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起半邊天的女性
--讀獅子羔羊的《靜之若儀》
By 暖冬cool夏
認識獅子羔羊是通過網友Once-always, 在我們對她作品共同欣賞之餘,讓我也開始關注他的博客。記得初讀獅子羔羊的博客時,被他的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感動涕零,所以當後來看到他開始寫以母親為原型的長篇小說《靜之若儀》,就不自覺地跟讀了起來。又因為一句不經意間的替小說寫評論之托,斷斷續續地跟讀了三年。今日為了寫評論重又完整地補了一些課,發現為一部洋洋灑灑幾十萬字的作品寫評論絕非易事。就此寫上幾段,權當交差,如果失之偏駁,有不當之處,還敬請作者諒解。
小說《靜之若儀》以江南王姓家族為題材,講述他們家族在曆史長河中的命運,盛衰和沉浮。 主人公靜儀是這個大家庭中的小姐,從呱呱墜地之際便沒了父母,一直由兄嫂、姨媽扶養長大。大戶人家出身的靜儀受過良好教育,知書達理,顧大局,識大體,為人寬厚仁慈。新中國的到來把她從一個大小姐、一個大學生,改造成吃肥肉掄大錘的勞動人民、鍋爐工人。社會的磨難更是造就了她剛毅不屈的個性。為了家庭,為了生計,她犧牲自我,忍辱負重,在丈夫長期體弱多病休養在家的情況下,一個人扛起生活的重擔,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將三個孩子撫養成人。這樣一位與命運抗爭,自強不息的女性,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環境中有著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是一代婦女的寫照。而中華民族就是有千千萬萬個像靜儀這樣平凡又偉大的女性用不屈的脊梁撐起了一個家,一片天。
寫一個家庭離不開時代和社會背景。像很多長篇小說一樣,這部小說的另一個特點是把小家庭放入大時代中,通過家庭個人的命運和遭遇寫曆史變革變遷,以此來折射時代。小說的時間和地域跨度非常大, 靜儀八十多年的一生,中國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都在作者的小說範疇裏。從民國軍閥、抗日,鐵蹄下逃亡的百姓和血流成河的南京大屠殺, 到土改,大饑荒,合作社,文革等等,以及後來的國門開放,諸多重大曆史事件都一一在作者筆下鋪展開來。它是一本小說,更像一副恢宏的曆史畫卷,將斑駁的曆史呈現在讀者麵前。 小說中靜儀兒子正璿的出國留學、工作,更是把小說的地域性從中國南京拉到世界高科技中心矽穀,拉到美國北端的明尼阿波利斯,把海外華人生活的一麵也借機展現在讀者麵前。
就像作者在他自己博客裏所說的,為了寫好這本小說,為了書中的人物故事,為了再現真實的曆史,他做了大量的采訪錄音工作,打碎揉進各個熟悉不熟悉的人物故事, 同時做了大量的曆史資料研究和悉心查詢, 以求曆史的可靠性,人物的真實性和隨之而來作品的可讀性。 無論是江南習俗的描寫,童趣民俗,一張八分錢的郵票,五分錢的一顆糖, 采蓮藕,醃鹹菜, 還是後來作者描述的高考、簡略的大學生活, 古城南京,都讓我一個跟作者同時代、在江南長大又在南京生活過幾年的讀者有很強的帶入感,認同感和懷舊之情。
就整本小說而言,上半部的內容緊湊,圍繞著王家和靜儀這個主要人物展開,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貫穿其中的史實豐富,雖然個別地方大段的史料讓人有讀教科書之感。小說最後三十章的情節設計有待商榷,作者花在正璿這個人物故事的筆墨有點多,有喧兵奪主之嫌。正璿這個人物寫得真實可信,但是他的有些行為理念與傳統的中華文化道德規範有些出入,難免會遭到一些非議,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主題。但是,瑕不掩瑜,小說在沒有刻意渲染靜儀這個人物的前提下,以自然流暢的筆觸娓娓道來,把豐滿真實的靜儀推到讀者麵前,同時賦予了小說的曆史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是值得肯定和讚賞的。
英國作家毛姆在他的《月亮和六便士》說過這樣一句話: (寫作的) 獎賞在於寫作過程中的快樂,心靈的釋放,而不去追究褒貶,成功失敗與否。寫作是件苦差事,尤其在當今快餐文化時代,多媒體充斥市場,占據人們生活心靈空間。文學的作用似乎在走下坡路,讀者群在縮小,人心的躁動讓很多人不願意靜下心來讀小說,更不要提寫小說了。但是,還是有不少像獅子羔羊一樣的作者,傾心筆耕,孜孜不倦,樂在其中。 作者三年的持之以恒,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幾乎每星期雷打不動,連度假都不忘寫上幾筆,這樣的毅力和精神讓人欽佩。也正是這樣的堅持讓作者如願完成了他的"為難為之為,舉難舉之舉"。 在他高高舉起靜儀這個人物的同時,寄托的是對母親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用文字把母親的形象永久地雋刻起來,留傳於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