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女王情史記(上)-伊麗莎白一世為何選擇終生不嫁(11)

來源: 南澗采萍 2019-03-14 05:40:0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5691 bytes)
日落西山仍?孑然一身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25歲登基,她執政的近45年被後人譽為英格蘭曆史上的黃金時代,可以說是英國文學文化文藝複新的開端,但伊麗莎白人生的最後幾年卻幾乎可以用“淒苦”兩個字來形容,她的身心都像熬幹了的油燈一樣慢慢熄滅。

她自己一日日地容顏逝去、年老體衰還在其次,最傷心的是她的身邊熟悉的人一個個離她而去,她登基時任命的樞密院大臣有三十幾人,這些人一直忠於她,而她也一直信任他們,所以一直沒有大的更動。而且老臣去世後即便留出空位她也很少重新委任新人接替,所以到了1600年前後樞密院就隻剩下十二位大臣了。

繼1588年伊麗莎白有緣無份的情人萊斯特伯爵去世後,1590年,伊麗莎白最信任的嬤嬤,82歲高齡的布蘭奇·帕蕾(Blanche Parry)也突然無疾而終。
 
伊麗莎白的終身嬤嬤布蘭奇·帕蕾

布蘭奇出身於都鐸王朝的故土威爾士的一個伯爵家庭,伊麗莎白出生那年,26歲的布蘭奇就跟隨她的姑姑進宮照顧小公主,此後她就沒再離開伊麗莎白。盡管少年時代伊麗莎白公主的主管嬤嬤是凱特·艾希莉(Kate Ashley),但伊麗莎白公主下獄倫敦塔時可以肯定布蘭奇也陪伴在公主身邊。

1565年艾希莉去世後,伊麗莎白將布蘭奇提升為女王寢宮首席仕女(Chief Gentlewoman of the Privy Chamber),不僅負責管理女王的私人信件、起居、衣櫃、珠寶等,還直接控製誰可以誰不可以覲見女王,甚至有兩年還是國璽掌管人。總而言之就是,凡是進入女王寢宮的文件書信、貢品錢財、衣飾寵物和戰報消息都由她經手轉呈。布蘭奇伺候伊麗莎白一輩子,終生未嫁。故此,1590年2月12日布蘭奇的去世,對於57歲的伊麗莎白來說就等於是失去自己的養母。伊麗莎白賜布蘭奇諡封女伯爵,將她風風光光地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聖瑪格麗特教堂裏的一個雪花大理石陵墓內。

而早在1578年,70歲的布蘭奇就為自己寫好了定好了一塊大理石墓碑並為自己寫好了墓碑詞。墓碑上雕刻著“童貞女王”伊麗莎白正襟危坐,而她自己手持一顆碩大的珍珠(象征童貞)跪在伊麗莎白的一側。墓碑詞:童貞女王身邊的童貞侍女(“With maiden Queen a maide did end my life")。從而將主仆二人的情誼永存天地間。
 
記錄主仆情深的墓碑

 
1598年,像慈父一般嗬護了伊麗莎白一生、為她的江山穩固嘔心瀝血的老臣塞索也去世了,而1601年2月伊麗莎白又在形勢逼迫下無奈將寵臣埃塞克斯伯爵德佛魯以叛逆罪斬首。

就這樣伊麗莎白的至愛親朋一個個地離她而去,伊麗莎白的心情變得越來越壞,健康狀況也明顯惡化,尤其是她的情緒狀態,每日發作性憤懣,已經無法在懷特霍爾宮(Whitehall)上朝理事,於是決定在1603年1月將寢宮遷到裏奇滿宮(Richmond Palace),因為在這裏至少比較私密,她可以躲過一雙雙窺探的眼睛,不用擔心自己的老態龍鍾會“丟人現眼”。

繼承人問題
 
伊麗莎白在裏奇滿宮裏的最後幾個月時間,身邊隻有她最信任的也是用慣了的幾名仕女,大臣中隻有小塞索偶爾覲見,一來時時掌握女王的健康信息,二來尋找一切機會與女王商討指定繼承人的問題。
 
