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智慧》

從《彷徨》、《呐喊》到《且介亭》、《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這樣的一集集、一冊冊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發現魯迅在文體的選擇上是很有講究的,是絕不會被收集到的材料所規囿的。
 
細察之下我們發現這其中大致地有這樣的一個規律,魯迅在“橫眉冷對千夫指”時所用的文體基本上是雜文,而在“俯首甘為孺子牛”時用的體裁則常常是小說。
 
魯迅在駁斥那些禦用文人的立場、觀點時常常用的是“匕首”般鋒利的雜文,嬉笑怒罵毫不留情;但他在揭露民間麻木的、愚昧的文化和習俗時卻采用影射、比喻等手法寫就的小說形式。
 
若要問為什麽?我看關鍵不在於有待解釋的問題的複雜性之顧慮上,而是出於文章所針對的對象心理承受能力和習慣的考慮
 
知書達理荒唐文人們,反映在心理承受能力上往往表現出比較敏感的一麵來,那麽通過“匕首”劇烈地突擊就可以讓他們容易感到痛、受到驚,讓其無以自愈、難以消受。
 
同樣麵對荒唐,長期被社會封建思想浸毒較深的一群如若用暴風驟雨似的雜文去說法,那麽在直麵揭露之下很難說被針對者不會有非理智的本能性反彈,甚至還極有可能再用“人血饅頭”來消災。這樣的文章非但不能達到喚醒民眾洗麵革新的目的,反而會起到積怨成仇的作用。
 
普通民眾有自己的喜聞樂見的交流方式,他們的轉變、提升需要用“春雨潤土細無聲”般的形式來潛移默化地浸沁。
 
戊戌六君子被殺時,圍著菜市口法場看斬的民眾都叫好不已,甚至還向六君子的屍身上扔白菜幫子,因為六君子倡導的改革並不會直接地為草根階層帶來看得見的物質利益,鮮血觸動不了他們。
 
愚昧不是通過曉義或針砭就可以泯滅的,因為愚昧就意味著膚淺的感性,用抽象理性的方式是很難去撼動的。曆史的教訓曆來就是如此地不斷地告著我們的,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即使是長衫換了洋裝。
 
橫眉用雜文,俯首寫小說。作為一名善戰的鬥士,魯迅在選擇對話的方式上也在用他特殊的方式向我們顯示著他過人的智慧。

所有跟帖: 

魯迅是至今中國最好的文學家,也是最深刻的文學家。 -- 給 立 發送悄悄話 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20/2020 postreply 23:45:40

時代促成的。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沙夫- 給 沙夫 發送悄悄話 沙夫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21/2020 postreply 02:28:4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