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胖那麽多,隻胖一點點

來源: 淡淡的日子 2020-04-29 06:33:3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598 bytes)

自從19歲跟先生認識以來,我就一直處於追趕狀態。沒人家聰明,人家學什麽一學就會,我要辛苦很長時間;沒人家長的帥,人家年輕時回頭率90%以上,我隻有眼巴巴看別人的份兒;沒人家人緣好,人家的朋友一抓一大把,我的朋友圈子小的可憐;沒人家會運動,人家運動起來動如脫兔,靜如處子,我運動起來有心無力。。。但是,老天爺永遠也不會殘忍到把一個人逼瘋,即便你啥啥都比不過人家,老天爺也總會給你一個聊以自慰的優勢。我的優勢就是怎麽吃也不胖。

 

    對於多年來一直在跟自己體重做鬥爭的先生來說,最大的仇敵並不是隱藏在他腰間的脂肪,而是他身邊那個總是吃吃喝喝,卻永遠也胖不起來的瘦子。有時到了晚上,先生會欣喜的發現我的肚子圓圓鼓鼓的漲起來了,他會不失時機的“提醒”我:“你最近可是胖了啊,看看這肚子上的肉。” 每到這樣的時候,我都不會著急證明自己,而是耐心的等到第二天早上用又恢複了扁平的小腹無聲的告訴他:“需要減肥的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我的體重多年來就像李敖寫的那首詩:“不愛那麽多(不胖那麽多),隻愛一點點(隻胖一點點),別人的愛情像海深(別人的體重似象沉),我的愛情淺(我的體重斂)。。。” 先生多年來想盡了辦法控製體重,鍛煉,吃減肥藥,不吃碳水化合物,幹脆不吃晚飯。。。但效果都不是十分明顯。即便是在一段時間裏減下來了,稍不注意就又長回去了。最近他的家庭醫生告訴他,由於他的血壓偏高,所以必須在現有的體重上減15磅。以前沒事還可以出門活蹦亂跳的運動都減不下來,現在天天宅在家裏要控製體重無異於mission impossible。所以他更加覺得我礙眼,時常自言自語:“為什麽?為什麽?”

 

    我也一直很奇怪為什麽自己怎麽吃都不胖,我也希望給那些翻我白眼的朋友們一個解釋,給看我不順眼的先生一個心理安慰。為什麽別人吃飽了還能再吃兩口,而我吃飽了不僅自己一口都吃不下去,看別人接著吃也會覺得反胃(經常被一起吃飯的朋友罵)?為什麽我睡前和早起的體重能相差四,五磅?為什麽我回國三個星期胡吃海塞攢起來的體重,回來不到兩個星期就全沒了?這些困擾我的問題終於在我看過一個BBC拍攝的紀錄片以後得到了解答。

 

    BBC在2009年由Emma Sutton執導拍攝了一部紀錄片《Why are thin people not fat》。在這部紀錄片裏,英國一家大學專門做了一項實驗,來研究瘦子是不是真的怎麽吃都不胖。他們征集了10名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性別的“瘦子”, 讓他們在四周時間裏,每日強迫性攝入5000大卡(是正常人的兩三倍)。也就是俗話說的暴飲暴食,而且還不可以做任何運動。10個年輕人一開始都表示:不就是吃嘛,反正每天吃很多,也吃不胖,這實驗沒什麽難度,還可以大快朵頤。聽聽,這得瑟的多招人恨呀!