讓小塞索憂心忡忡當然不隻是伊麗莎白的健康,他更焦心都是女王何時能在繼承人問題上給個痛快話。

但伊麗莎白卻絕口不談這個問題,一直拒絕口頭或書麵指定繼承人。鑒於亨利八世的三個孩子(瑪麗女王一世、愛德華六世和伊麗莎白本人)都沒有子嗣,,而亨利八世的王兄阿瑟王子也無後而終,因此王位繼承人隻能從亨利七世的兩個公主瑪格麗特·都鐸和瑪麗·都鐸二公主的後裔中生成。
 
亨利八世的姐姐瑪格麗特公主嫁入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後生有一子,即詹姆士五世,即蘇格蘭的瑪麗女王之父,瑪麗女王生有一子,即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James VI of Scotland)。瑪格麗特守寡後再婚,婚後亦有出,見下圖。
 
而亨利八世的妹妹瑪麗·都鐸在法國做王後不到三個月便成了寡婦,後嫁給薩福克公爵,生有兩個成年郡主,大郡主佛朗西絲的三個女兒就是九日傀儡女王簡·格雷三姊妹。這三姊妹隻有老二凱瑟琳是有後的,但她因為私自嫁給西摩家族被女王下獄後又被女王終身軟禁,所以她的兩個兒子都不討伊麗莎白歡心。而二郡主埃琳諾的獨生女兒倒是也有一個男孩,少年時代還被伊麗莎白招進宮意欲好好加以培養。無奈這個孩子後來站錯隊,選擇成為天主教徒。因此,無論從長幼秩序還是從宗教立場或從國家大局考慮,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都是英格蘭王位的第一人選。
 
伊麗莎白王位的都鐸血統繼承人
 
但伊麗莎白卻遲遲不願意做出明確的答複,而且她的精神幾乎落入癲狂狀態,拒絕進食飲水,拒絕入睡,以至於在寢宮裏不停地來回走,嘴裏做著碎碎念,說蘇格蘭的瑪麗女王被斬首不是她的錯,埃塞克斯伯爵被斬首也不是她的錯。她的侍女們見勸說無效,不得不在寢宮的地上擺滿軟墊,以便女王萬一失足或筋疲力盡時可以隨時躺下。

最後的日子

女王的狀況小塞索當然時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一日小塞索覲見,正值女王的躁狂抑鬱症再度發作,小塞索情急之下,懇請伊麗莎白:陛下,您必須躺下休息。伊麗莎白看了一眼小塞索,回答說:"必須?! 必須這個詞也是可以用來和王子對話的嗎?小人啊小人,如果你父親還再世,他絕不敢對朕說必須!"

伊麗莎白不僅拒絕飲食,拒絕休息,還幾次三番拒絕禦醫給自己做檢查。1603年2月,她的另一名長期閨蜜侍女、56歲的表侄女諾丁漢伯爵夫人凱瑟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 Countess of Nottingham)暴病而亡,致使女王那已經十分脆弱的神經徹底崩潰。

凱瑟琳·霍華德瑪麗·波琳的孫女,娘家姓凱瑞(Carey),其父是瑪麗·波琳二婚的兒子,伊麗莎白的親表兄,故此她可以說是伊麗莎白女王所剩不多的至親之一,從11歲那年就和妹妹一起跟隨其姑母(伊麗莎白的親表姐,瑪麗波琳的女兒)入宮侍奉剛登基的伊麗莎白女王。16歲那年由伊麗莎白女王賜婚嫁給海軍總司令、諾丁漢伯爵查爾斯·霍華德(Charles Howard),婚後生下三子二女,凱瑟琳將自己最小的女兒也起名伊麗莎白,並由伊麗莎白女王任其教母。
 
