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的思考和借鑒

來源: 河老師 2019-02-03 15:00:4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1688 bytes)

每每看到誰誰小白取得了優異成績,我家領導就會嘀嘀咕一句,是不是猶太人啊?,孩子笑話老媽有偏見,偏猶太人。可猶太人實在是太優秀了,政界、商界、娛樂、科技、教育等頂尖行業,出類拔萃,縱橫馳騁。

 

2017年底,總共有90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203位得主就是猶太人,占比諾獎總數的22.5%,如果以人口基數計算,人口數量不足世界人口0.2%的猶太人,獲諾獎的比例是世界上所有其他族裔的112.5倍。

 

常青藤名校哈佛耶魯中,自標猶太族裔身份的學生約15%,但實際比例估計達百分之三十。

 

最近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是什麽原因造成了猶太人普遍的卓越?朋友圏沒有猶太人,沒有直接可訪談的對象。網上關於這一話題的文章不少,可真的就像網上許多蜻蜓點水的文章說的,是帶有猶太民族獨有的宗教和曆史烙印的教育方式造就了他們的優秀?

 

可他們獨特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啥樣子?在信息交流如此發達的時代,這不應該是啥秘密,為什麽其他族群不去借鑒,甚至照搬過來?

 

 

猶太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

 

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油管上看了一部關於學習的五集係列紀錄片《Homo Academicus》(學習的人),其中有一集就是專門探討最好的學習方式” — 猶太人的學習方式的。

 

大約五年前,哈佛大學四位高材生出於類似的好奇心,走到一起,作了一次對學習的探尋之旅。

 

這四位哈佛學生,一位是出生於韓國,六個月後被一對猶太夫婦抱養長大的Lilli Margolin, 一位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韓裔Scott Yim, 另兩位是美國白人學生Jenny MartinBryant Kauder。四位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分別走訪了朝國、中國、印度、法國、以色列不同的學校家庭,訪談了許多家長和學生。不出所料,他們得到的結論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是猶太人的學習方式。

 

Lilli 和她的養父現身說法,猶太家庭特別強調啟發式探索式的教育理念,她養父母從小激發她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鼓勵她多思考,提問,質疑,探究事物和知識的本質。她的養父花很多時間和她在一起討論她提的問題,而且往往一個問題會誘發出更多的問題,直到她在這個方麵的知識點有了清透的理解為止。在這個過程中,她的養父母特別強調她的自我組織和自我表達的能力。

 

是不是Lilli的家庭教育中的一個特例呢?不是的,他們在以色列國立圖書館,親曆了年輕人三五成群為某個問題長時間地熱列地討論。同樣,他們意識到在哈佛校園的學習生活中,猶太學生組織了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和學習團體,更多地采用討論式、開放式的學習方式。

 

 

東方文化背景下的學習方式

 

中國,韓國,印度和日本的中小孩都有一個相似的指揮棒,大學入學考試,盡管名稱和方式稍有不同。韓國中學生對高考的恐懼,用功的程度,家長們對高考的重視和膜拜,即使我們中國大陸家長和學生恐怕也是望塵莫及。

 

印度也有高考,其慘烈殘酷程度,比起我們的高考,毫不遜色。印度因為其特有的社會等級現象,考上大學成為底層貧困家庭學生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而政府長期對教育資源投入的不重視不作為,更加重了大學入學竟爭的激烈程度。有個玩笑,一位MIT的教授問一位來自印度的學生,你們印度有IIT那麽好的大學,你為什麽要來MIT 這個印度學生回答說,我是因為考不上IIT, 才來MIT。我的印度鄰居曾經跟我說,她的哥哥每天學習20個小時,考上了IIT, 進了ITT每天學習還是20個小時,第二年腦子壞了,不得不休學。

 

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學生們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學習模式:老師講解 —> 學生理解 —> 練習,大量的練習—> 解題思路、方法、技巧的歸納,可以是自我歸納,也可以是老師幫助指導下的歸納 —>考試,各種各樣的升學考試,競賽考試。

 

在這種環境下,啟發式教學,學生的提問和質疑會被認為浪費時間,有時還會被認為是不尊重老師。他們從小形成的學習習慣,決定了他們可以成為優秀問題解決者,任務執行者,卻很難成為問題的主動發現者,因為他們缺少對新生事物強烈的敏感度,和對知識和問題本質追根探源的習慣。

 

 

借鑒猶太人學習方式的一些思考

 

洋為中用,對實實在在的科技產品,我們可以做得非常好,非常快,因為有可以衡量的客觀標準,可是對形而上的教育文化理念,卻是另一回事。

 

我們孩子的學習方式,除了受所在學校的風氣影響外,受我們父母的影響最大,而我們父母曾經受教育的環境和經曆,現在所處環境,包括所交的朋友圈,都會影響我們對教育孩子的理念的形成。當我和我兒子討論猶太家庭小孩的學習方式時,兒子感歎說,要是你們在我小時候多一些啟發式教育,讓我多一些自我思考和表達的機會,就好了!。我說,我們當時也在學習,也是用了當時我們認為最好的方式教育你們的

 

我們父母並非對孩子缺少關愛,並非缺少陪讀的時間,但我們喜歡用自己的經驗,喜歡用周圍聽到、看到的所謂成功的例子,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記得在我們兒子大約四年級的時候,當地數學圈的老師組織看紀錄片《挑戰問題》(Hard Problems). 紀錄片記錄了幾位美國奧數天才少年準備國際奧林匹亞數學競賽的過程,和他們的日常生活,其中一位叫孫毅的華裔學生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小夥子健壯、陽光、開朗,聰明,健談,這多少在我們父母心中留下了一個模糊遙遠的作為孩子榜樣的影子。

 

啟發式教育隻是一個開端,問與答隻是一種表象,質疑、探索才是知識的本質。

 

我們也不可能摒棄我們傳統教育文化的精華,罔顧社會實際的要求,如升學的要求,放棄有深度有強度的練習。

 

二者有沒有可能比較好的結合起來呢?我想是可能的。一個好的家長,一定是一個善於思考,善於學習,能夠根據自己孩子的天賦和性格因材施教的家長,他能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捕捉到孩子對事物瞬間的如奇心,並加以引導和鼓勵。他能真正放下作家長的麵子,與孩子作朋友式的交流,麵對孩子的問題,能耐心解答,如果遇到不能馬上回答的問題,會誠實地告訴孩子,然後去學習找到答案。在與孩子的討論中,能寬容孩子的質疑甚至反對。

 

有深度的練習仍然是必要的,練習是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但在練習過程中,鼓勵孩子思考提問,歸納延伸,整理表述。

 

如果我們能在孩子呱呱墜地的一刻起,有這樣的一種教育理念,並付諸於實踐,何愁我們的孩子成長後不是一個有思想,有能力,有上進心的年輕人呢!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