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融入“從”吃“開始

      



北美散文大家劉荒田又出了新書《舊金山味道》。荒田師知道我酷愛讀書,故每有新書出版,必發我一份電子版,讓我先讀為快。

      兩年前,荒田師為我的自選集《柳風絮語》寫序,由此開啟了我倆文字上的“忘年交”。我們雖身處北美大陸,卻對華文文學保持著誠摯的熱情和執著的追求,再加上對“移民融入”的共同認識,使得我們彼此之間奇特的文緣維持至今,正如荒田師在序中所說,“就我所見,固守唐人街公寓一隅,活了大半輩子和所在國格格不入的‘永遠的異鄉人’並不少,作者和他們相反,充滿‘走出去’的朝氣,以開放的胸懷接納異質文化,反思和清理從母土帶來的毒素,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和不同族裔的人一起學習、工作、交流,不但是鮮活的日常生活,形而上地看,是重新鑄造靈魂的過程。”

      依我看來,作為移民逾四十寒暑的“老金山”,劉荒田本人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曆為“我的移民融入”做了最佳詮釋。2009年,他的《劉荒田美國筆記》榮獲首屆“中山杯”全球華僑華人文學獎“最佳散文獎”,評委的評語是:“劉荒田的名字與舊金山無法分開,在他的筆下,舊金山是寫不盡的,二十多年來,他用生命聆聽一座城市的心跳,他用精妙的細節刻繪形形色色靈魂的悲歡。”用這段話來評價他這本新書《舊金山味道》,也恰如其分。通讀全書, 我為荒田師深厚的文化學養和通透的人生哲理所折服。“作為一個胸懷中國心的遊子,他在中與美的空間置換,東方與西方的視角融匯中,不斷拓展和豐富他的散文天地。他正在把漢語敘事的魅力發揚到一個新的境界。”          

      若用“吃”來打比方,荒田散文如美食,享用時必得細嚼慢品,待舌底生津,透過雲霧繚繞的煙火氣,才能品出那曼妙的詩情,悟出那透徹的哲理;荒田散文如佳釀,飲罷後勁十足,在往後的人生中,說不準哪年哪月,那波瀾不驚的文字會在你腦海中驀然冒泡,冷不丁激你兩下子。有關荒田散文藝術的文學成就,中外評論家們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章,我無意“畫蛇添足”,本文僅從“移民融入”這一角度出發做些淺談,兼作讀後感。

      《舊金山味道》全書十四萬字,表麵上看似論“吃”,從舊金山的“吃”文化,談到自己作為“老侍應生”為“吃”兢兢業業幹了一輩子,然而“吃”隻是個引子,它以小見大,引伸出從事舊金山餐飲業移民的百態人生。

      全書分為三輯:

      第一輯,舊金山市從唐人街的廣式茶樓到主流社會高級食肆的人文生態。

      “舊金山市華人占總人口七分之一,是美國所有城市中比例最高的。台山作為中國第一僑鄉,鄉親來美的資曆最長,人數最多。早期移民中,餐館和車衣廠是分別容納男女性移民的兩大行業。”(《吃在舊金山》)作家甫一登上新大陸,就參加了政府為新移民開辦的免費英語和職業培訓班。結業後,順利找到和“吃”相關的工作,在餐飲業幹了30年,主要工作場所從中國人開的小飯館做到在該市的地標——五星級費爾蒙特旅館的餐飲部門。從中餐到西餐工作地點的轉換,表明了移民心態的轉變,而心態的轉變又和實際行動分不開,這是移民融入的第一步。

      木心在成名作《上海賦》中,“隔著暫時太平的太平洋”,書寫著故鄉“吃的名堂”;劉荒田則立足於新大陸,實實在在地記錄當下,筆下呈現出一幅當代舊金山人生百態之“清明上河圖”。

     《中餐館的電話鈴》:成功刻畫了一個華裔移民二代的生動形象。珍珍學業出色,體貼懂事,是父母餐館的好幫手。她還有個令人豔羨的中西聯姻。可不知從何時起,她經常接到不明電話“搔擾”,工作時表現得魂不守舍。平順的生活起了波折,令讀者糾心,故事結局卻峰回路轉,使人大跌眼鏡。