伊麗莎白的表侄女,從伊麗莎白女王登基起就一直衷心侍奉女王的伯爵夫人凱瑟琳·霍華德,
 
此後伊麗莎白的躁狂抑鬱症狀加重,並常常幻視幻聽,經常長籲短歎,聲稱自己是不同意對蘇格蘭的瑪麗女王執行斬首的。到了1603年3月,宮裏宮外都預想到伊麗莎白女王一世的臨終之日不遠了,在諾丁漢伯爵的不停催促下,女王最終讓步,同意回到床上躺下。女王不久便進入神誌恍惚狀態,73歲高齡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被傳喚到女王的床邊為女王彌留的靈魂禱告。大主教輕言細語地對女王敘述天堂裏等待著她的各種榮耀,說陛下您在這個世界裏是上帝忠實的侍者,在天堂裏您也會成為上帝的助手。
 
1603年3月23日晚,小塞索和樞密院成員圍在女王的床邊,小塞索問女王是否由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繼承大統,女王沒有說話,隻是點頭默許。因此,實際上伊麗莎白自始至終既沒有文字也沒有口頭明確宣布自己的繼承人。
 
24日淩晨兩點多,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在倫敦裏奇滿宮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一代天驕伊麗莎白女王執政45年之後,在她70歲那個年頭撒手塵寰。天亮後,小塞索和樞密院宣告女王駕崩,蘇格蘭詹姆士六世繼位為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一騎快馬向著蘇格蘭策鞭奔馳而去,迎接英格蘭的新主。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的遺體在裏奇滿宮入殮,數日後棺梓於夜色中在泰晤士河順流而下移到懷特霍爾宮,在這裏停梓三星期供皇親國戚瞻仰及由文武官員守靈。4月28日是伊麗莎白的國喪日,她的棺梓上蓋著紫色的天鵝絨,放著她的彩繪葬禮木雕像,由四匹披著黑天鵝絨的白馬拉到西敏寺。在這裏,伊麗莎白的遺體被用鉛密封後放回木棺梓,然後安葬在她的祖父亨利七世的墓穴旁。至此宣告英格蘭曆史上輝煌的都鐸王朝落下帷幕。三年後新君詹姆士六世/一世將其母蘇格蘭的瑪麗女王的骸骨也重新安葬西敏寺,並將伊麗莎白的棺梓重新安置到英格蘭的瑪麗女王一世的棺梓下麵,至此這三個在英倫諸島惡鬥了幾十年的女人終於在她們先亨利七世的庇蔭下團聚。
 

 伊麗莎白一世的葬禮棺梓行過倫敦大街

後人將伊麗莎白臨死前那兩年的躁狂抑鬱症歸罪於鉛中毒,因她年老色衰之後長期大量使用鉛基物質的化妝品,將自己的臉抹成蠟白色,慢性鉛中毒的主要症狀之一就是精神症狀。

主要成就

個人成就:
 
伊麗莎白一世的曆史成就數不勝數,直至今日“伊麗莎白年代”(The Elizabethan Age) 這個詞仍給人一種鏗鏘有力的回音。實際上,從她不到兩歲時生母被父王以通奸叛國罪處死,到少年時代險些被繼父牽連以及自己被褫奪公主稱號,再到被王姐瑪麗一世打入天牢,伊麗莎白能夠幸存到登基那一天這本身就是她的成就之一。

伊麗莎白的個人成就不容小覷,她熟讀歐洲王子們應讀的經典著作,除了英語和威爾士語之外,還通曉拉丁語、希臘語、法語、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她是一個出色的騎手和舞者,出口成章,才思敏捷,兼通曉音律,彈得一手好琴(古鋼琴)。她有出色的辨人能力,任人唯賢,在自己的身邊集結了一批像塞索父子和沃辛漢這樣智睿的大臣,並善於聽從大臣們的諫言。
 
