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閃亮麵紗的後麵掩藏的卻是伊麗莎白登基前的曆經劫難起死回生和登基後的無可奈何犧牲自我。
伊麗莎白·都鐸(Elizabeth Tudor,昵稱貝絲 Bess)是亨利八世的小女兒,她的母後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王後安·波琳 (Ann Boleyn),因為沒能給亨利八世生個男孩,被亨利以通奸叛國罪在倫敦塔斬首,貝絲自己被宣判為亨利的非婚生子女,剝奪了王位的繼承權。那一年貝絲兩歲半。以後的歲月裏,年輕的貝絲將麵臨敵手的蓄意陷害、養父的性騷擾和王姐瑪麗一世的敵對與審判,她會絕望會害怕,會懷疑自己是否能活到登基的那一天。但和她的祖父亨利七世一樣,伊麗莎白最終以智慧和勇氣戰勝敵手,成為一代天驕之無敵君主。
童年(1533-1537)
1533年9月17日,宮廷天象師非常自信地稟告亨利八世,他的愛後安波琳會在今天給他生一個男嗣以繼承他的江山大業。所以當伊麗莎白呱呱墜地時,給父王帶來的是失望 。他已經有了一個17歲的女兒瑪麗了,再來一個女孩有何用?盡管如此,亨利八世自信年輕美麗矯健的王後安波琳完全可以再給他生個男孩,所以小貝絲的洗禮儀式是王子的級別,每一個細節都精心策劃,包括聖水的溫度測試。繈褓中的伊麗莎白被封為“至高無上的英格蘭公主”(The high and mighty princess of England),暫時取代她17歲的姐姐瑪麗成為王位的準繼承人。
伊麗莎白的父王亨利八世與母後安·波琳
讀到這裏,您也許會覺得納悶,亨利八世不是國王嗎?為什麽不能離婚再娶,而是一定要殺一個再娶一個?或者像咱中國的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多生幾個繼承人,定不至於弄得這麽慘。理由很簡單也很無奈:宗教。天主教從昂格魯撒克遜人開始傳入英格蘭(大約在公元600年左右),在諾曼王朝和金盞花王朝更是不容置疑、不可推翻的,整個歐洲的精神世界在神聖羅馬教廷的直接掌控之下,死後靈魂是升天還是下地都由教會說了算,國王的登基和婚姻必須由教皇禦批。婚姻是神聖的,一旦結婚,夫妻之間的法律關係就是終身的,離婚是不允許的,除非是有特殊理由,比如婚後沒有圓過房(unconsummated marriage);而且離婚必須由羅馬教皇禦批,否則隻能等待一方死去另一方才能合法結婚(Until Death Do Us Part)。亨利八世可以有無數的情婦,但王後隻能有一位,也隻有王後的孩子才有繼承權,情婦的孩子隻能算皇家的“*****”(bastard 或 illegitimate)。這是亨利八世後來誓與羅馬教廷決裂、建立英國教會、自任教會領袖的原因, 也是亨利一而再、再而三娶妻殺妻的背景(詳情見前麵的亨利八世連載)。
對於大多數兩歲半的孩子來說,這段慘痛的經曆會留下永久的創傷。但年幼的貝絲卻有自己的應付方式,她似乎將母親的形象從腦海中刪除了。這一點也要歸功於英國上流社會的教子方式,孩子出生後父母不帶,而是交給家庭女教師(Governess)撫養,這是一個集奶媽、管家和女教師為一體的職位,對上流社會的孩子來說,她們比自己的親爹娘更親。安波琳被處死時,貝絲和奶媽凱特一起住在肯特郡的埃爾瑟姆王府,並沒有與母後生離死別。相反,童年的貝絲和父王亨利八世很親近,時時想要獲得父王感情上的認可,而亨利八世對這個聰慧h懂事的小女兒也是寵上了天。伊麗莎白三個月大的時候便受封開府,亨利八世將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的哈特菲爾德府(Hatfield House)封給了她。
教育(1537-1552)
伊麗莎白的母後安自小是在法國宮廷受的教育,所以她希望貝絲能夠接受良好的語言訓練,以便將來與外國王子聯姻時手中多握一樣利器,有能力自己判斷外交事務和理解外國使節的信息。伊麗莎白的早教基本上是她的奶娘凱特(Kate Astley)負責的。在凱特罄其所學之後,年輕的伊麗莎白師從劍橋大學年輕的教育家羅傑·阿什漢(Roger Ascham)和阿什汗自己的老師、當時最德高望重的學者、太子太傅約翰·切克( John Cheke)。阿什汗英年早逝後,伊麗莎白的學業則由太傅本人親自過問。貝絲10歲時已經學習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希臘語,其餘的時間則閱讀曆史、練習翻譯、寫作和訓練辯論能力。從1545到1548年,貝絲定期給父王亨利八世、繼母凱瑟琳·帕和弟弟愛德華寄去自己翻譯的古典著作。
下回分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