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和坦克

        1989年6月5日早晨,北京天安門附近的長安街上,一位男子孤身一人站在坦克前麵,用血肉之軀阻擋了整個坦克車隊的前進。這短暫的一幕,剛好被美聯社記者Jeff Widener看到。那一刻,他正從北京飯店的某個房間的窗口向外張望。來不及多想,他趕緊把望遠增倍鏡裝在相機的鏡頭上,緊接著連按了三次快門。89民運中最著名的照片《坦克人》就這樣誕生了。

        “天安門和坦克”這一組合因6.4成為敏感詞。用穀歌和百度搜一下會發現,穀歌給出的都是6.4前後,天安門附近的坦克和《坦克人》的圖片,而百度顯示的是曆年閱兵中,坦克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的場景。政府刻意回避89民運,幾位已故最高決策人的家人,也竭力甩鍋,為他們推卸6.4的罪責。國內網絡對89民運的全麵封殺,使得中國年輕的一代,對三十一年前發生的6.4知之甚微。

        縱觀曆史,動用坦克鎮壓民眾,6.4不是唯一的一次,但6.4中坦克直接碾壓民眾,實屬罕見。1932年,美國退役軍人在首都華盛頓聚集,要求補發一戰中的軍人津貼,示威活動持續了兩個月。最後,麥克阿瑟用坦克來鎮守街口,但坦克並沒有參與驅散民眾。1953年,東德工人罷工。駐守蘇軍直接動用坦克鎮壓,打死51人。在以往所有的類似事件中,唯有6.4的死亡人數不詳。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一枚文革像章上有天安門和坦克。由於6.4的緣故,我多少有點驚訝。有天安門的像章千千萬萬,有坦克的像章也不稀奇,但兩者皆而有之的卻很少見。這類像章大多出於軍隊,它表達了陸海空三軍對領袖的忠誠。“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黨指揮槍”,是中共奪取政權、鞏固政權的法寶。如果學運的組織者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見好就收,我想,6.4慘案也許是能避免的。

        89年,我在讀研,自然對學潮很關注。那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他任總書記時,平反了不少冤假錯案,深得民心。後來因老人政治,他被趕下台。出於對他遭遇的同情、對他清廉作風的崇敬,以及對當時腐敗、官倒的不滿,北京的學生在他去世當天就有集會和悼念活動。第二天4月16日,星期天,我們學校就有人組織起來,聲援北京的學生,南京的學潮從此也拉開了序幕。胡耀邦的去世,是點燃89民運的導火索。

        隨後的一星期,全國的學潮此起彼伏,並在胡耀邦追悼會舉行的4月22日達到高潮。接下來事態的發展,有幾個重要的日子值得一提。政府方麵,4.26社論,把學潮定性為動亂;5月20日,北京戒嚴。學生方麵,4月23日,學自聯成立;4月27日,開始要求與政府對話;5月13日,一百多名學生在廣場開始絕食。雙方在4月29日和5月18日進行了兩次公開對話;5月19日,趙紫陽去廣場看望絕食學生。

        李鵬宣布戒嚴的第二天,我乘火車去北京集訓。5月22日中午抵達北京,我就直奔天安門廣場。若大的廣場上,各色帳篷星羅棋布,裏麵住的大多是外地來京的學生。廣場上到處是垃圾,環境衛生極差。四周有不少大幅標語,我印象深刻的,是天安門城樓附近的橫幅“討李滿天下”。那天下午,天空灰蒙蒙的,遠處白底黑字的標語和近處的淩亂,使我感到十分壓抑。站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台階上,我仿佛麵對的是一幕塵封已久的曆史畫麵。 在廣場上,我還買了兩個紀念章,它們值得我永遠珍藏。

        由於時局動蕩,集訓草草收場,我於5月28日離京。上了火車,發現車廂裏空蕩蕩的,幾乎沒人。過了一陣子,來了一隊又一隊的學生,當時隻要有學生證,就可以上車。這些學生當中,有不少還戴著我們學校的校徽。他們都沒有行李,兩手空空,不知道他們來北京多少天了,吃住在哪裏。入夜,有些男生爬上行李架,躺在上麵睡覺。返校後的四天內,我參加了兩次遊行和一次集會。學運已持續了50天,政府與學自聯互不相讓,僵持著。 6.4慘案就發生在學運的第51天。

        回顧6.4,我想,如果鄧小平沒有誤判形勢,認為學潮是反黨、反社會主義,他就不會動用軍隊;如果李鵬真的襟懷坦白、袁木不那麽圓滑,與學生以誠相待、平等對話,就有可能共同商議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其他領導人也能和趙紫陽一樣去廣場看望學生,並且不要說:“我們來了,但太晚了”,廣場上的學生也許很快就會撤離;如果學潮的領導者能看清現實、提出切實可行的目標,並以同學們的生命安全為重,那麽,89民運就不會被推到萬複不劫的境地。

        6.4慘案發生後,民間要求為其平反的呼聲從未有間斷過。若有哪位領導人能尊重事實、順從民意,為6.4平反,我想,這足以留名青史。31年過去了,江澤民沒有做到,胡錦濤也沒有做到,習近平更不可能做到。但願在下一個30年,我們能見證這一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華盛頓廣場和坦克? -$$求職- 給 $$求職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6/2020 postreply 15:47: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