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的故事》

來源: 金熊 2019-04-19 06:53:0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61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金熊 ] 在 2020-12-22 18:40:3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慣性的故事》

 

慣性的故事從哪裏開始?回憶童年時,聽完兒童節目,有時忍不住寫篇短文,向電台投稿。那時正遇文革中晚期,家中藏書有被人告發的危險。母親將書籍用來燒飯。我從火爐邊悄悄的撿拾起了幾本,藏在角落裏,用雜物蓋上,乘大人不在時悄悄閱讀。《十萬個為什麽》、《天體、地球及生命的起源》、《紅旗飄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苦菜花》、《青春之歌》、《中國通史》、《三國演義》...所在的省是極左半工半讀全國典型,中學除學工、學農、學軍,圍湖造田勞動考勤外,沒有文化課、作業、考試要求,時間比較充裕。那幾本書先後讀了數遍。有時與同班好友劍挺同學(友情至今)平常寫寫雜文、出出黑板報,但總覺得不過癮,就計劃寫個大型的。當時同學們都很窮,我們甚至沒有錢買紙張和筆。無奈之下,想起了李家山上的野蓖麻。一塊在荒山中釆集了一些賣給當地街上收購站,獲得了一元幾角錢。這點錢當時屬於“大錢”,當天就用它買上了二支筆、一本信箋和幾本新出版的小說作為創作前閱讀參考。接著開始構思、收集素材、整理起草。書名暫時取為《春天》。幾個月後,初步完成了故事的梗概和前二章草稿。

 

文革由於主要領導人的病逝而終。傳來中學生可以考大學消息,就放棄了寫作。當時教材大多為政治讀物或者過淺,就借了幾本文革前的舊課本,開始學習我和劍挺都準備考文科,但在一次數學比賽中名列前茅,比學校理科班學生們高一些。劍挺和幾位老師建議我不要弄文科。由於我對數理化和史地的興趣程度相當,也是無線電愛好者,就在高中最後一年上學期(當時高中二年)臨時從文科轉到理科。

 

由於從小學入學起,國家一直在鬧文革。高考中需要的內容基本上沒有學過,因而所謂複習高考都是初次接觸基本概念和做題。半年後,進入了高二下學期,已做完了從1952到1965年幾乎所有高考題,覺得不是太難,有些不過癮。一日,突發奇想,冒然向數學、物理老師提出了三大問題”,其中數學一題,物理一題,數學物理綜合一題。當時數學、物理老師都未能給出滿意的解答,頗有點失望,覺得很有上大學自己解決那三道題的必要,所以學習目標比較明確,動力也比較大。

 

現在回想起這三道題仍然是十分有趣的。

1)筆算sin(29');2)雙胞兄弟騎車與扛車問題:一個功能原理中的悖論;3)雙胞兄弟競跑問題一個運動中的時間與空間的悖論。

至今,這三道問題的解決情況是這樣:問題1)在大學一年級下學期用Taylor級數逼近方法得解決;問題3)在讀碩士研究生二年級時,建立了運動模型中的微分方程及其初值與邊界值條件,得到了完全解決;問題2)由於建立嚴格的數學模型相當困難,至今仍未解決。當時將這三道題寫到黑板報上,但被人稱為跑題。的確,這三題是比正規高考考題難得多,但在黑板報上登出,也算是一個自由表達的機會。在一些社會中,自由表達是很不容易的事。思考中的“跑題”,似乎也沒有影響現實中的“正題”。

 

高考的日子轉眼就到了。全校幾個畢業班的同學們在高考前一天坐遠郊的公交車來到省城附近的一個叫羅家鎮的地方。由於多年沒有全國性高考,十幾屆曆屆畢業生和應屆畢業生一齊上陣。剛下公交車,發現鎮上考生已經是人山人海。羅家鎮隻有一條主街,街上擠滿了數千人,人滿為患,那種場景與戰爭難民無異。我們小組十幾位同學被安排在一間約二十平方米大小、隻有一個窗戶、堆著雜物的房間。每人自帶的草席鋪滿了整個地麵,蚊帳根本無法掛起。當時正值江南酷暑,蚊蟲滿天飛舞,房間就是煉獄。漫長的晚上,幾乎不可能入睡,一夜如三秋兮。在羅家鎮的三個晚上,我和同學們絕太部分時間在街上遊蕩。吃飯也是個大問題。鎮上隻有二、三家小餐館,餐館門口等待買飯的考生象饑餓的螞蟻群,為食而無序地前湧。幾次剛買到一點吃的,離考試時間已經很近了,隻得急忙吃上幾口把碗丟下。我擔心遲到,每次都是半跑著去考場。每天早上和下午各考一場。考前的早餐、午餐幾乎沒有吃什麽東西(晚餐略好一點)。羅家鎮考區考場空間也非常緊張。小鎮上所有的中、小學和幼兒園都用上做考場。但是還是不夠,實在沒有辦法,最後將電影院當成考場使用。我由於過度饑餓、嚴重缺乏睡眠,幾次在不同的考試中打旽。幸虧監考老師每次都輕輕把我從嗑睡中喚醒,讓我能勉強考下去。考後與同學們討論,發現物理和化學各漏做了一小題。記得在做數學附加題時,咬牙做完第一小題,覺得第二、三小題也有思路,當時手有點發抖,視覺也有點模糊,徹底精疲力盡。盡管距交卷還有些時間,但實在是無法做下去,最後忍痛放棄了那二個小題,坐等交卷。後來有人告訴我,由於我們學校既沒有名氣,又沒有關係,被安排在最差的地方。的確這次考試是我少年時代在體質上和意誌力上的極限挑戰和考驗。