      《雨天,一杯咖啡》:唐人街小咖啡館,一對耄耋老人靠窗而坐,兩個購物袋擱在空椅上,分享著一杯熱茶,一隻菜肉包,相對無言。“他們是什麽關係?都獨往獨來,可見不是夫婦。那麽,是鄉親,還是‘靈魂伴侶’?兩個已老到情欲成為奢侈品的同胞,在教人格外感受獨居之苦的時間相聚一兩個小時,虧得雨的成全。”普遍存在於老年移民群體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深層孤獨感,被作家描摹得淋漓盡致。

      劉荒田以一雙獨特的眼、一支犀利的筆解剖了以“麵子”為核心的海外華人“社團文化”。“若要考察移民的社交,最集中處是茶樓和餐館。”(《金龍酒樓和華人社團》)在唐人街舉辦的各種紅白喜事、同鄉會、周年慶等宴會上,移民以“吃”為名義抱團取暖,保持以綿長醇厚為特點的中國式“人情”。“中國人辦事,都講究弦外之音,題外之旨。文人開會,少涉文事而談女人;政治家開會,不全是治國平天下,而在鏟除異己;同胞上茶樓,誌在裹腹而非品茗。某些同鄉會的理事會每月聚集議事,議程乃是吃一頓可照單報銷的豪華 ‘工作午餐’ ”。(《赴“粥會”記》)作家的筆觸尖銳到看似毫不留情卻又處處傳情。飯桌上,一男一女“吃至中途,相擁大哭,聲震四方,害得餐廳經理以為出了類似1977年槍擊的大事。原來他趁大夥不注意,偷偷喝光同仁帶來的一瓶伏特加,醉中露出真性情”。(《金龍酒樓和華人社團》)83歲的中國現代詩開拓者和56歲的早期健將為遠逝故人灑下的一腔熱淚,也觸動了讀者敏感的神經。

      第二輯,主要寫“我”在“吃”行業的經曆,以及“我”與各式“大人物”交往的奇聞軼事。

      1980年,32歲的劉荒田攜妻拖兒帶女來到舊金山,“心靈被無邊無際的自由和紛至遝來的新鮮感衝擊著,欣喜帶著暈眩”。不料,新鮮感立馬被冷酷的現實打垮。

      第一種心病是“語言不通”,正常人變成了有眼睛的瞎子,有耳朵的聾子。新移民上班頭一個月受到的嘲笑,20年後還被人嚼舌,這是何等刻骨銘心之痛!“午餐的高潮過後,一位西裝男子匆匆忙忙進來,問我:‘john在哪裏?’碰巧有一個侍應生叫John。我回答:‘John剛剛走了。’客人很不滿意地掉頭離開。背後響起吃吃的笑聲,回頭看,是侍應生班尼。他笑完,就一邊搖頭一邊走遠,饗我的冷屁股,也許是這樣的潛台詞:和你說話浪費時間。很快我弄明白,客人要找洗手間。john在英語俚語是‘洗手間’(書寫時第一個字母非大寫)。”(《歲月的甬道》)這沒齒難忘的羞辱化成了作家奮發圖強的動力。“這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生,以英語為箭矢,每日每時向我射來,何等痛而快的鮮活體驗!”(《歲月的甬道》)午後休息時,廚師們泡一壺最便宜的水仙茶,吃用侍應生的小費買的菠蘿包,“我則靠在角落惡補英語”。通過看美式肥皂劇,和西人同事聊天,深入了解西方社會,劉荒田把西方式的幽默自訟逐漸滲透到東方式的蘊藉含蓄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寫風格。