 

但當他們看到自己一周要完成的食量之後,就嚇壞了。滿滿一桌高熱量的芝士、炸物、甜點、巧克力。。。看起來是很美味,但要都吃掉想想就膩得慌。5000卡路裏是什麽概念?成年人一天正常需要攝入的熱量隻為2000卡左右。一份肉醬意大利麵約500卡,相當於一天要吃10份。我看到這裏已經直接覺得惡心了。對我來說半碗拉麵是美味,一整碗就絕對是負擔。

 

實驗開始了,這群號稱吃不胖的“瘦子”為了完成每天的大卡定量,都在瘋狂的往肚子裏塞各種食物。一開始幾天還能正常的吃,後來就越來越處於崩潰的邊緣,有的誌願者直接就吃吐了。還有人在不斷抗議這種隻吃不動的實驗模式,但在抗議無效的情況下,隻好去找那些熱量高但不會撐的食物,比如巧克力。在生無可戀的情況下堅持了四周暴飲暴食之後,所有人都胖了。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光吃不胖的人。攝入過量的卡路裏 + 缺乏運動,是個人都會長胖。

 

    但是,雖然所有的誌願者都變胖了,但都沒有達到實驗要求的超重15%的標準,胖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人脂肪增加很厲害,有的人卻隻長體重,脂肪含量並沒有增加。有一位亞裔誌願者,他的體重增長了8%,而脂肪隻增長了2.4%,剩下的5.6%增長的都是肌肉,而且他的基礎代謝增長了30%。換句話說就是:別人節食,花錢去健身房累的死去活來不一定減肥成功,而他專揀熱量高的食物吃,不運動還輕鬆的長出了一身腱子肉。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天賦異稟”。研究結果表明:還真是。記錄片中,科學家Eric Ravussin博士解釋,在遠古時期,當饑荒來臨或者是長期捕不到獵物時,胖的人因為身上有脂肪可以消耗,會比瘦人更容易生存下去。最終,這些“胖祖先”就把“容易囤積脂肪”的基因遺傳給了後代,一代傳一代。。。但是,還有少部分“瘦祖先”頑強地活了下來,成為了如今“瘦子”的代表。在醫學上,這些所謂的“怎麽吃都吃不胖”的人還真來源於“命中注定”,因為部分肥胖與一種專門控製食欲的基因FTO基因有關。科學家們還專門針對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做過一項實驗:在那些吃飽的孩子們身邊放一些小餅幹,看看他們會有什麽反應。結果發現,有的孩子完全不受誘惑,會把小餅幹推開,繼續幹自己的事情。而有的孩子,會馬上開始吃餅幹。“吃飽了依然會吃”就是FTO基因在起作用,所以說一個人胃口大小以及對食物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而“愛吃”的人體重往往會比較難以控製。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這10個誌願者在結束實驗,回歸正常飲食後沒多久,就紛紛瘦回來了。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身體對體重的高低有自己的判斷。當你的身體認為之前的體重是合理的時候,會盡力保持在某一個數值左右。對於超重的人來說,事實剛好相反。紀錄片中,一個研究團隊先讓超重的實驗者通過饑餓療法減下來原來體重的10%。然後嚴格控製飲食,隻給剛剛好的熱量,希望他們保持身材。然而,核磁共振監測發現,這些超重者的大腦對於食物的反應顯示是“身體還處於半饑餓狀態”。科學家解釋說,因為這些人長期處於肥胖狀態,所以大腦和身體會認為原來的體重才是最正確的。這說明,一個人最終成為瘦子還是胖子,除了上麵說的基因外,還受大腦和身體的控製,而這種控製很大程度源於兒童時期養成的飲食習慣。也就是說一旦形成了某種飲食習慣,再加上基因的作用,要想改變體重是很難的。真的隻能說:這就是命。

 

    不過雖然現實很殘酷,但在紀錄片的最後,科學家還是端上了一碗“雞湯”:“雖然想要長期保持你顯著減肥後的體重,是非常困難的,但減下一點點體重,會讓你更健康,也更容易保持減肥的成果。”我得趕快把這碗“雞湯”給先生端過去,以免自己什麽時候被他剁吧剁吧的給燉了雞湯。

 

記錄片得鏈接在此,有興趣就自己看吧。

https://topdocumentaryfilms.com/why-are-thin-people-not-fat/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