政治成就

但為她掙得“榮耀女王”稱號的主要曆史貢獻可以綜合為以下幾點。

1)寬容的宗教和解政策

伊麗莎白的宗教和解政策再簡單不過了 – 不管你是不是天主教,隻要你宣誓效忠於我,我絕不追究你私下如何敬拜上帝,但如果你去教堂公開做禮拜,那就一定得遵守新頒發的國教禮拜儀式。但這一政策也不是人人都滿意的,激進派新教的清教徒就對此十分不滿!伊麗莎白女王一貫提倡政見容忍,從內心裏相信新教和天主教在實質上是相同的信仰。在她執政後期,她曾說過:“因為隻有一個耶穌基督,所以隻有一個信仰。一切的爭執都隻不過是無關緊要的雞毛蒜皮。” (There is only one Christ Jesus, one faith. All else is a dispute over trifles." 。

伊麗莎白公開告訴朝臣她“不想窺探任何人的靈魂”。她的樞密院長老中有像諾福克公爵(Duke of Norfolk)這樣資深而頑固的天主教徒,也有像間諜大師、國家安全大臣沃辛漢爵士(Sir Francis Walsingham) 這樣公開宣示的清教徒(盡管伊麗莎白從內心十分厭惡清教徒)。伊麗莎白在意的不是你的宗教麵貌,而是你有沒有安邦治國的真才實學。正是她的這些遠見卓識,使得英格蘭從其父其弟和其姐的宗教政治分裂中解脫出來。
伊麗莎白所頒發的宗教和解《三十九條法案》(Thirty-nine Articles)更是為以後的英格蘭國教奠定了基本框架,其影響之深遠一直延續到當今英倫諸島以外的許多新教國家。

2)智睿的外交策略

伊麗莎白在外交上一貫采取謹慎態度,巧妙地利用自己單身女王的身份在歐洲兩大列強法國和西班牙之間周旋,逐漸在這兩國和英格蘭之間營造出一個三足鼎立的局麵。更重要的是,隻要法國和西班牙都認為有可能與伊麗莎白聯姻,他們就不會過多幹涉英格蘭的內政,從而為伊麗莎白執政初期掙得寶貴的喘息時間,也讓英格蘭有了足足三十年時間免與外敵爭戰。伊麗莎白對荷蘭的幫助與支持,為她掙得“荷蘭的保護者”的名,她與法國亨利四世的支持也保證了英格蘭和法國之間在她的任期內無戰事。

3)鼓勵科學與探險

伊麗莎白一世推崇科學與探索,在她任上出現了像沃爾特·雷利爵士、佛朗西斯·德瑞克、約翰·霍金斯( Sir Walter Raleigh, Sir Francis Drake, Sir John Hawkins)這樣的探險家和航海家,為英格蘭發現新大陸,尋找新資源。可以說,此後的大英帝國和如今的英聯邦就是在伊麗莎白女王一世時代奠定的堅實基礎。

4)軍事成就與海上爭霸

伊麗莎白的祖父亨利七世在位時英格蘭才開始建立海軍,亨利七世去世時,英格蘭海軍隻有五艘皇家軍艦,其中隻有兩艘時四桅大帆船。亨利八世繼位後開始用解散修道院以及沒收教會土地得來的資金擴大海軍,在泰晤士河上建了兩個造船塢。到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時,英格蘭海軍擁有軍艦49餘艘,每艘艦上可配20門重炮加60門輕炮,還可以在同一側連排同時發射。每艘艦上可載200名水手,185名士兵和30名炮手。

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時代,英格蘭海軍除了執行海岸巡防任務之外,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發展。1558年底伊麗莎白登基後, 盡管當時英格蘭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都遠遠落後於西班牙,但伊麗莎白將發展英格蘭海軍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憑借有限的軍備開支和倚靠英格蘭貴族們的衷心,她用20年時間保持擴大英格蘭海軍所需要的軍備支出,以保證每年一定數量的新艦下水。

伊麗莎白不僅注重海軍艦隻的數量,更在意海軍建設的技術改良。從1559年起,英格蘭海軍艦隻就開始執行分類和評級製度。英國軍事曆史學者傑佛利·帕克(Geoffrey Parkers)認為,伊麗莎白時代問世的全帆裝船(Full-rigged ship,三根或以上桅杆且全部桅杆均掛方形橫帆的木板大帆船)是十六世紀最重大的技術改良之一,全麵並永久性地改變了海戰的性質。
 