        第二種心病是“痛”。“在‘馬車’,我幹三個差使——餐廳的練習生(午餐時當侍應生的下手,賺點小費),酒吧的小工(洗杯子和搬運飲料)和清潔工(每晚給地毯吸塵),都是最低級的職位。”(《歲月的甬道》)作家整日練站功,導致“坐骨神經痛“舊傷複發。他“把痛看作移民的入門課”(《“海運”憶》),邊服藥邊鍛練,做操加遊泳,還時不時地用“阿Q精神”來麻痹自己:“體力勞動的快感在忙碌中格外能體味,腿的矯健,有如兒時在山坡上逮到的螞蚱,稍鬆手,腿一蹬,有如張力極佳的彈弓”。(《“三色”法式餐館》)數十年如一日,作家老老實實地幹著“吃”的本行,從中餐到西餐,從唐人街逼仄的小飯館到豪華的五星級大酒店,既給“小人物”端過盤子,也侍候過“大人物”(美國總統尼克鬆、克林頓,韓國總統盧泰愚,新聞界大腕摩爾等),一直做到2011年退休。

      到了晚年,作家仍“不知老之已至地浮想聯翩”,回望過去,充滿了感恩的心。“我在一個嶄新世界的入口,差不多所有人都大度、慈悲地接納我。這麽說,不是事過30多年再為美國隱惡揚善,這個國家的汙穢、缺陷、黑暗,論總量足夠教人心驚膽戰。它的優越處,在人性層麵恐在於:選擇人生道路,是墮落還是上進,賦予每個人較多自由。”(《“三色”法式餐館》)擁有全球化的開放視野,不拘泥於固有的陳規陋習是移民融入的第二步。

      第三輯,寫舊金山餐飲業的人物,有雇員,有老板,都各具個性和命運。

      隨著時代變遷,人世間的經曆大多都化作過眼煙雲,能留存下來的必有其深刻原因。無論是“一切向錢看”的老鄉詹姆斯,“洋鬼子”戴夫,“鐵馬”餐館的攝影大咖大衛,侍候富人夫婦的女廚師,熱愛烹調的朱老板,作家都事無巨細地記住了他們“溫柔善良”的一麵。“我就因為遇到了以戴夫為代表的好人,所以熱愛這個第二故鄉,一住40年,並不後悔。”(《又見戴夫》)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當屬5號理查德。在打工的餐廳裏,作家遇到一個和自己一樣嗜書如命的異鄉人,奇妙的書緣把兩個素昧平生的人聯係在一起。“說到讀書,他是我在美國四十年見過的書迷中‘最癡’的一位。一如餓壞了的年輕壯漢,什麽都能吃,他呢,隻要是書就讀得天昏地暗。他搭巴士來上班,必帶上書,都是平裝袖珍本,塞在夾克口袋。”“在遠離故土的異國他鄉,有一次,午休時我讀公劉的長篇回憶錄,裏麵寫到,當右派在農場勞改的年頭,因妻子離去,獨自照顧繈褓中的女兒,種種苦楚,到最後,我難以抑製,伏在桌上哭泣。萬萬想不到,三尺開外的理查德,也在用紙巾捂著臉,發出嗚嗚的飲泣聲。”文章結束處,也是全書的結尾表達了讀書人共同的心聲,“他說,‘我拚命賺錢,明年辭工,全年什麽也不幹。’我和他異口同聲地說‘隻幹一樣:讀書’。”(《五個理查德》)不純粹為稻粱謀,堅持“詩與遠方”的精神追求,這就把移民生活提高到了更高的層麵。

      劉荒田在《城市的氣味》中有一段話,“對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印象,如果光憑眼睛,你會傾心於它的景致,但要真正喜歡上它,留戀它,還需嗅覺的認可。前者賴於你的修養,從美學到對城市風俗和曆史的把握;但氣味僅僅訴諸感覺,它決定著,你和城市親昵到哪種程度。”縱貫古今中外文學史,成功的作家都用文字創造出一個獨屬於自己的世界——那是一個活色生香的世界,有聲音,有色彩,有觸覺,還有味道,這些感覺不會隨著閱讀的結束而消失。

      讀罷此書, 舊金山獨特的味道令人回味無窮,重新鑄造靈魂的“移民融入”曆程更是給人深刻的啟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