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漆籃

    
自古竹子就是入詩入畫的,蘇軾的一句「寧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讚頌了風雅高節的同時,也把竹生來清獨、蕭蕭疏影的英姿,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自古在民間,人們也是熟諳竹性的,所以竹編製品的使用源遠流長。
    
我家就有兩隻竹編的漆籃,存放在祖傳的老箱子裏,去年的一天當我第一次打開箱蓋時,第一眼見到它們就十分喜歡。
    
因為放在箱子裏的緣故,這兩隻籃子上幾乎沒有灰塵,咋一看嶄新得如同從來沒有使用過一般,而細看之下,籃子邊緣的漆還是有些剝落與磨損,仿佛是在默默地告訴我,那是歲月的痕跡。
    
小時候的上海,那個年代用竹為材料的生活用品家家戶戶都有,日常生活中的竹筷子、竹飯勺、竹蒸籠,買菜用的竹編籃子,存放菜的竹籃筐,打掃衛生時的竹掃帚、竹畚箕,窗戶上和門口前的遮陽竹簾,還有矮小的竹凳子、有靠背的竹椅子、夏天裏可以躺平乘涼的竹躺椅,在同學家還看到過竹製的書架和鞋架,走在馬路邊經過的竹籬笆等等,與竹子相關的物品應有盡有,數不勝數。
    
話說回來,在那個竹編製品普遍使用的年代,平時用的籃子可沒有這麽好看,所以這兩隻圓形的、帶蓋子的手提漆籃,可謂是「鶴立雞群」的存在。它們造型漂亮,選料考究的天然竹編,一目了然的細膩手法,細節之處也是處理得非常好,藏而不露的接頭使整個籃子宛如天然生成,更沒有一丁點兒的毛刺;篾片為經、篾絲為緯,籃身和蓋子細細密密的編織中所呈現出來的堅固結實又耐用的樣子,足見老式工藝的純樸和精湛。
    
因為喜歡,那天我還裏裏外外把這兩隻大大的籃子細細打量一番,看了許久,特別是蓋子上中間那個圓頭,編得巧妙;還有籃蓋上麵用黑色勾勒出的花卉也是那麽的古樸大方;拎起漆籃,見下麵還有一圈底座,在那極具張力的編織結構下,仿佛

看到了竹的力量與生命力。
    
這兩隻籃子的歲數遠比我大,根據長輩的記憶,追蹤至少是六十多年前,外公外婆的長子結婚後生下的第一個孩子是男孩,家有喜事,長孫出生,上海的習俗是一定要發紅蛋的,就是把雞蛋煮熟後用紅色顏料把雞蛋染成紅色,也叫喜蛋。當時就是用這兩隻漆籃裝滿紅蛋後帶去娘家的。
    
紅蛋的寓意是平安吉祥、紅火喜慶,所以當時用這兩隻紅色的漆籃裝紅蛋是再合適不過了。這也是僅有的一次籃子被使用的記憶了,因為平時是不用的,更可能是舍不得用吧。
    
每一件留下的老物品,都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地愛護與保存。在如今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竹編,更是值得我們去守護、去傳承。

(此文首載於二零二三年七八月二十四日世界日報)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歡迎新同學。 -廢話多多- 給 廢話多多 發送悄悄話 廢話多多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7/2025 postreply 05:27:2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