在伊麗莎白的皇家海軍總司令約翰·霍金斯(John Hawkins )的領導下,英格蘭皇家海軍從1570年開始下水一係列風的帆戰列艦,徹底改良了木戰艦結構,去掉上甲板和後甲板,因此是當時歐洲最輕便最快捷的模板帆船戰艦。其中包括1570年下水的“預見號”(Foresight) 和1753年下水的“無畏號”(Dreadnought)、快捷號( Swiftsure)、忠誠號( Achates)及使女號( Handmaid)以及1576-77年下水的複仇號(Revenge)和 前哨號(Scout)。 短短三十年時間內,伊麗莎白將英格蘭從一個島國一步步發展成為歐洲海軍主導勢力國,並在1588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
 

 1573年下水的英格蘭皇家海軍軍艦“快捷號”

她配合朝臣們巧妙地解決了蘇格蘭問題,盡管很多時候需要違背自己的內心。她的父王亨利八世在位時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邊境糾紛就沒停止過,即便是後來的斯圖爾德王朝也沒能避免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征戰,但伊麗莎白在位期間,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不僅沒有開過戰,而且在她她駕崩之時還真正地實現了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統一。

5)鼓勵文學藝術複興

可以說伊麗莎白時代是人性解放的時代,其在哲學、文學、科學、油畫以及舞台藝術方麵的成就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伊麗莎白個人對文學藝術與哲學思辨的愛好是的英格蘭成為新文藝複興的樂土,她的宮廷則成為這一複興運動的中心,吸引歐洲各國的音樂家、思想家和畫家踏至紛來,而史賓瑟、馬洛、莎士比亞(Spenser, Marlowe, Shakespeare)這些本土詩人和劇作家更是數不勝數,為後世留下經久不衰的璀璨篇章。伊麗莎白本人對舞台藝術的熱愛,直接促進了英格蘭舞台登上高峰。

她的對內安撫和解、對外議和免戰政策最終取得成果,使得英格蘭日益走向長治久安的和平與穩定,國內民心歸順,大臣齊心協力,英格蘭除了像莎士比亞這樣的大文豪,還出了弗朗西斯•德瑞克(Francis Drake)這樣偉大的航海家、沃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這樣的詩人將軍探險家,以及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這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與經驗主義據科學家。

6)社會結構改良

在社會結構方麵,伊麗莎白也是努力要做一個仁慈的君主。1601年3月26日頒發的《窮人救濟法案》(Act for the Relief of the Poor 1601)規定:

1)失去工作能力的窮人(殘疾、智障、年邁、盲人)應該被送到救濟院(Almshouse)或貧困所Poorhouse照顧;

2)有工作能力的窮人應該被安排到特定行業的工廠就業,並為剛找到工作的窮人提供啟動物資;

3)遊手好閑或沿街乞討的窮人則應該被送到感化院(House of correction)甚至監獄去接受教育;

4)貧困兒童應被送去不同行業做學徒工

5)救濟款與救濟物資的籌集、庫存和分配由教區牧師與地方太平紳士(Justices of Peace)負責,籌集方式則是從各教區內有固定收入的職業人士或商家處征集,建議的捐資水平為個人總收入的十分之一

6)負責此項救濟工作的牧師與太平紳士每月至少開一次會,指定策略,安排籌集線路以及場地,生有款項和物資應該有記錄,並對無故缺席或瀆職疏忽者罰款二十先令。

盡管英格蘭在十四世紀黑死病(Black Death)之後就開始實行,但1601年窮人救濟法的曆史意義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此後300多年來一直生效,成為英格蘭社會保障與福利的基本法.期間這一法案一直是各朝君主和政府在穩定社會,降低失業,減少流民方麵的實用藍本,以後幾經修改,直到1948年才被《國家援助法案》(National Assistance Act 1948)所取代,而《窮人救濟法案 》中的部分內容被采納到新法案中。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的最大成還在於,她作為一個單身女君主,在她在位的44年零兩個月時間內,她獲得了95%的子民的敬仰與愛戴,剩下的5%要麽是宗教的極端主義分子,要麽是嗜血好戰的貴族。在那個男權時代,伊麗莎白以仁愛、智慧和勇氣為自己在不列顛乃至全世界曆史上掙得千古流芳的美名

