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朝廷有讓各路軍班師回南的意思,他就回來了。而且還挺積極的。他是第二個響應朝廷班師決策的,第一個是張俊。剩下的韓世忠等等比他堅守的時間長。被演繹成一日之內連下12道金牌是他孫子嶽珂的作品,依據的是<嶽侯傳>,但嶽侯傳裏說的是12道詔書,到嶽珂轉述時就成12道金牌了,而且還加上一日之內。想想就是不可能的,一天下12道詔書?詔書不是說下就下的,宋代是皇帝與士大夫(就是現在的國務院)共治天下,皇帝權力受很大限製。而且嶽珂一道詔書都沒搜集到,那15道催嶽飛出兵的可是每一道都搜集了,列在嶽珂的作品裏。嶽珂說他爺爺怎麽神奇的話我是不全信的。總有毛新宇的感腳。但是宋史嶽飛傳采取的基本上是嶽珂的說法。朱仙鎮大捷就更是子虛烏有了。想想就知道,500還是800嶽家軍,打敗10萬金軍騎兵?!這麽光輝的戰績別說中國史,世界戰爭史也是從沒出現過的,如果有的話當時一定會有記載的,嶽飛也會發捷報給朝廷,金國那邊也會有記錄,但這些都沒有,30多年以後突然出現了,在嶽珂的書裏。而且朱仙鎮是個沒有任何戰略意義的小鎮,兀術在那個地方囤10萬兵馬?腦子壞了。當時的朱仙鎮最多容納一萬人,現在都容不下10萬軍隊,因為還有馬,緇重等等很龐大的,不可能的。嶽飛的死也不是莫須有,而是有充足的罪名,審理很長時間。他是國務院副總理,同時兼任國防部副部長,另外還是公爵,這麽一個人沒罪名就殺了,怎麽可能呢。宋代是所有朝代裏法律最完備的。後人紀念嶽飛主要是紀念他象征的意義(而他象征的這些精神實際上也是強加在他身上的),和他本人沒什麽關係了。史學界其實一直就沒這麽看嶽飛,象鄧廣銘等等專門研究宋史的,一再強調民間傳說評書都是美化的,但曆史學家的聲音肯定是微弱的。呂思勉就更不拿嶽飛當回事了。他說嶽飛根本沒那麽神,劣跡斑斑,結果讓國民政府勒令閉嘴,當時正是抗戰時期。呂思勉還把政府給告到法庭了,結果官司還打贏了。
我采用的基本上是鄧廣銘的說法。拋開預設立場還有階級論,用一種'什麽都不知道'的眼光讀曆史,其實是很難的。
12道金牌是編出來的,宋史上記的是嶽飛自己回來的。他到了河南前線一看沒把握打贏,
所有跟帖:
• 王夫之有過類似論調,嶽飛正是因為不忠君才背禍。作為擁重兵的將領,鋒芒太露,幹預立儲是很難被君主容忍的 -伊梵- ♀ (0 bytes) () 04/11/2019 postreply 08:33:55
• 這人肯定特難共事。現代職場裏也特別多這種情況。他順著他那個邏輯覺得自己的那個是最對的, -晚妝- ♀ (672 bytes) () 04/11/2019 postreply 09:00:46
• 國人看嶽飛大概都是評書和戲曲,例如那12道金牌,再加上他的那首《滿江紅》。用毛新宇來比喻真是再貼切不過了^_^。 -蝸牛湖畔- ♀ (0 bytes) () 04/11/2019 postreply 09: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