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來重讀一下《一顆糖》這一段。不同意我的,請舉手,我自扇耳光。去年感恩節的章節,我記到現在,可見我被傷害得多深。

本帖於 2025-03-26 07:24:31 時間, 由普通用戶 FionaRawson 編輯

  我怒氣未消,可是看到他因為熬夜工作而通紅的雙眼心中又有不忍,於是說:你的笑話一點也不好笑,不算。如果你在我農曆生日這天專門給我唱一首歌,就算給我做補償了。

    我本以為這是放了他一馬,他應該立刻答應將功補過。豈知他滿麵愁容的說:天呐,我的大小姐,你這矯情勁又來了。你別再提要求了,一有要求我肯定拉垮。

    他的不耐煩落在我搖搖欲墜的自尊心上如一座大山,眼淚瞬間注滿了眼眶:你自己經常唱歌玩,難道我讓你唱首歌補償我的生日就很過分嗎?

    “不是,就是相處之道,有要求的相處就會失去平衡態。” 譚天的語氣很柔軟,但是態度卻那麽堅硬。

    “好,我明白了,是我沒有自知之明。” 我使勁兒咬著嘴唇,用盡全身力氣才沒有讓眼淚在他麵前掉下來。

    對,他說的沒錯,有要求的關係就是會失衡的。我是學經濟學的,怎麽就忘了供需理論在感情中一樣適用呢。

    我們的關係裏一直都是我在對他提要求,從起初要求他常聯係,到後來要求他記住我的生日,要求他給我織圍巾,要求他給我唱歌…… 雖然我覺得這些事情都理所當然,對他來說卻是庫存告急供給短缺,於是總陷入得不到又繼續提要求的死循環裏。

    反觀譚天,他倒是真的從來沒有要求我為他做什麽,他不需要我每天聯係他,也不在意我是否為他過生日,我有時甚至都懷疑他是否有需要我的地方。我自以為是的傾情付出,把他填得滿滿當當,卻是供給過剩,反成負擔。因為我會期待他做出相應的回報,這好比推銷員塞給禿子一堆梳子,還問他要錢一樣。

    供求關係裏遵循物以稀為貴,需求多的必須得付高價,供給多的自然就會賤賣,所以活該我有更多的委屈和不滿。

    一直以來我就像個小孩子,追著想要他手裏的糖。豈不知,當我追著問他要時,就已經是不平衡的開始了。如果他想給我那顆糖,不用我要就會給;如果他不想給我,我又何必自討沒趣的窮追不舍呢。張鵬說得對,任何事得他發自內心想要改變才會有效,不是自願的,我再怎麽要求都是無濟於事。

  我的異常沉默,讓一直心不在焉的譚天有些回過神來,他似乎終於意識到這個問題不是他講個笑話就能解決的,雖然他看上去仍然覺得我的氣生得無來由。

    譚天示好的說:這個周末就是中秋節了,我加緊忙完手頭的事,我們去湖邊劃船看月亮,好嗎?

    是的,中秋節快到了。

    剛才我讓他在我農曆生日唱歌其實是個借口,我是想讓他親手把我的出生年月輸進電腦裏去查找我的農曆生日。這樣他以後就不會再不記得了,而且他會發現幾天後的中秋節其實就是我的農曆生日。如果那天他把中秋快樂” 換成一聲生日快樂,說我們去湖邊劃船過生日,那麽我就會滿足得把所有的委屈都一筆勾銷。

    可是,他會祝我聖誕快樂,新年快樂,春節快樂,中秋快樂,卻獨獨沒有生日快樂。那些節日祝福可以對所有人說,我才不稀罕,隻有生日快樂是對一個人說的,我想要的是這獨一無二。可就算我現在把這些感受說出來,他恐怕還是會覺得我很矯情,同樣是去劃船看月亮,到底是過中秋還是過生日在他看來根本沒有區別。

    我不信譚天從未對人說過生日快樂,他應該隻是不願意對我說。(我加一句,如果林溪無意間發現,譚天為了安慰失去母親的史雲霞,為她慶祝了生日,那就太酸爽了!)感情這東西也是權衡利弊之後有價碼的,人的心裏會有杆秤去衡量對方值得自己付出多少。一段關係裏,不僅要看對方願意為你做什麽,也要看他不願意為你做什麽,不願意做的是他的底線。我大概不值得他記得我的生日。

    “中秋節我要去看外婆。” 我擺脫了他的手,我吃過飯了,不跟你去食堂了。下午還有課,我先走了。

    譚天沒有料到我會拒絕他的示好,但也並不想繼續妥協自己的態度,沒有再拉回我的手。我調轉身向著相反的方向,同他擦肩而過,這時我才放任剛才忍了多時的淚水肆意的落下來。

    譚天,我再也不會問你討要手裏的那顆糖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