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兒快去洗澡啦,要不然爸爸會在你前麵睡掉的哦,那麽我們咩兒今晚可就沒有睡前故事了哦”媽媽笑著對正在亂塗亂畫的咩兒說到,順帶遞給了爸爸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神情有些疲憊的爸爸趕緊機靈地從沙發裏爬了起來,揉了揉有些惺忪的眼睛。
咩兒爸爸知道又是到了該準備睡前故事的時候了,想起以前給咩兒講故事的情景,爸爸不經笑意盎。
從一歲就開始給咩兒講故事,現在五歲的咩兒已經養成了歲前聽故事的習慣,不聽故事估計是不肯罷休了。
但同時咩兒也逐漸開始問東問西和反駁人了,這意味著咩兒開始形成自己的思維和人格了。
一直以來都是讀別人寫的故事,似乎傳輸的也是單一的思想觀念。
每次去書店給咩兒買故事書時,書架上最醒目的幾個大字總是“獲得XXX大獎”,就和成人書架充斥著成功學、為人學一樣,充滿了騷動與焦慮。
如果能告訴一個人怎麽成功、怎麽做人,也許這個世界會簡單很多,反過來看一個被成功和被做人的人,那麽還是他自己麽。
而且所謂獲獎的或者暢銷的兒童讀物幾乎都是西方人的思想,那麽日積月累之下,很難讓小孩的腦海裏還對傳統文化保留一定的空間。
咩兒爸爸的成長經曆告訴他,一旦孩子涉入社會的大染缸,就會開始分辨善惡美德,但也不可避免的會沾上各種不良的習慣和偏執。
孩子的這一經曆是無法直接省去的,而且隻有這樣的經曆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起完善的人格,也隻有在孩童思維初期形成的時候,建立起頑固的思想預留地,才能夠在麵對荒誕的世界時,不會選擇動搖與屈服。
怎樣才能讓咩兒構建出更加穩固的世界觀,同時還能保留文化的多樣性呢?
咩兒爸爸打算從今天起,來自己寫故事,將童話、成語、哲理和詩歌串在故事裏,慢慢地重複訴說,就像細心嗬護的麥田一樣,不求每一顆種子都茁壯成長,但秋天來了,總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