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孤獨?孤獨這個詞在漢語字典裏的解釋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是一個人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的自我封閉,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之中。但我覺得這個解釋並不完全準確,因為很多時候一個人在社會中,在團體裏感到孤獨,並不是因為自身主觀的想脫離人群,也不是自己願意被大多數人分離,而是因為個體與團體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存在著無法逾越的鴻溝,正所謂是誌不同,道不合。當一個人的行為和理想不被他所處的社會或者團體認可時,他必定是孤獨的。
美學大家吳冠中是孤獨的,他的孤獨在於他終其一生探尋美學的新可能,他追求的是打破固有觀念的束縛,讓心靈自由。他說:“藝術家不應該被圈養,藝術應該放肆。”正是為了追求這種放肆,他下決心要做一個“中西合璧”式的藝術家。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風景油畫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吳冠中畢生對美學理論最大的貢獻就是他把藝術的標準認定為“我心”,不論東西,也無關古今。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超前的,哲學層麵也非常高的美學理論,高到與同時代的傳統美學大家們拉開了距離。正是這樣的距離,讓他發出了:“你走得越遠,(和別人)相隔就越遠”的無奈感歎。
五十年代的新中國,國人還意識不到形式美和構成美的重要性,當時的“社會主義寫實熱潮”讓一些所謂的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這樣的觀念主導了美學評判標準。但每個人的審美都不一樣,有的人就喜歡純正西方油畫,有的人就喜歡傳統山水,有的人就喜歡當代藝術,為什麽要強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藝術從來就不是淺顯而外在的,真正的藝術家要突破外在尋求內在,要以“我”為主導,要從心出發。所以吳冠中融匯中西,融匯古今,拋棄了看起來好像不一樣的外在,進而追求“美”的共通性。他認為隻要是美的事物不分中西都能感染人心,把他們融合在一起更是一種自然的表現。
吳冠中是我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同時也是國際上的知名畫家。他先後學藝於國立杭州藝專和法國高等美術學院,回國後曾任教中央美術學院、北京藝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係及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吳冠中之所以獲得盛名享譽世界藝壇,不僅是由於他曾經為中國的藝術教育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和貢獻,也不僅是由於他長期在逆境中始終堅持藝術耕耘七十餘年,更是由於他在中西方藝術結合中做出了獨創性的傑出成就。吳冠中兼於中西兩方深厚的學習,從而有更為廣闊的視野和見識,這是他融和中西藝術的基礎,也為他提出“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提供了理論基礎。
吳冠中發現西方繪畫看重視覺形象,而視覺的美感是畫麵主體。他重視西方的構圖、形體的拓展與緊縮、色彩的呼應和相互滲透。同時他也了解中國繪畫偏重情意,畫麵著力於意境的經營。他使西方現代繪畫與東方審美相互吸取、融和,繼承並發展,突破且創新,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畫風,也是為當時美學界所不接納的畫風。他是自由的,他也是孤獨的。孤獨於他而言,並不是自我放逐,而是比別人早動身了一步。但是這世界離不開這些勇敢的孤獨者,因為他們才是社會前進的動力。
如撲火的螢,乘風的浪,
一頭紮進美學懷抱的吳冠中,
沉醉不知歸路。
我最喜歡的吳冠中的代表作之一是巨幅油畫作品《周莊》。這幅油畫於2016年4月4日晚在保利香港2016年春拍“中國及亞洲現當代藝術”專場上,經過激烈競逐,最終以2.36億港元高價成交,不僅創造吳冠中本人作品的拍賣紀錄,同時也刷新中國現當代油畫世界拍賣紀錄。此作畫於1997年,尺寸為148x297cm,畫麵以黑、白、灰三種顏色為主,在點、線、麵的形式元素組成中,不僅看得到江南的小家碧玉,更看得到江南人的大氣,是藝術市場上所見最大尺幅的吳冠中佳構。
吳冠中《周莊》
吳冠中《雙燕》
吳冠中《魯迅故鄉》
吳冠中《獅子林》
吳冠中《網師園》
吳冠中《1974·長江萬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