伊麗莎白為何終身不嫁

最後,讓我們回到本係列的主題,那就是伊麗莎白為何選擇終身不嫁這個問題。不嫁肯定是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自己深思熟慮之後的刻意選擇。然而,不嫁便無子嗣,而教會也不會批準王室的非婚生子女繼位的,要不然伊麗莎白的父王亨利八世也用不著為了一個合法繼承人而鬧騰了。作為君主,伊麗莎白自然明白無子嗣對於王朝將來的嚴重後果。但她卻一生堅定不移地選擇不嫁,其原因何在?這個問題幾百年來讓多少高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筆者也不敢在這裏自作聰明,但還是忍不住鬥膽說幾句。

略加分析,原因不外乎以下:

第一,伊麗莎白內心對婚姻的厭惡和懼怕,究其原因自然來自於她兩歲時生母被父王斬首,致使伊麗莎白不相信有真感情。

第二,懼怕生孩子,那個年代妊娠的母嬰死亡率都極高,女人生孩子就是過鬼門關。伊麗莎白年過四十後和法國王子阿郎鬆公爵拍拖時,一度考慮過結婚,但晚上聽寢宮侍女說到生孩子的種種危險之後,第二天早上便改變了想法。

第三,伊麗莎白很可能知道自己懷不上孩子,結了婚如果沒有孩子那就等於將江山社稷拱手讓給未來的丈夫。盡管她四十歲之後宮廷禦醫宣布女王仍有生育能力,但那個年代學,除了根據女人月信判斷之外,並無其他方法確認女人的生殖能力正常與否的,而女王月信正常與否完全靠女王自己和寢宮侍女口述。況且宮廷禦醫也很可能為了伊麗莎白的政治需要而向議會以及歐洲其他王室宣稱女王仍有生育能力。

曆史上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故事就是,當1566年伊麗莎白聽說蘇格蘭的瑪麗女王已安全產下一子時,伊麗莎白悲喜交加地對侍女們說道:"蘇格蘭女王今天已經添了一個漂亮的兒子,而我卻還是一片貧瘠的土地。“  (The queen of Scots is this day leichter of a fair son, and I am but a barren stock.")【牛津基本語錄(第五版),Oxford Essential Quatations (5ed.)】

這裏伊麗莎白的用詞 ‘a barren stock’(直接含義是‘不能生育的品種’)很值得玩味。一般來說,未婚女子如果羨慕別人生了孩子,她會說“我還是單身“或”我還未嫁“,但伊麗莎白卻直言自己不會生育。她如何知道自己不會生育?要麽是她月信不正常,要麽是她和萊斯特伯爵之間的關係並不僅僅限於精神上的友誼但與萊斯特的長期交往也未能讓伊麗莎白懷上孕。

根據當時蘇格蘭駐英大使的報告,伊麗莎白說完這句話後傷心落淚了。蘇格蘭大使為討主子瑪麗女王的歡心當然會這麽說。而西班牙駐英大使則報告說伊麗莎白說完這句話之後如釋重負。所以可以推測,伊麗莎白從此時此刻開始就有打算將瑪麗女王的兒子詹姆士六世作為自己的未來接班人。這是便是後來塞索父子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錢財來收買蘇格蘭宮廷的半數朝臣確保瑪麗的兒子接受新教教規長大以及不惜一切代價扶持瑪麗女王的同父異母兄長/加爾文派新教徒/第一任莫瑞伯爵詹姆士·斯圖爾德(James Stewart, 1st Earl of Moray)出任詹姆士六世攝政王的主要原因。全因詹姆士的生母蘇格蘭女王瑪麗是個終於西班牙帝國的狂熱天主教徒。
 
(未完)
(所有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