五行詩翻譯為: 

 

All the country to the north

Is enclosed in a thousand li of ice

And ten thousand li of  a whirlwind snow.

 

To one side and the other of the Great  Wall

There reigns nothing  but a vast turmoil.

From the banks of the Yellow River,  both upstream and down,

No longer can one see the running water.

 

The mountain ranges are writhing silver serpents,

Like glittering  elephants the hillocks rise from the plains

And our height is the height of the skies.

 

In the bright weather

The earth is as  charming

As  a red—cheeked girl  in a garment of white.

 

且不說英詩本身的音韻節奏,單比較第一行中“ 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 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
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

 

和 “All the country to the north Is enclosed in a thousand li of ice And ten thousand li of a whirlwind snow.”

 

兩種譯法,中國讀者除了其字麵意義外,很難有什麽聯想,而一般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不會說“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 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 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

 

他們一定會說All the country to the north Is enclosed in a thousand li of ice Is enclosed in a thousand li of ice And ten thousand li of  a whirlwind snow.

 

或許中國譯者在這首詩裏選用的詞在語義層麵上沒有錯,但卻沒有轉達出一個清晰的意象。這行詩的譯文自始自終都有一些蹩腳的錯誤----采用中式英語來翻譯中文詩詞,而且都是因為拘泥於字麵意義結果造成了用不道地的英語來翻譯中文詩。

 

個人認為美國譯者版比中國譯者的版更接近文學語言,多用名詞和動名詞,多用描述性的語言,讀起來朗朗上口,美感和音樂感十足;而國內某譯者版幾乎每行都是一個小句,每行都有動詞,讀起來好像是幾個簡單句的拚湊,是直譯過來的,缺乏形象性。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某國內譯者將這後五行詩翻譯為:

 

5)Our mother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vie to pay her their duty.
6)But alas! Qin Huang and Han Wu
In culture not well bred,
And Tang Zong and Song Zu
In letters not wide read.
7)And Genghis Khan, proud son of Heaven for a day,
Knew only shooting eagles by bending his bows.
8)They have all passed away;
9)Brilliant heroes are those
Whom we will see today!

 

某一位美國學者將這後五行詩翻譯為: 

 

Such is  the attraction of her rivers and mountains

That innumerable heroes have striven in pursuit  of her charms.

The emperors Chi huang and Wou Ti were barely cultured,

The emperors Tai Tsoung  and Tsai Tsou lacked all finer feelings,

Genghis Khan only knew  how to bend his bow against the eagles.

All this belongs to the past------today for the first time  men of

sensibility  stand on this soil.

 

美國譯者在第一行詩裏采用一個英語慣用句型such-------that把兩句話的意思自然而恨道地串聯起來,其譯法明顯高於那位中國譯者的中式英語的譯法。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如此美妙的詩句。“紅”與“素”形成了鮮明色彩對照,竟把嚴冬雪天寫得如此令人陶醉,實在是令人讚歎。

 

且看美國譯者的譯文The earth is as  charming as  a red—cheeked girl  in a garment of white.將大自然的景色用擬人化的方法描寫出來了。紅妝素裹用a red—cheeked girl來形容,  分外妖嬈用“charming“一單詞來形容從而生動地將大自然嫵媚的情形描寫出來了。

 

 

由此可見中國譯者將中國詩歌翻譯成英語時,更多地是在淺表層次上考慮字詞的對等意義(實際上是中式英語上的對等。),以及英文行文的語言及語法規範,而母語是英語的英美翻譯家譯中國詩歌時,則會更多考慮其文學意義,曆史意義,聯想意義,甚至習慣語的意義,而他們的譯文包含有上述的這些文化因素,當然更迎合英美讀者的共鳴,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審美樂趣,獲得更多的審美快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