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寺(北京西城區大石橋胡同61號)原名 護國報恩千佛寺/千佛寺,始建於明朝萬曆九年(1581年)時。 Wikipedia+3Wikipedia+3Beijing News+3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經敕令重修後,改寺名為“拈花寺”。
為什麽賜名“拈花寺”而不是繼續用“千佛寺”或原名呢?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
佛典典故
“拈花示眾”是佛教中的典故:據說 釋迦牟尼佛 在靈山舉行法會時,拈起一朵花,眾眾難解其意,而 摩訶迦葉 微笑會意,佛即以此傳法。於是“拈花”成為禪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重要象征。
因此“拈花寺”這一命名可能借用禪宗這一象征,寓意“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教義。 -
名字簡潔、象征性強
從“千佛”“千蓮”等繁名,到“拈花”二字用語更為簡煉、意境更深。對於皇權賜名、彰顯寺廟地位、提升文化象征性而言,這種轉化具有審美與製度意義。
例如文章指出:“‘拈花’二字寓意深刻,含義雋永。”Beijing News -
與重修契合
在“重修”之後,寺院的麵貌、功能可能也有調整。改名為“拈花寺”可視為一道“重啟”的標誌:從原有的“千佛”“千蓮”的物質壯觀,向“拈花示眾”、心性佛法的象征層麵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