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這是吳秀波主演的電視局《大軍師司馬懿》中反複提到的一句話。

 

我搜了一下,“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其奈公何!” 是古詩, 是借著古老的渡河故事寫下的一首狂放而怫鬱的悲歌。 詩中描述一狂夫不顧河水洶湧隻身過河,他的妻子在後邊呼喊著“不要渡河”,卻不能阻止, 狂夫終墜河溺水而死。

 

崔豹古今注》記載,一天早晨漢朝樂浪郡朝鮮縣津卒霍裏子高去撐船擺渡,見到了這個場景。 這位妻子在岸邊高歌,其聲淒愴,曲終亦投河而死。

   

子高回到家,把那歌聲向妻子麗玉作了描繪,麗玉也甚為悲傷,於是彈拔箜篌把歌聲寫了下來,聽到的人莫不吞聲落淚。麗玉又把這個曲子傳給鄰居女兒麗容,其名即《箜篌引》。 箜篌(kong1 hou2)是古代一種弦樂器,形似今天的“豎琴”。 

 

箜篌引》之後被許多詩詞大家填詞。 李白,曹植,王維,王昌齡,李賀等等。

 

“公無渡河”表現了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全詩描寫生動,氣勢磅礴,體現了濃鬱的悲壯色彩。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讓人們唏噓, 因為這是一種不顧一切的獻身精神。沒有情懷的人是做不到的。  我立刻想到的就是清朝的百日維新六君子之一譚嗣同。 當時有人給他報信逃走,他卻選擇留下,以血來喚醒民眾, 慷慨就義。 六君子的另一個康有為匆匆逃走,結果他的胞弟被逮捕,被斬於北京菜市口的屠刀下。 後來有很多文獻描述康家弟弟在獄中是最怨天尤人的一個, 經常痛哭自己倒黴的命運。  

 

”我自橫刀向天笑“ 的譚嗣同是個標準的官二代。

 

我敬仰英雄的熱血;我也理解保存實力的重要。 我尊重每個人對生命的選擇,但每當讀李清照時,”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總是讓我唏噓。我想,人們所以崇拜英雄,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做不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吧。    

 

最後錄下李白的詞。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觸龍門。

波滔天,堯谘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

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