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二姐從微信傳來一張照片,是一座透明樹脂玻璃的書本大小的紀念品,上麵有現任上海市長應勇簽名,赫然印著:祝百歲老人XXX生日快樂!還有一千元現金、大蛋糕做賀禮。給每個百歲老人賀歲,這也算是上海政府的德政吧。
得到這份禮物的主人是我的婆婆,今年一百歲了。
記得還是結婚前第一次去上海,婆婆在樓下廚房做飯時叫我,我以為有什麽事可以幫忙,就連忙應聲下去。結果是婆婆在炸豬排。
“你嚐一嚐,味道如何?”
我夾起一塊,哇!外焦裏嫩,油香撲鼻!連聲讚道:“好吃好吃”
婆婆見我貪婪的樣子,又夾起一塊:“再嚐一塊”。
以後,隻要我去上海,婆婆就炸豬排,總是先叫我到廚房”嚐一嚐‘,“再嚐一嚐”。我知道,這哪裏隻是“嚐一嚐’而已!
說句玩笑話吧:這豬排收了我的心!從那時起,我就認定,我有了一個善良的好婆婆。
平心而論,我絕對算不上好兒媳。從小嬌生慣養,驕縱任性慣了,加上大大咧咧,心直口快,就是和自己的母親也會有口角齟齬,出口傷人在所難免。想來一定對婆婆也有很多不妥當的言語行為。但是在我們相處的日日夜夜裏,好像因言語衝撞家事瑣碎引起的不快和糾紛一次也沒有發生過。也許有人說,你遠在哈爾濱,婆婆在上海,一南一北,各過各的,自然客客氣氣,相敬如賓。這話有些道理。但是也不完全如此。
1990-1992年,婆婆曾經來哈爾濱和我們小家庭同住。常言道,自己的牙還免不了咬到自己的舌頭。何況是婆媳住在一起,日日夜夜,怎麽免得了磕磕碰碰?但是,差不多兩年的時間,隨著這樣同一屋簷下的生活,我們非但沒有產生矛盾隔閡,還變得越來越親密。
能有這樣的局麵,多數歸功於婆婆。
那個時候,兒子剛上初中,正是最要緊的時期,早出晚歸。我又剛從大學調到另一個單位工作,新的崗位許多情況要熟悉,加上職業特點,常常出差,甚至周日也不能在家。婆婆的到來,真的幫了大忙。
見過有些老人,在女兒家會多幫點,因為女兒做家務,媽媽心疼;在兒子家就少幫點,因為兒媳做家務天經地義。可婆婆幫我成了“全天候”。
早晨她第一個起來為上早自習的孫子準備早餐,我常常還在睡懶覺,然後是我們夫妻的早餐,中午老公和兒子的中餐,等到晚上我回家,晚餐早已準備停當,飯後還常常會和我搶著刷碗。
僅僅是做飯嗎?
婆婆是個閑不住的老人,把我們的家當成自己的家嗬護。我們臥室的窗簾比較薄,她說透光不利於睡眠,就為我們換了厚實的絲絨的窗簾;我們的飯碗就那麽幾個,她覺得太少,就又去添置了大大小小的飯碗飯盆;沙發她給做了新的布套;孫子穿上了她新織的厚實的毛線褲;就連下樓去倒垃圾,到糧店買糧。。。。。。,這些原本該我們做的事情,她一點一點全承擔下來了。老公給她一些零花錢,讓她自由支配,她卻用來買油鹽醬醋,還認真地記賬,這幾頁紙如今成了反映當時物價的珍貴資料。
感動之餘我也真心慚愧,半開玩笑的說:“媽媽,你不能把所有事情都包下來啊,我要被人罵了”。
婆婆很不以為然:“反正我在家,能做一點就做一點,要不像個傻子幹呆著啊!”
要知道,那時候她已是七旬老人,呆著不是很正常嗎!如今我也快到這個古稀,才深知這個年紀做那麽多家務是多麽辛苦!
竭盡全力地幫忙子女的老人也有很多,可是幫著幫著有時難免越俎代庖,幹預了夫妻的生活,反而好心得不到好報。可婆婆不是這樣,她幫著我們這個三口之家做事,卻從來不插手我們夫妻之間的問題、我們家庭的問題。
“能做一點是一點”。婆婆這句話我印象太深。這麽多年她就是這樣為所有的兒女操持忙碌,無私奉獻,因而也贏得了小輩的尊重和愛戴。
婆婆還有一句話,使我難忘:”別人對我好,我要對他好;別人對我不好,我要對他更好。“
我始終認為,婆婆這樣的見識,這樣的胸懷,與她從小在教會學校所受的教育分不開。她領受上帝的話,是一點一滴都行出來的。
在哈爾濱的時候,周日她都會去教會。天氣好的時候,年逾古稀的婆婆甚至會走著去(真慚愧那時沒有陪她去過)。
年紀大了,舊時的回憶會常常縈繞腦海。每年我去上海,婆婆總是要重複1938年武漢大轟炸後,她如何懷揣教會的一張小紙條,辭別廢墟中的武漢老家,帶著小腳的母親,靠著沿途教會的接濟幫助,一路走到重慶去找公公。
這些年去上海,隻要有可能,我都要陪她去教會。新建的教堂很大,婆婆聽力不好,她坐在後麵,牧師在前麵講什麽,根本聽不清。但是她還是堅持去,坐在那裏,默默的。。。。
來到加拿大,我也常常講起婆婆的故事,講起一個篤信上帝的老人如何做如何行,如何得到上帝的祝福,成為一個樂享天年的長壽老人。如今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都知道我有一個好婆婆,一個如何歸信上帝、得享百歲的老人。
機票早已買好,行裝也打點妥帖,我們這就啟程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
擱筆,也希望得到網友們的祝福。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