 

由於環境條件實在惡劣,考試的確沒有能充分發揮出真實水平,考後還鬧了幾天小孩子情緒。盡管如此,自己感覺數理化等各科考得還算勉強過得去。實際上,分數再高一些對後來的錄取也不會有實質性的影響。具有戲曲性的故事是:當年《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登的熱文《哥德巴赫猜想》將陳景潤和廈門大學在全國妙作得如日中天。在準備高考政治科目時,時事政治是必須的。班上訂了不少報紙,我幾乎每日必讀。哥德巴赫猜想和陳景潤的故事之魅力,迷醉了全國不少少年之心。我也是眾多著迷、冒然投考者之一。據說當時江西省有1700多名考生第一誌願填報廈大數學係,而本省僅正式招收2名新生。在羅家鎮這種處境和表現,能夠被錄取屬於意外和幸運。

 

在廈大學習期間,有機會聆聽陳景潤老師從科學院回母校講學,受益匪淺。大學入學後,對中學時構思的三個問題進行了反複思考,這也與後來的專業興趣及研究方向一致。對sin(29')的計算實際上要用是逼近論的經典方法。用數學模型來描述物理現象,然後用物理觀測數據來論證數學模型的正確性,是數學物理的重要思想。數年後,我在被稱為流體力學經典模型的Navier-Stokes方程方麵的論文和後來的博士論文都與數學物理建模和微分方程性質和算法有關。我建立的Timoshenko Beam的控製係統偏微分方程模型,至今一直有歐洲學者在完善及拓廣。著名德國數學家Werner Krabs對該模型的可控性作了進一步的論證,並收入了他在Spring-Verlag出版社出版的重要著作...這是後話。

 

多年前旅居北美學習、工作後,英語是主要語言,基本上沒有機會用中文書寫。中文語言、思維習慣自然受了些影響,甚至某些常用的字都一時無法寫出,隻有靠拚音或英語反過來查找。不過,近年來電腦、手機的發展,給書寫帶來了方便。近期代表性的文章有《精神亦是物質》,《論音樂與音樂比賽》,《克裏特島隨想》,《英國管與法國號遐思》,《論直覺與分析思維》,《張李之爭》,《錢老板與明愽士的故事》等。這些文章已在海外學者主辦的著名雜誌《華夏文摘》上正式刊出。《華夏》是網絡技術後的最早漢字雜誌。其它一些隨筆也在《文學城》發出。一些英文寫作如大型電影劇本《Man and Ox》(2013) 和發表處另敘。今後若有閑暇,會將所有文章翻譯成英漢雙語。現在這些發出的文章也可以在穀歌上直接檢索,但更多的還是草稿,臨時隨機記錄在日記本和手機的Notes上,待今後繼續思考完善。所有寫作統稱為《波士頓郊外的囈語》,這個名稱原自於在波士頓旅居的經曆。筆者常常去郊外瓦爾登湖(Walden Pont)湖畔野歺、靜坐,感悟於美國自然主義哲學家梭羅(David Henry Thoreau)一百年多前在湖邊的奇特經曆和瓦爾登湖美麗的景色,閉目沉思而囈語。

 

現在是過去的慣性性的延伸。今天在電腦、手機前的筆劃,是少年時代李家山上的釆野蓖麻子輔助創作、在黑板上用粉筆書寫的繼續。寫作是一種習慣,而該習慣原自於思維慣性。物體的慣性是宇宙規律,思維的慣性亦然。思想和表達自由,屬天賦人權,豈有被懷疑、駁奪之理?鬥轉星移不停,思憂思樂不息。人本該如此。

 

(選自金熊《郊外囈語集》。作者保留版權,但歡迎轉載。)

所有跟帖: 

作者後記:“物體慣性是自然規律,思維慣性不亦乎?” 物體與思維在慣性上的共性,是《精神亦是物質》一文的實例與佐證。 -金熊- 給 金熊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0/2019 postreply 02:00:1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