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時,還是亭亭少女一枚,轉眼已過二十載,忘記了很多人很多事,始終縈繞在心頭,念念不忘的是家鄉的味道:肉夾饃,擀麵皮,鍋盔辣子,漿水魚魚,涼皮米皮,各種麵.......每次回到古城,是一定要把記憶中的美食再吃一遍,好好慰藉一下自己思鄉的胃。
我的家鄉以麵食名聞天下。臊子麵,biang(二聲)biang(二聲)麵、岐山麵、擺湯麵、蒜蘸麵、宮廷罐罐麵......光是麵大概就有五十多種。麵,一定要是手擀麵,要做到韌、勁道,沸水出鍋有光澤。通常是生麵做好,揉團,蒙上濕布放五六個小時後再擀,這樣麵有韌勁,易於擀薄切細。麵有寬有細,寬如褲帶,如“褲帶麵”;細可如柳葉, 如“柳葉削筋麵”。 同一種風味的麵,由於省內各個地域的不同,味道也有著細微的差別,湯汁或重酸辣,或偏鮮香。
麵之翹楚,我當選岐山臊子麵。它的三千多年的悠久曆史和鑒證著風雲變幻的古城一樣,源遠流長。西周初年,岐山一帶渭水河畔常有蛟龍興風作浪,危害莊稼和百姓。一日,周文王率族人外出狩獵,遇到這隻蛟龍。在蛟龍正要發威之時,周文王一聲令下,萬箭齊飛,這隻幾千斤重的蛟龍從空中跌落。文王命部下把蛟龍剁成肉塊,做成臊子,調成蛟肉湯。又把煮好的麵條盛在碗裏,由文王親自掌勺舀湯。吃完麵又將湯倒回鍋裏,反複使用,這樣,萬餘人都嚐到了蛟龍肉。這便是流傳百世的“文王屠龍”。(資料來源於《岐山縣誌》)
說起臊子麵,那一定要提臊子湯。它是臊子麵的靈魂,由精挑細選出來的七分瘦,三分肥的豬肉切成拇指蓋大小均勻,煎炒之後加入醬油花椒辣椒粉,由適中講究的文火慢慢燉出濃濃的湯汁,濃厚而不油膩。再加入細長勁道,薄厚均勻的手擀麵,配以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紅色的胡蘿卜、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色香味俱全。臊子鮮香,紅油浮麵,湯味酸辣,筋韌爽口。
作為朝九晚五的一員,常常為下班後晚餐吃什麽而犯愁。也曾小試廚刀,無奈做出的麵與記憶中的味道相差甚遠。一方水土育一方美食。常常幻想著在漫天飛雪,寒冷的異鄉冬夜,如果能有一碗家鄉那熱氣騰騰,噴香撲鼻,酸辣滑勁的臊子麵,讓我呼嚕呼嚕地伏臉大嚼一番,怎是一個“爽”字了得!!!
曾經饞極一時,學了網上用微波爐五分鍾做涼皮,嚴格按照食譜上的水麵比例步驟時間,伴隨著“叮”一聲響出爐的是一張。。。麵餅,急中生智,加點青紅椒豆芽肉絲,涼皮變成了一盤美味的時令菜蔬炒餅。吃遍了家周圍的餐館,中式,越式,西式,始終最愛家鄉的味道。
鄉情,你俘獲的不止是我的赤子之心,更是我滿懷眷戀的胃。
臘汁肉夾饃
Biang biang mian
西岐臊子麵
(圖片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